第11节
王夫人退出安排摆饭,只贾母、已醒来过来吃饭的元春并贾敏在座,王夫人在一旁给贾母捧饭进羹,又如此给贾敏布菜上汤,掩下心事不提,倒也进退有度。
贾敏瞧着桌上鱼肉罗列,见众人皆是习以为常,心中不觉一怔。
抵达京城的当日她叫来留于京城的下人婆子询问,得知了不少关于荣国府的流言蜚语,她不知道这是林如海特地嘱咐过的,唯知贾代善去世后,贾家一干人等虽身有孝服,却并未尽孝心,依旧锦衣玉食,尤以贾赦为最,不仅酒肉不忌,竟还买了两个标致丫头。他们行事虽然隐秘,但下人嘴碎,哪里瞒得过外人,只是外人畏惧贾家之势,不敢弹劾罢了。
贾敏忧心不已,并不以娘家权势为荣,此时娘家风光无限,却无人想到日后败落之际,众人落井下石,如今的所作所为都将成为罪名。
心中长叹一声,贾敏吩咐晴空道:“跟老爷说,回去还得读书,不许吃酒。”
贾母笑道:“姑老爷的才学那样好,还在意一日半日的工夫不成?好容易回来一趟,和你两个哥哥该亲香亲香才是,你倒好,一点子酒都不叫吃不成?就说我的话,尽着你们老爷吃,送两坛惠泉酒过去。”最后一句话是跟晴空说的。
晴空听了贾母的话,抿嘴一笑,看着贾敏,不知如何是好。
贾敏笑道:“母亲体恤老爷,固然是好,只是如今两位哥哥都在孝中,我们老爷吃得一身酒气回去,不免让人浮想联翩,以为大哥哥和二哥哥孝中宴乐,传出去倒不好。”
贾母悚然一惊,沉默半晌,道:“你说得是。”
晴空便依贾敏所言去传话。
荣禧堂中贾政除了贾赦之外,还有初为人父的贾珍慕名而至,此时贾敬已出了家,官倒让贾珍袭了,原是浮夸子弟,一味奢靡享乐,哪肯读书,纵然此时贾敬的夫人尚在,唯知三从四德,管束不了贾珍,只好任他胡为罢了。
听了晴空传来的话,贾珍是晚辈不好开口,贾政秉性正直,认为读书要紧,贾赦却不在意,笑道:“妹妹管得也太多了些,好容易见面,吃几口酒又如何?”
林如海知晓贾敏的心思,淡然一笑,道:“也是一片体贴二位舅兄之意。”
贾赦摆了摆手,道:“妹妹说她的,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林如海闻言,叹了一口气,果然是朽木不可雕也,目光一转,看到贾琏脸上满是不赞同的神色,贾珠亦然,只是两人都畏惧父亲之威,不敢言语。林如海暗暗点头,心想李家只教导贾琏二年而已,竟这般懂事知礼了。
贾琏道:“姑父,外公说姑父的才学最好,侄儿日后有不懂的能不能去请教姑父?”
贾珠脸上也流露出一丝渴望,却不如贾琏这般敢于开口。
林如海笑道:“当然可以,我如今也在读书。”
贾琏听他答应,顿时眉开眼笑,随即疑惑道:“姑父怎么也在读书?”他想说的是贾政只比林如海大两岁而已,早就不读四书五经了,只和门下清客谈论字画,他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拿起书本子,怎么林如海却依旧攻读诗书?
林如海哈哈一笑,道:“学无止境,何况我还年轻,自以读书为要。你此时年纪小,不懂何谓科举,明儿大了,到我这样的年纪,说不定也在家中苦读。”
贾琏听得似懂非懂。
贾珠却因此时年过七岁,本性聪颖,背负贾政之殷切期盼,欲以科甲出身,故明林如海话中之意,抬头看贾政,见贾政点头,目露赞许,他便起身道谢,道:“到时侄儿和琏儿有不懂的,就劳姑父多多指点才是。”
林如海点了点头,含笑答允。
贾赦和贾政虽然都没什么本事,两个孩子倒都是极好的,若贾珠不早亡,贾琏长进,说不定真能担起贾家门楣,或者虽不能力挽狂澜,但他们明理知事,也会减少许多罪孽。
饭后闲话时,林如海指点了两个孩子的功课,至傍晚方告辞,打发人告诉贾敏。
贾敏听了,忙拜别贾母。
贾母红了眼圈,道:“如今都在京城里,常来瞧瞧我。”
贾敏安慰了一番,笑道:“母亲放心,待我们老爷考完试,我来打搅母亲,母亲可别嫌我贪吃,尽想着母亲这里的好饭食了。”
贾母扑哧一笑,烦心稍解,命王夫人送贾敏出去。
王夫人答应了一声,身后仍跟着一群丫头仆妇,浩浩荡荡,倒显得贾敏只跟两个大丫头和几个仆妇十分寒酸,竟不如在闺阁时那种金尊玉贵的排场。
林家已无爵可袭,许多规制都比不上荣国府,出嫁从夫,贾敏如今倒真不如做荣国公嫡女的气派,王夫人心中暗暗称愿,笑道:“我只比姑太太大两岁,偏生因有了珠儿和元春以后,记性不如从前了,今日行事若有不周之处,请姑太太千万谅解。”
话里虽满是歉意,话外却尽是得意,贾敏听她说话刺心,不禁侧头看了她一眼。
贾敏素知王夫人乃是天真烂漫之人,只在贾母跟前藏愚守拙,木雕的菩萨一般,在别人跟前说话却十分凌厉,毫不掩饰心中喜恶,自己今日刚回京,她便如此言语,无非是炫耀她自己有儿有女,自己尚无子嗣傍身罢了,遂淡淡地道:“二嫂儿女双全,恰凑个好字,是二嫂的福分,纵是记性不如从前,看到这双孩子,心里也觉得安慰好些,况且二嫂今日处事周全,并无丝毫疏漏,我颇有宾至如归之感,心里感激二嫂还不及,哪会怪责二嫂?”
话到这里,她微微一笑,目光流转之间尽是万千风情,道:“我比不得二嫂贤惠,也比不得二嫂的福分,只好守着老爷清清静静地过日子罢了。”
说罢,一笑而去。
王夫人有儿有女又如何?可比得自己能得丈夫的一心一意?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贾政是什么样的性子贾敏深知,他不会像林如海这般对待王夫人。林如海是一言九鼎之人,他既说不纳姬妾,便会守诺,何况自己还年轻,总会有孩子的,不过在于早晚罢了。她单是守孝便是六年,王夫人早生了贾珠和元春,有什么好得意的。
回到家中,贾敏便向林如海抱怨道:“二嫂也真是的,好容易回娘家一趟,她偏就用那些话来刺人心,幸而母亲还在,不然,早已疏远了。”
林如海脸上闪过一丝冷意,笑道:“咱们过自己的日子,若在乎人言,也不会清静如此。”
他不会忘记王夫人是如何对待黛玉的,他还记得黛玉死后,雪雁守灵,在灵前絮絮叨叨说着往事,他才知道黛玉初进京城时,好似王夫人给了一个下马威,只是黛玉从不跟自己提及在荣国府所受的委屈,是故他竟不知。
王夫人对待小小的幼女尚且如此,何况早有嫌隙的贾敏。
贾敏点头道:“等老爷考完试,日后除了去探望母亲,我少去荣国府就是,如今母亲虽在,但府里都是二嫂当家,指不定还会出什么幺蛾子。”
林如海听了,十分赞同。
夫妇二人依次拜见了各家各户,林如海也向那位世交提了郭拂仙一事,轻轻几句话,郭拂仙便复了官职,虽不是主事之衔,但也是六品职缺。
郭拂仙知晓后,忙经由沈雪过来道谢。
林如海本不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见解非同一般,两人相见,倒是一见如故。
林如海自负甚高,有了上辈子的积累,如今并不如何苦读,反常去各处走动,或与世交故旧联络,或与学子们结交,谈诗论画,竟是神仙一般自在。
贾敏也开始与各家女眷来往,除了两家世交故旧外,另有闺阁时的手帕交,她们都已经儿女成群了,只有贾敏膝下无子,聚在一处,虽有林如海一心相待,不急不躁,贾敏到底觉得有几分伤感,幸而有林如海常常开解,方才略好些。
王夫人得知后,心里越发得意了。
贾母倒是甚为担忧,忙下了帖子请太医诊脉,林如海无职,请不到太医亲来,当贾敏得知贾敏身体无恙后,又送许多补品,给她做调理之用。
贾敏仍是半点消息都无,不知不觉,就到了殿试之期。
☆、第021章:
殿试之前须复试,复试毕,方于四月二十一日应殿试。
天尚未亮,贾敏便早早起来,服侍林如海洗漱换衣裳,吃些细点,方亲自送他出了二门,由下人们簇拥着出门,又勒令定要将林如海安安稳稳地送到宫门前。
晴空见贾敏一脸担忧,劝道:“太太放宽心,以咱们老爷的才学,定然是金榜题名。”
贾敏今日特地穿了一袭红衣,三元织金图样,髻上也插以金花,又命人取了两匹大红尺头给贴身服侍的下人裁衣,便是为了好彩头,听了晴空的话,笑道:“老爷的才学我从不怀疑,只是这一去就是一日,从早到晚,日暮方能交卷,到底心里惦记着。”
晴空笑道:“天还没亮呢,太太回去歇息一忽儿罢,晚上老爷回来,有太太忙活的呢。”
贾敏想了想,扶着她的手回去。
却说林如海早已经历过一回了,此时相较于他人的忐忑,脸上的神色十分平静。
四月的天已微有热意,但比之二月春闱温暖,较五月炎夏凉快,春闱着单衫不知冻杀了多少人,如今林如海一袭淡青色单衫正是合适,俊逸风流,在一群年龄至少在三十岁以上最大已有五六十岁的学子之中,唯有他的年纪在三十岁之下,越发显得鹤立鸡群。
点名、散卷的官员不由自主地看了林如海一眼,暗暗一叹,真是年轻啊。
待赞拜、行礼毕,方有官员颁发策题,殿试由圣人出题,但圣人不必出面,当然,若圣人起意,也会过来巡视,林如海上辈子参加三年后的殿试时便没见到圣人的踪影。
接到策题,林如海并未直接下笔,而是细细看着题目,果然还是上辈子的题目,早已练手无数次了,他又是为官多年的人,历经世事,更加务实,他也知道当今宣康帝喜好务实之语华丽之词,也就是说文章必要言之有物,但措辞须得华丽非凡,林如海遂沉吟片刻,重新下笔破题,虽是早知的题目,却写新篇。
上辈子中的是探花,这辈子他希望更进一步。
不过,钦点一甲皆看圣人之意,未必以文好为尊,他只能尽力。
别人尚在苦思冥想时,林如海已写了好长一段文字,虽是科举必用的馆阁体,端正有余,秀丽不足,但林如海是何等样人,挥洒之间,自然流露,极有风骨。
不想宣康帝突至,先后站在几个学子身边看其写文章,又走到林如海跟前。
林如海是此次学子中最年轻的一个,生得又十分出挑,宣康帝见了自是喜欢,站了好一会,细看其文章,虽尚未完,已露峥嵘,不觉点了点头,暗赞一声。
林如海不是没见过宣康帝,心神坚定,目不斜视,别人既有些忐忑,又有些羡慕地看了他一眼,能让圣人停留如此之久,又点头称赞,此次殿试中除了林如海外,再无他人了,他们只道林如海毛头小子有何能耐,不曾想倒是有真才实学的。
宣康帝又看了林如海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蓦地想起老臣,出来后问身边内侍道:“适才那位名唤林海的年轻人,就是六年前扶灵回乡不曾参加殿试的贡生罢?”
那内侍跟随宣康帝日久,忙回道:“小的这却不知。”
宣康帝倒有些满意,身边宦官在外面如何他不深管,但不许他们明里暗里打听朝堂之事,故未责怪于他,反笑骂道:“跟了我多年,你知道什么?倘或没记错的话,就是他了,还是功勋之后世家之子呢,谁说世家多纨绔?我瞧着林如海却是一表人才,满腹经纶。”
阅卷后,瞧了考官递上来的十份考卷,果然有林如海的一份。
林如海的字写得最好,文章做得最佳,宣康帝看罢,当即钦点林如海为头名状元,唱完名,特地召见林如海,见林如海举止有度,言谈有致,心中更是喜欢,问道:“卿六年前扶灵回乡,三年前该当回来考试了,如何又拖了三年方至?”
林如海忙恭敬地道:“家慈三年前仙逝,故此守孝三年。”
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高中状元,金榜贴出后,阖家上下喜悦非凡,贺客盈门,而上辈子的状元今生却被点为探花,原先的探花没有成为今科的榜眼,而是二甲头名,原先的二甲第二名则成了今科的榜眼。
状元起步便是六品,相信他今生在仕途上也会比上辈子强。
宣康帝听了,倒叹息几声,又问道:“卿曾中过解元、会元?可是?”
林如海谦逊地道:“学生才疏学浅,承蒙座师看重,遂点为头名。”
林如海是老臣之子,宣康帝难免有几分慈和,笑道:“如今卿又中了状元,也算是连中三元了。”说罢,遂赐下金花红衣,令鼓乐仪仗拥其出宫回家。
彼时正当暮春时节,碧柳如丝,繁花似锦,礼部早已预备好伞盖仪,簇拥着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宫,林如海是状元,先去林如海家,跨马游街,沿途之中路边早已挤满了人,但凡是酒楼茶肆,纱窗洞开,皆是探头而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这句话来形容林如海此时的心态再贴切不过了,他骑在马上,插花披红,行在当前,更显得面白眼清,如玉似星,顿时令人赞叹不绝,探花程胜年方三十,亦是生得俊秀不凡,倒是榜眼王瑞年已四十,显得平平无奇了些。
队伍从酒楼下过,楼上窗边有人便道:“那是新科状元罢?没想到竟这样年轻有为。”
当即有人回答道:“可不是,往年的状元,有几个年轻的?便是进士们,也都是五六十岁居多,在一干老头子中,更显得状元爷不俗了。瞧瞧,这一科的状元生得还这样好,不知道是哪一家的公子,这样回到家中,父母该如何得意?”
先一人笑道:“我却知道是哪一家的公子,只不过家中已无父母了。”
他们皆是有些儿身份的人,身处市井之中,言语不免有些肆无忌惮,后一人忙问是谁,那人便道:“你不记得六年前了,有个年轻的哥儿一举中了会试的头名,因父逝回乡了,不曾参加殿试,不然六年前就成状元了也未可知。”
后一人听了,忙拍手道:“我想起来了,是不是宁安侯曾孙恩袭一等男的林大人之子?他们家倒是有本事的,多袭了一代不说,还是一等男,如今林公子又中了状元,青云直上指日可待,想如今荣国公之孙、荣国公之子也只袭了一等将军而已。”
先一人感叹道:“可不就是他家,列侯之家,书香之族,惜有一件美中不足,向来子嗣单薄,状元爷并无姊妹兄弟扶持,如今膝下尚无子嗣。”
因这二人说话时倚着窗户,隔壁纱窗内的人听得清清楚楚,脸上若有所思。
却见这雅间之内有七八个人,五六个穿着半旧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头,一个奶妈子,倚窗望外的却是小姐。
这小姐约莫十五六岁年纪,长眉入鬓,凤眼藏威,兼之肤白唇红,竟是美人一般的人物,身上穿着桃红二色金对襟褙子,大红石榴裙,底下微露两点金莲,头上戴着代表品级身份的钗环,气势非凡,一看便知是娇生惯养的王府郡主。
她瞧着林如海远去的背影,想起林如海从下面经过时,面如美玉,目若朗星,当真是十分出众的人才,不觉面泛红霞,芳心暗动。
奶妈似觉不妥,提醒道:“郡主,别看了,外面有什么可看的?仔细世子回来看到。”
郡主听了,并未离窗,反而拉着奶妈问道:“金嬷嬷方才可听到了,外面都说新科状元年轻有为呢,从楼下过去,果然如同芝兰玉树一般,还是列侯之后呢。”
金嬷嬷忙道:“郡主,身为南安王府的郡主何等尊贵,女孩儿家,岂能这般议论外人?”
原来这郡主竟是南安王府的长女,名唤霍灿,年方十六岁,因深得宣康帝喜爱,及笄之年便已经封了郡主,又因父母怜惜,挑三拣四不得合心合意之人,故尚留其在闺阁之中。
霍灿撇了撇嘴,道:“天生一张嘴就是用来说话的,若不说话,要嘴何用?”
贾敏瞧着桌上鱼肉罗列,见众人皆是习以为常,心中不觉一怔。
抵达京城的当日她叫来留于京城的下人婆子询问,得知了不少关于荣国府的流言蜚语,她不知道这是林如海特地嘱咐过的,唯知贾代善去世后,贾家一干人等虽身有孝服,却并未尽孝心,依旧锦衣玉食,尤以贾赦为最,不仅酒肉不忌,竟还买了两个标致丫头。他们行事虽然隐秘,但下人嘴碎,哪里瞒得过外人,只是外人畏惧贾家之势,不敢弹劾罢了。
贾敏忧心不已,并不以娘家权势为荣,此时娘家风光无限,却无人想到日后败落之际,众人落井下石,如今的所作所为都将成为罪名。
心中长叹一声,贾敏吩咐晴空道:“跟老爷说,回去还得读书,不许吃酒。”
贾母笑道:“姑老爷的才学那样好,还在意一日半日的工夫不成?好容易回来一趟,和你两个哥哥该亲香亲香才是,你倒好,一点子酒都不叫吃不成?就说我的话,尽着你们老爷吃,送两坛惠泉酒过去。”最后一句话是跟晴空说的。
晴空听了贾母的话,抿嘴一笑,看着贾敏,不知如何是好。
贾敏笑道:“母亲体恤老爷,固然是好,只是如今两位哥哥都在孝中,我们老爷吃得一身酒气回去,不免让人浮想联翩,以为大哥哥和二哥哥孝中宴乐,传出去倒不好。”
贾母悚然一惊,沉默半晌,道:“你说得是。”
晴空便依贾敏所言去传话。
荣禧堂中贾政除了贾赦之外,还有初为人父的贾珍慕名而至,此时贾敬已出了家,官倒让贾珍袭了,原是浮夸子弟,一味奢靡享乐,哪肯读书,纵然此时贾敬的夫人尚在,唯知三从四德,管束不了贾珍,只好任他胡为罢了。
听了晴空传来的话,贾珍是晚辈不好开口,贾政秉性正直,认为读书要紧,贾赦却不在意,笑道:“妹妹管得也太多了些,好容易见面,吃几口酒又如何?”
林如海知晓贾敏的心思,淡然一笑,道:“也是一片体贴二位舅兄之意。”
贾赦摆了摆手,道:“妹妹说她的,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林如海闻言,叹了一口气,果然是朽木不可雕也,目光一转,看到贾琏脸上满是不赞同的神色,贾珠亦然,只是两人都畏惧父亲之威,不敢言语。林如海暗暗点头,心想李家只教导贾琏二年而已,竟这般懂事知礼了。
贾琏道:“姑父,外公说姑父的才学最好,侄儿日后有不懂的能不能去请教姑父?”
贾珠脸上也流露出一丝渴望,却不如贾琏这般敢于开口。
林如海笑道:“当然可以,我如今也在读书。”
贾琏听他答应,顿时眉开眼笑,随即疑惑道:“姑父怎么也在读书?”他想说的是贾政只比林如海大两岁而已,早就不读四书五经了,只和门下清客谈论字画,他也没见过自己的父亲拿起书本子,怎么林如海却依旧攻读诗书?
林如海哈哈一笑,道:“学无止境,何况我还年轻,自以读书为要。你此时年纪小,不懂何谓科举,明儿大了,到我这样的年纪,说不定也在家中苦读。”
贾琏听得似懂非懂。
贾珠却因此时年过七岁,本性聪颖,背负贾政之殷切期盼,欲以科甲出身,故明林如海话中之意,抬头看贾政,见贾政点头,目露赞许,他便起身道谢,道:“到时侄儿和琏儿有不懂的,就劳姑父多多指点才是。”
林如海点了点头,含笑答允。
贾赦和贾政虽然都没什么本事,两个孩子倒都是极好的,若贾珠不早亡,贾琏长进,说不定真能担起贾家门楣,或者虽不能力挽狂澜,但他们明理知事,也会减少许多罪孽。
饭后闲话时,林如海指点了两个孩子的功课,至傍晚方告辞,打发人告诉贾敏。
贾敏听了,忙拜别贾母。
贾母红了眼圈,道:“如今都在京城里,常来瞧瞧我。”
贾敏安慰了一番,笑道:“母亲放心,待我们老爷考完试,我来打搅母亲,母亲可别嫌我贪吃,尽想着母亲这里的好饭食了。”
贾母扑哧一笑,烦心稍解,命王夫人送贾敏出去。
王夫人答应了一声,身后仍跟着一群丫头仆妇,浩浩荡荡,倒显得贾敏只跟两个大丫头和几个仆妇十分寒酸,竟不如在闺阁时那种金尊玉贵的排场。
林家已无爵可袭,许多规制都比不上荣国府,出嫁从夫,贾敏如今倒真不如做荣国公嫡女的气派,王夫人心中暗暗称愿,笑道:“我只比姑太太大两岁,偏生因有了珠儿和元春以后,记性不如从前了,今日行事若有不周之处,请姑太太千万谅解。”
话里虽满是歉意,话外却尽是得意,贾敏听她说话刺心,不禁侧头看了她一眼。
贾敏素知王夫人乃是天真烂漫之人,只在贾母跟前藏愚守拙,木雕的菩萨一般,在别人跟前说话却十分凌厉,毫不掩饰心中喜恶,自己今日刚回京,她便如此言语,无非是炫耀她自己有儿有女,自己尚无子嗣傍身罢了,遂淡淡地道:“二嫂儿女双全,恰凑个好字,是二嫂的福分,纵是记性不如从前,看到这双孩子,心里也觉得安慰好些,况且二嫂今日处事周全,并无丝毫疏漏,我颇有宾至如归之感,心里感激二嫂还不及,哪会怪责二嫂?”
话到这里,她微微一笑,目光流转之间尽是万千风情,道:“我比不得二嫂贤惠,也比不得二嫂的福分,只好守着老爷清清静静地过日子罢了。”
说罢,一笑而去。
王夫人有儿有女又如何?可比得自己能得丈夫的一心一意?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贾政是什么样的性子贾敏深知,他不会像林如海这般对待王夫人。林如海是一言九鼎之人,他既说不纳姬妾,便会守诺,何况自己还年轻,总会有孩子的,不过在于早晚罢了。她单是守孝便是六年,王夫人早生了贾珠和元春,有什么好得意的。
回到家中,贾敏便向林如海抱怨道:“二嫂也真是的,好容易回娘家一趟,她偏就用那些话来刺人心,幸而母亲还在,不然,早已疏远了。”
林如海脸上闪过一丝冷意,笑道:“咱们过自己的日子,若在乎人言,也不会清静如此。”
他不会忘记王夫人是如何对待黛玉的,他还记得黛玉死后,雪雁守灵,在灵前絮絮叨叨说着往事,他才知道黛玉初进京城时,好似王夫人给了一个下马威,只是黛玉从不跟自己提及在荣国府所受的委屈,是故他竟不知。
王夫人对待小小的幼女尚且如此,何况早有嫌隙的贾敏。
贾敏点头道:“等老爷考完试,日后除了去探望母亲,我少去荣国府就是,如今母亲虽在,但府里都是二嫂当家,指不定还会出什么幺蛾子。”
林如海听了,十分赞同。
夫妇二人依次拜见了各家各户,林如海也向那位世交提了郭拂仙一事,轻轻几句话,郭拂仙便复了官职,虽不是主事之衔,但也是六品职缺。
郭拂仙知晓后,忙经由沈雪过来道谢。
林如海本不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见解非同一般,两人相见,倒是一见如故。
林如海自负甚高,有了上辈子的积累,如今并不如何苦读,反常去各处走动,或与世交故旧联络,或与学子们结交,谈诗论画,竟是神仙一般自在。
贾敏也开始与各家女眷来往,除了两家世交故旧外,另有闺阁时的手帕交,她们都已经儿女成群了,只有贾敏膝下无子,聚在一处,虽有林如海一心相待,不急不躁,贾敏到底觉得有几分伤感,幸而有林如海常常开解,方才略好些。
王夫人得知后,心里越发得意了。
贾母倒是甚为担忧,忙下了帖子请太医诊脉,林如海无职,请不到太医亲来,当贾敏得知贾敏身体无恙后,又送许多补品,给她做调理之用。
贾敏仍是半点消息都无,不知不觉,就到了殿试之期。
☆、第021章:
殿试之前须复试,复试毕,方于四月二十一日应殿试。
天尚未亮,贾敏便早早起来,服侍林如海洗漱换衣裳,吃些细点,方亲自送他出了二门,由下人们簇拥着出门,又勒令定要将林如海安安稳稳地送到宫门前。
晴空见贾敏一脸担忧,劝道:“太太放宽心,以咱们老爷的才学,定然是金榜题名。”
贾敏今日特地穿了一袭红衣,三元织金图样,髻上也插以金花,又命人取了两匹大红尺头给贴身服侍的下人裁衣,便是为了好彩头,听了晴空的话,笑道:“老爷的才学我从不怀疑,只是这一去就是一日,从早到晚,日暮方能交卷,到底心里惦记着。”
晴空笑道:“天还没亮呢,太太回去歇息一忽儿罢,晚上老爷回来,有太太忙活的呢。”
贾敏想了想,扶着她的手回去。
却说林如海早已经历过一回了,此时相较于他人的忐忑,脸上的神色十分平静。
四月的天已微有热意,但比之二月春闱温暖,较五月炎夏凉快,春闱着单衫不知冻杀了多少人,如今林如海一袭淡青色单衫正是合适,俊逸风流,在一群年龄至少在三十岁以上最大已有五六十岁的学子之中,唯有他的年纪在三十岁之下,越发显得鹤立鸡群。
点名、散卷的官员不由自主地看了林如海一眼,暗暗一叹,真是年轻啊。
待赞拜、行礼毕,方有官员颁发策题,殿试由圣人出题,但圣人不必出面,当然,若圣人起意,也会过来巡视,林如海上辈子参加三年后的殿试时便没见到圣人的踪影。
接到策题,林如海并未直接下笔,而是细细看着题目,果然还是上辈子的题目,早已练手无数次了,他又是为官多年的人,历经世事,更加务实,他也知道当今宣康帝喜好务实之语华丽之词,也就是说文章必要言之有物,但措辞须得华丽非凡,林如海遂沉吟片刻,重新下笔破题,虽是早知的题目,却写新篇。
上辈子中的是探花,这辈子他希望更进一步。
不过,钦点一甲皆看圣人之意,未必以文好为尊,他只能尽力。
别人尚在苦思冥想时,林如海已写了好长一段文字,虽是科举必用的馆阁体,端正有余,秀丽不足,但林如海是何等样人,挥洒之间,自然流露,极有风骨。
不想宣康帝突至,先后站在几个学子身边看其写文章,又走到林如海跟前。
林如海是此次学子中最年轻的一个,生得又十分出挑,宣康帝见了自是喜欢,站了好一会,细看其文章,虽尚未完,已露峥嵘,不觉点了点头,暗赞一声。
林如海不是没见过宣康帝,心神坚定,目不斜视,别人既有些忐忑,又有些羡慕地看了他一眼,能让圣人停留如此之久,又点头称赞,此次殿试中除了林如海外,再无他人了,他们只道林如海毛头小子有何能耐,不曾想倒是有真才实学的。
宣康帝又看了林如海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蓦地想起老臣,出来后问身边内侍道:“适才那位名唤林海的年轻人,就是六年前扶灵回乡不曾参加殿试的贡生罢?”
那内侍跟随宣康帝日久,忙回道:“小的这却不知。”
宣康帝倒有些满意,身边宦官在外面如何他不深管,但不许他们明里暗里打听朝堂之事,故未责怪于他,反笑骂道:“跟了我多年,你知道什么?倘或没记错的话,就是他了,还是功勋之后世家之子呢,谁说世家多纨绔?我瞧着林如海却是一表人才,满腹经纶。”
阅卷后,瞧了考官递上来的十份考卷,果然有林如海的一份。
林如海的字写得最好,文章做得最佳,宣康帝看罢,当即钦点林如海为头名状元,唱完名,特地召见林如海,见林如海举止有度,言谈有致,心中更是喜欢,问道:“卿六年前扶灵回乡,三年前该当回来考试了,如何又拖了三年方至?”
林如海忙恭敬地道:“家慈三年前仙逝,故此守孝三年。”
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高中状元,金榜贴出后,阖家上下喜悦非凡,贺客盈门,而上辈子的状元今生却被点为探花,原先的探花没有成为今科的榜眼,而是二甲头名,原先的二甲第二名则成了今科的榜眼。
状元起步便是六品,相信他今生在仕途上也会比上辈子强。
宣康帝听了,倒叹息几声,又问道:“卿曾中过解元、会元?可是?”
林如海谦逊地道:“学生才疏学浅,承蒙座师看重,遂点为头名。”
林如海是老臣之子,宣康帝难免有几分慈和,笑道:“如今卿又中了状元,也算是连中三元了。”说罢,遂赐下金花红衣,令鼓乐仪仗拥其出宫回家。
彼时正当暮春时节,碧柳如丝,繁花似锦,礼部早已预备好伞盖仪,簇拥着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宫,林如海是状元,先去林如海家,跨马游街,沿途之中路边早已挤满了人,但凡是酒楼茶肆,纱窗洞开,皆是探头而观。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用这句话来形容林如海此时的心态再贴切不过了,他骑在马上,插花披红,行在当前,更显得面白眼清,如玉似星,顿时令人赞叹不绝,探花程胜年方三十,亦是生得俊秀不凡,倒是榜眼王瑞年已四十,显得平平无奇了些。
队伍从酒楼下过,楼上窗边有人便道:“那是新科状元罢?没想到竟这样年轻有为。”
当即有人回答道:“可不是,往年的状元,有几个年轻的?便是进士们,也都是五六十岁居多,在一干老头子中,更显得状元爷不俗了。瞧瞧,这一科的状元生得还这样好,不知道是哪一家的公子,这样回到家中,父母该如何得意?”
先一人笑道:“我却知道是哪一家的公子,只不过家中已无父母了。”
他们皆是有些儿身份的人,身处市井之中,言语不免有些肆无忌惮,后一人忙问是谁,那人便道:“你不记得六年前了,有个年轻的哥儿一举中了会试的头名,因父逝回乡了,不曾参加殿试,不然六年前就成状元了也未可知。”
后一人听了,忙拍手道:“我想起来了,是不是宁安侯曾孙恩袭一等男的林大人之子?他们家倒是有本事的,多袭了一代不说,还是一等男,如今林公子又中了状元,青云直上指日可待,想如今荣国公之孙、荣国公之子也只袭了一等将军而已。”
先一人感叹道:“可不就是他家,列侯之家,书香之族,惜有一件美中不足,向来子嗣单薄,状元爷并无姊妹兄弟扶持,如今膝下尚无子嗣。”
因这二人说话时倚着窗户,隔壁纱窗内的人听得清清楚楚,脸上若有所思。
却见这雅间之内有七八个人,五六个穿着半旧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头,一个奶妈子,倚窗望外的却是小姐。
这小姐约莫十五六岁年纪,长眉入鬓,凤眼藏威,兼之肤白唇红,竟是美人一般的人物,身上穿着桃红二色金对襟褙子,大红石榴裙,底下微露两点金莲,头上戴着代表品级身份的钗环,气势非凡,一看便知是娇生惯养的王府郡主。
她瞧着林如海远去的背影,想起林如海从下面经过时,面如美玉,目若朗星,当真是十分出众的人才,不觉面泛红霞,芳心暗动。
奶妈似觉不妥,提醒道:“郡主,别看了,外面有什么可看的?仔细世子回来看到。”
郡主听了,并未离窗,反而拉着奶妈问道:“金嬷嬷方才可听到了,外面都说新科状元年轻有为呢,从楼下过去,果然如同芝兰玉树一般,还是列侯之后呢。”
金嬷嬷忙道:“郡主,身为南安王府的郡主何等尊贵,女孩儿家,岂能这般议论外人?”
原来这郡主竟是南安王府的长女,名唤霍灿,年方十六岁,因深得宣康帝喜爱,及笄之年便已经封了郡主,又因父母怜惜,挑三拣四不得合心合意之人,故尚留其在闺阁之中。
霍灿撇了撇嘴,道:“天生一张嘴就是用来说话的,若不说话,要嘴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