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
干呕了几下,韦三扯着袖子擦了擦呕出的口水,蹬着腿往后蹭了几下,就不敢再往树林里面走了——
如果这里不是被炸的直接地点的话,那么从这往里,就一定是他们昨晚直接作战的地方了。
——等等。
也顾不着再继续找活人,韦三连滚带爬地就想要站起来往回跑。可还没等他站起来,他却发现不对劲了——
前面那两具尸体垒在一起,一个头朝南,一个头朝北。朝北的那个腿断了一截,朝南的那个,更是被炸得脑浆都有些流出来了。
这恶心是恶心,但怪就怪在这两具尸体垒在那里,不像是其他地方随便交叠着垒的,反倒像是为了完完整整地保护什么,而被特地摆成了这个样子。
忍着几欲作呕的不适感,韦三想了想,还是跪着爬了过去,像是怕沾了什么脏东西似的,一下一个的把那两具尸体给推了开去。
推完,还像是完成了什么天大的事般,舒了口气地拍了拍手。
果然,正如他所料的,在那两具尸体之下,被完整保护住的,是一具完整的身躯。
那身躯有些纤细,但看那衣裳,应该是铁血军或二十九军里的一位军官。
光凭衣服,韦三只能大致猜出这个人在军中的地位不低。他连忙把那人翻了个个儿,颤抖着把手指伸到了那人的鼻尖下,屏着气,在感受到那人若有似无的鼻息之后,这才忍不住喘着气笑了起来——
这种情况下,能活下来的人不多。刚刚一路走来,他也只遇见了这一个。哪怕先前他的嘴里不停地在抱怨,他也不得不承认,他之所以来到这里,怀抱着的就是对这些战士们生还的希望。
几乎是狂喜地伸出两个巴掌,在那昏迷着的人乌黑的脸上擦了擦,等擦得差不多了,他发现昏睡的这人,还是铁血军的司令谢锦颐,心里惊诧的同时,还忍不住庆幸地松了一口气——
以东北军为先例来看,假如铁血军在这个时候失去了将领,绝对是不会再有第二个像谢司令一样的将军收编铁血军继续只为华夏而战的。届时,铁血军最有可能的下场,也不过就是像现在的东北军一样,被秦非正掌握在手里,并为瓦解这难以控制的力量,被分散到不同的战场白白送命。
连忙从地上站起来,韦三把锦颐背到了背上,一颠一颠的就往着树林外头跑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 太过具体的战斗场面和血腥场面没有展开细写,应该算不上很虐......吧?
不过,这一战过后,虽然加上叶生明那边伤亡惨重,但南京好歹是保下来了~
另外,作者君要反悔了。以第三人称写李清照,比如说“李清照轻轻地勾了勾唇”有点怪怪的,很没代入感,很难写,所以作者君准备换个宋代故事。写个男的穿越南宋初期当文官吧,里面也会写到李清照的,毕竟她是作者君的真爱~
谢谢五月渔郎扔了1个地雷
谢谢爱恨不过一世扔了1个地雷
☆、第一百零二章
脑子里是一阵锐利的刺痛。
昏迷前最后一刻听到的枪声、爆炸声、战士们的怒吼声仍旧在脑海里不停地响起,阻碍着她从沉睡中苏醒。
有那么一刻, 她是真的受了那种潜意识的迷惑, 不想再醒来面对这残破空寂的世界的。但最后, 漫天的愤怒和仇恨, 却还是将她彻底拉离了这片乌黑的意识里——
就像那个把她敲晕了的战士一样,她自己也很清晰的明白,身为一名战士的谢锦颐,可以战死沙场,可以就此长眠,但身为一支守卫华夏的军队司令,谢锦颐却决不能死!
最后, 锦颐还是醒了, 在无比的心酸、愤恨和愧疚之中, 她告诉自己应该要醒了。
自她昏迷以后,那树林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锦颐是全然没有记忆的。但她甫一醒来,见着自己身上并无哪里受了重伤, 模模糊糊地把情况自脑海里一过, 也就大概是明白了。
“吱呀”
寝室的门被推开,锦颐并未抬头去望,便听见一道十分熟悉的男声,颇含庆幸般松了口气道:“锦颐,你醒啦?”
闻言,锦颐稍稍侧过了头去看, 见是韩越,便一边套上了军装的棉外套,一边出声问道:“你不在北平守着,来南京做什么?”
“平津那一块儿徐明山、王凡、老五他们几兄弟领着兵守着,我看最近那些鬼子们把心思都放到了南方这边,没什么心思继续往那边偷袭进攻,就领着一部分人回来了。主要是看看能不能在这儿帮上忙。”
韩越坐在一边的凳子上,随口解释了几句后,瞧着锦颐收拾好了穿戴,这才第一次对她皱着眉训斥道:“锦颐,你这次是真的是太大胆了!”
他这个人,从前爱闹腾,现在在明飞死后、经历了好几场战争,就开始变得沉稳下来了。但说到底,有一点他是没变过的,那就是在自己人面前的脾气好。
认识锦颐这十年来,他是完全没有对锦颐发过脾气,讲过一句重话的。要不是这次的情况太凶险,差点他的挚友、铁血军的司令就要葬送在这一场战争中,他也不至于着急到想要好好骂她一顿的地步。
“这次确实是我冲动了。”
环着手站在地上,沉默了好一会儿后,锦颐叹声道。
她没有说,她向来是最喜欢在战场上利益最大化的,如果不是真被和鬼子的双方差距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她决计不会做出这样相当于去让战士们送死的举动。
但她得承认,她的确是冲动了。
在参与这次树林行动的时候,她想,无论是普通的士兵,还是一军之首的司令,她首先是个守卫家国的军人。是军人,当然可以死在战场,即便她是个司令。
她的意志当然够坚定,她欣然赴死的时候,内心当然足够豪情万丈。但在那之前,她应该想得更远些的。至少,她死后,铁血军司令一职应当由谁接手,铁血军往后应当往哪方面继续抗战的大致方向等问题,种种后事,她都应该先想好对策的。
是的,她承认自己是冲动了,却绝不承认有关于“谢锦颐不该死、且不能死”这一言论,哪怕在普通民众的眼里,或者“谢锦颐”三个字,就代表了“守卫华夏、战无不胜的铁血军”,但她自己心里知道,这是错误的——
铁血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们用血肉拼筑出来的。
一瞬间,锦颐的心情有些低沉。
她动作有些犹豫,但最终,却还是迈了几步,去到韩越的对面坐下,握了握拳头,内心不断挣扎着,“你来驻营的时候,应该也问过情况了……”
“结果如何?”
她既想听到答案,却又害怕听到答案。等她终于把始终绕在舌尖的话给问了出来以后,心里这才总算是松了一松。
但还没等她彻底把那口气给松下去,她却又把那气给重新提了上来——
韩越的神情并不大好,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沉重。他对着锦颐摇了摇头,“跟着叶将军去鬼子营帐的,大多都牺牲在鬼子的武器下,基本是把鬼子的子弹、炮弹给耗得差不多了,这才找着了机会攻了进去。虽然最后算是突袭成功了,但我们华夏这边自己的人也没剩多少了。”
抿了抿唇,他又继续说道:“至于跟着你去树林那边的,一个也没回来。就连你,也还是那什么叫韦三的去那边搜了一趟,这才把你给带了回来。”
几不可察的挑了挑眉,韩越后面说的那一句,叫锦颐心里十分诧异——
鬼子的武器惯来厉害,要不然他们也不至于如此忌惮。叶生明将军领着人去偷袭鬼子营帐,会损失惨重这一点,她早有预料,心里虽然悲痛,却也不觉得稀奇。
她倒也真没想过,那看起来惜命得很的韦三,帮他们传完了话后,第一件事不是远远地逃开南京,而是去到了指不定什么时候会有人跑出来看上一枪的树林去。她还以为自己能在昏迷后回到民军的驻营里,是还有人在那死人堆里活了下来呢。虽然她早知从埋了地雷的地方活下来有多么困难,但她总归是那样期望着的。
“锦颐……你……?”
韩越瞧着锦颐许久没有说话,一瞧着她眼睛里空空荡荡的,开始出神了,便知道她这大抵是心里有些茫然、难受了。
“上了战场就是这样。随时都会有牺牲,谁会知道下一个是谁?只要国家的土地保住了,只要华夏还是华夏,一切都是值得的不是吗?”
韩越劝慰的话有些耳熟。
锦颐忽然想起,从上海连夜赶到廊坊城区的那一天,看着熬了好几天没吃没喝没睡,只一个人静静地带着的他时,明明自己心里也为明飞的突然牺牲而大感沉痛,却偏偏故作冷静地用了同样的一番话,去劝慰过他。
现在想来,她还记得那时自己的心情。那时,因为开战在即,为了全力迎敌,她的心里虽然痛恨和遗憾,但到底是把全部的情感投递到了战场上,内心是平静更多。
而现在……三万多的人,除了她一个人,竟然再没别的任何一个活着回来…...除了沉痛和对鬼子的悲愤以外,她最愧疚的,是在那一片埋了地雷的树林里,她连去让战士们的躯体找到,让他们入土为安都做不到……
“为了华夏还是华夏……”锦颐低声呢喃。
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怀着怎样的坚定的。
为了这一句话,华夏死了多少人,几乎没有人能够算得太过清楚了。但她知道,为了这句话,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踏在勇赴牺牲的征途上。
她太清楚了,华夏数千年都过来了,又怎么会甘心在这一刻从此消散?真正的华夏子民,自诩龙的后裔,又怎么会甘愿匍匐在小岛国穷凶极恶的人的脚下?
为了华夏还是华夏,每一个华夏人几乎都是不顾一切的,怀着疯一样的执念,想要去达成它!
为了华夏长存,这才是战士们不顾生死,前赴后继的身赴战场的意义。
*
一九三八年的第一天。
南京被鬼子们炸毁的房屋,已经推倒重修过半,在南京休整了大半个月的铁血军将士们,在拿着入伍名册给牺牲的战士们立好了烈士碑,训好了新招的几万新兵后,只留了一万的老兵帮着新兵和二十九军的将士守城,便准备启程回到上海了。
一路上,从南京离开,南京的百姓们就出到城外,来到郊区挥手相送。回到上海,上海的百姓们早早地得到了消息,也围在大路的两边,夹道相迎。
很多人都知道铁血军这次南京一战伤亡惨重,五万的战士,活下来的只有一万六七。但所有的人都只知道的是,铁血军又一次在华夏捍卫国土成功!
也似乎就是在南京这一场战争之后,鬼子们同样也伤亡惨重了,一次又一次地在铁血军的手里尝到败仗、吃到苦头了,就也开始长记性了。
他们也不再泛着拧劲儿地去往铁血军的周围钻,反倒是趁着铁血军连着两次战争、元气大伤,难以大范围转移,开始把战争的着力点,放到了华夏的其他城市去。
在战火四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响起炮声的华夏,北平、南京、上海三个地方,竟然显得格外安稳,成了无数人在逃亡时第一个想到要去的城市。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两天,作者君在赶论文课的学术论文作业,超难的,简直狗带,所以没能来码字~o(╥﹏╥)o
另外,南京暂时就到这里了,先过渡一章,明天进入新剧情哈~爱你们,么么哒(づ ̄ 3 ̄)づ
谢谢五月渔郎扔了1个地雷
谢谢陈二十一扔了2个地雷
谢谢爱你哦扔了1个地雷
谢谢等待扔了1个地雷
谢谢浓墨未央扔了1个手榴弹
☆、第一百零三章
一九三八年,在多是民生艰苦的战乱之中, 生活在上海的洋人、名流们竟然仍如往常的奢靡着又度过了一个春天。哪怕是近来, 世界的形势和氛围都颇为紧张——
三月中旬的时候, 德国的军队长驱直入, 直接占领了奥地利。但对于德国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却仅仅是表示抗议而已。甚至,没过多久,英、美、法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
只有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对付希特勒的侵略。但显然的是,西方国家在日本侵略华夏的时候, 国民政府几度求援都没有出手干预, 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毕竟, 在那把侵略的火烧到自己身上以前,这些所谓的强国,总是希望独善其身、稳坐高台的。
在缓慢地休养生息,训练新兵、并且重新操办起袁幼卿留下的武器研发山庄的同时, 锦颐听闻了这个消息, 心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她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要开始了。等到那个时候,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整个春季过去,五月份的时候,在其他国家都还保持着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鬼子们趁着铁血军不能大范围动作的时候, 又在华夏掀起了一番腥风血雨——
鬼子兵向厦门进攻的时候,锦颐是知道的。但就像是其他离得远的各县城接连不断的沦陷一样,厦门离上海,实在是有些远了,就算是铁血军的士兵开始渐渐增多了,但铁血军的武器却还是远远没有跟上。
厦门会失守。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秦非正可不是锦颐,他不大会像锦颐和叶生明那样,总想着拼了命的想要尝试着把城给守下来,只会像留给叶生明的指令一样,让所有的将领“见机撤退”。于是,自南京一役过后,华夏大地仍旧有一片接着一片的土地不断沦陷。
先是广西的藤县,而后又是福建的厦门。
“这……我们该怎么办?”
把一封又一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愿书满满当当地摊在书桌上,韩越把《上海日报》刚出的最新报纸仍在那些请愿书的最上头,有些为难地问道。
锦颐和张腾飞甚至都不用再往那报纸上去看,便大体可以猜到,在那报纸的第一页,被人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去写的文章题目,左不过就是“日军在厦门开展了屠杀活动,唯有铁血军出兵方能将其驱逐”这点意思。
以前,锦颐以为,南京一役,她和华夏的将士们咬着牙、送了命,总算是把南京给守住了。这样,那一幕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叫人不忍直视的华夏劫难,也应该算是翻篇了。
但这个世界,总归是变数太多。她救了南京,却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厦门。
如果这里不是被炸的直接地点的话,那么从这往里,就一定是他们昨晚直接作战的地方了。
——等等。
也顾不着再继续找活人,韦三连滚带爬地就想要站起来往回跑。可还没等他站起来,他却发现不对劲了——
前面那两具尸体垒在一起,一个头朝南,一个头朝北。朝北的那个腿断了一截,朝南的那个,更是被炸得脑浆都有些流出来了。
这恶心是恶心,但怪就怪在这两具尸体垒在那里,不像是其他地方随便交叠着垒的,反倒像是为了完完整整地保护什么,而被特地摆成了这个样子。
忍着几欲作呕的不适感,韦三想了想,还是跪着爬了过去,像是怕沾了什么脏东西似的,一下一个的把那两具尸体给推了开去。
推完,还像是完成了什么天大的事般,舒了口气地拍了拍手。
果然,正如他所料的,在那两具尸体之下,被完整保护住的,是一具完整的身躯。
那身躯有些纤细,但看那衣裳,应该是铁血军或二十九军里的一位军官。
光凭衣服,韦三只能大致猜出这个人在军中的地位不低。他连忙把那人翻了个个儿,颤抖着把手指伸到了那人的鼻尖下,屏着气,在感受到那人若有似无的鼻息之后,这才忍不住喘着气笑了起来——
这种情况下,能活下来的人不多。刚刚一路走来,他也只遇见了这一个。哪怕先前他的嘴里不停地在抱怨,他也不得不承认,他之所以来到这里,怀抱着的就是对这些战士们生还的希望。
几乎是狂喜地伸出两个巴掌,在那昏迷着的人乌黑的脸上擦了擦,等擦得差不多了,他发现昏睡的这人,还是铁血军的司令谢锦颐,心里惊诧的同时,还忍不住庆幸地松了一口气——
以东北军为先例来看,假如铁血军在这个时候失去了将领,绝对是不会再有第二个像谢司令一样的将军收编铁血军继续只为华夏而战的。届时,铁血军最有可能的下场,也不过就是像现在的东北军一样,被秦非正掌握在手里,并为瓦解这难以控制的力量,被分散到不同的战场白白送命。
连忙从地上站起来,韦三把锦颐背到了背上,一颠一颠的就往着树林外头跑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 太过具体的战斗场面和血腥场面没有展开细写,应该算不上很虐......吧?
不过,这一战过后,虽然加上叶生明那边伤亡惨重,但南京好歹是保下来了~
另外,作者君要反悔了。以第三人称写李清照,比如说“李清照轻轻地勾了勾唇”有点怪怪的,很没代入感,很难写,所以作者君准备换个宋代故事。写个男的穿越南宋初期当文官吧,里面也会写到李清照的,毕竟她是作者君的真爱~
谢谢五月渔郎扔了1个地雷
谢谢爱恨不过一世扔了1个地雷
☆、第一百零二章
脑子里是一阵锐利的刺痛。
昏迷前最后一刻听到的枪声、爆炸声、战士们的怒吼声仍旧在脑海里不停地响起,阻碍着她从沉睡中苏醒。
有那么一刻, 她是真的受了那种潜意识的迷惑, 不想再醒来面对这残破空寂的世界的。但最后, 漫天的愤怒和仇恨, 却还是将她彻底拉离了这片乌黑的意识里——
就像那个把她敲晕了的战士一样,她自己也很清晰的明白,身为一名战士的谢锦颐,可以战死沙场,可以就此长眠,但身为一支守卫华夏的军队司令,谢锦颐却决不能死!
最后, 锦颐还是醒了, 在无比的心酸、愤恨和愧疚之中, 她告诉自己应该要醒了。
自她昏迷以后,那树林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锦颐是全然没有记忆的。但她甫一醒来,见着自己身上并无哪里受了重伤, 模模糊糊地把情况自脑海里一过, 也就大概是明白了。
“吱呀”
寝室的门被推开,锦颐并未抬头去望,便听见一道十分熟悉的男声,颇含庆幸般松了口气道:“锦颐,你醒啦?”
闻言,锦颐稍稍侧过了头去看, 见是韩越,便一边套上了军装的棉外套,一边出声问道:“你不在北平守着,来南京做什么?”
“平津那一块儿徐明山、王凡、老五他们几兄弟领着兵守着,我看最近那些鬼子们把心思都放到了南方这边,没什么心思继续往那边偷袭进攻,就领着一部分人回来了。主要是看看能不能在这儿帮上忙。”
韩越坐在一边的凳子上,随口解释了几句后,瞧着锦颐收拾好了穿戴,这才第一次对她皱着眉训斥道:“锦颐,你这次是真的是太大胆了!”
他这个人,从前爱闹腾,现在在明飞死后、经历了好几场战争,就开始变得沉稳下来了。但说到底,有一点他是没变过的,那就是在自己人面前的脾气好。
认识锦颐这十年来,他是完全没有对锦颐发过脾气,讲过一句重话的。要不是这次的情况太凶险,差点他的挚友、铁血军的司令就要葬送在这一场战争中,他也不至于着急到想要好好骂她一顿的地步。
“这次确实是我冲动了。”
环着手站在地上,沉默了好一会儿后,锦颐叹声道。
她没有说,她向来是最喜欢在战场上利益最大化的,如果不是真被和鬼子的双方差距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她决计不会做出这样相当于去让战士们送死的举动。
但她得承认,她的确是冲动了。
在参与这次树林行动的时候,她想,无论是普通的士兵,还是一军之首的司令,她首先是个守卫家国的军人。是军人,当然可以死在战场,即便她是个司令。
她的意志当然够坚定,她欣然赴死的时候,内心当然足够豪情万丈。但在那之前,她应该想得更远些的。至少,她死后,铁血军司令一职应当由谁接手,铁血军往后应当往哪方面继续抗战的大致方向等问题,种种后事,她都应该先想好对策的。
是的,她承认自己是冲动了,却绝不承认有关于“谢锦颐不该死、且不能死”这一言论,哪怕在普通民众的眼里,或者“谢锦颐”三个字,就代表了“守卫华夏、战无不胜的铁血军”,但她自己心里知道,这是错误的——
铁血军的每一次胜利,都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士们用血肉拼筑出来的。
一瞬间,锦颐的心情有些低沉。
她动作有些犹豫,但最终,却还是迈了几步,去到韩越的对面坐下,握了握拳头,内心不断挣扎着,“你来驻营的时候,应该也问过情况了……”
“结果如何?”
她既想听到答案,却又害怕听到答案。等她终于把始终绕在舌尖的话给问了出来以后,心里这才总算是松了一松。
但还没等她彻底把那口气给松下去,她却又把那气给重新提了上来——
韩越的神情并不大好,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沉重。他对着锦颐摇了摇头,“跟着叶将军去鬼子营帐的,大多都牺牲在鬼子的武器下,基本是把鬼子的子弹、炮弹给耗得差不多了,这才找着了机会攻了进去。虽然最后算是突袭成功了,但我们华夏这边自己的人也没剩多少了。”
抿了抿唇,他又继续说道:“至于跟着你去树林那边的,一个也没回来。就连你,也还是那什么叫韦三的去那边搜了一趟,这才把你给带了回来。”
几不可察的挑了挑眉,韩越后面说的那一句,叫锦颐心里十分诧异——
鬼子的武器惯来厉害,要不然他们也不至于如此忌惮。叶生明将军领着人去偷袭鬼子营帐,会损失惨重这一点,她早有预料,心里虽然悲痛,却也不觉得稀奇。
她倒也真没想过,那看起来惜命得很的韦三,帮他们传完了话后,第一件事不是远远地逃开南京,而是去到了指不定什么时候会有人跑出来看上一枪的树林去。她还以为自己能在昏迷后回到民军的驻营里,是还有人在那死人堆里活了下来呢。虽然她早知从埋了地雷的地方活下来有多么困难,但她总归是那样期望着的。
“锦颐……你……?”
韩越瞧着锦颐许久没有说话,一瞧着她眼睛里空空荡荡的,开始出神了,便知道她这大抵是心里有些茫然、难受了。
“上了战场就是这样。随时都会有牺牲,谁会知道下一个是谁?只要国家的土地保住了,只要华夏还是华夏,一切都是值得的不是吗?”
韩越劝慰的话有些耳熟。
锦颐忽然想起,从上海连夜赶到廊坊城区的那一天,看着熬了好几天没吃没喝没睡,只一个人静静地带着的他时,明明自己心里也为明飞的突然牺牲而大感沉痛,却偏偏故作冷静地用了同样的一番话,去劝慰过他。
现在想来,她还记得那时自己的心情。那时,因为开战在即,为了全力迎敌,她的心里虽然痛恨和遗憾,但到底是把全部的情感投递到了战场上,内心是平静更多。
而现在……三万多的人,除了她一个人,竟然再没别的任何一个活着回来…...除了沉痛和对鬼子的悲愤以外,她最愧疚的,是在那一片埋了地雷的树林里,她连去让战士们的躯体找到,让他们入土为安都做不到……
“为了华夏还是华夏……”锦颐低声呢喃。
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怀着怎样的坚定的。
为了这一句话,华夏死了多少人,几乎没有人能够算得太过清楚了。但她知道,为了这句话,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踏在勇赴牺牲的征途上。
她太清楚了,华夏数千年都过来了,又怎么会甘心在这一刻从此消散?真正的华夏子民,自诩龙的后裔,又怎么会甘愿匍匐在小岛国穷凶极恶的人的脚下?
为了华夏还是华夏,每一个华夏人几乎都是不顾一切的,怀着疯一样的执念,想要去达成它!
为了华夏长存,这才是战士们不顾生死,前赴后继的身赴战场的意义。
*
一九三八年的第一天。
南京被鬼子们炸毁的房屋,已经推倒重修过半,在南京休整了大半个月的铁血军将士们,在拿着入伍名册给牺牲的战士们立好了烈士碑,训好了新招的几万新兵后,只留了一万的老兵帮着新兵和二十九军的将士守城,便准备启程回到上海了。
一路上,从南京离开,南京的百姓们就出到城外,来到郊区挥手相送。回到上海,上海的百姓们早早地得到了消息,也围在大路的两边,夹道相迎。
很多人都知道铁血军这次南京一战伤亡惨重,五万的战士,活下来的只有一万六七。但所有的人都只知道的是,铁血军又一次在华夏捍卫国土成功!
也似乎就是在南京这一场战争之后,鬼子们同样也伤亡惨重了,一次又一次地在铁血军的手里尝到败仗、吃到苦头了,就也开始长记性了。
他们也不再泛着拧劲儿地去往铁血军的周围钻,反倒是趁着铁血军连着两次战争、元气大伤,难以大范围转移,开始把战争的着力点,放到了华夏的其他城市去。
在战火四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响起炮声的华夏,北平、南京、上海三个地方,竟然显得格外安稳,成了无数人在逃亡时第一个想到要去的城市。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两天,作者君在赶论文课的学术论文作业,超难的,简直狗带,所以没能来码字~o(╥﹏╥)o
另外,南京暂时就到这里了,先过渡一章,明天进入新剧情哈~爱你们,么么哒(づ ̄ 3 ̄)づ
谢谢五月渔郎扔了1个地雷
谢谢陈二十一扔了2个地雷
谢谢爱你哦扔了1个地雷
谢谢等待扔了1个地雷
谢谢浓墨未央扔了1个手榴弹
☆、第一百零三章
一九三八年,在多是民生艰苦的战乱之中, 生活在上海的洋人、名流们竟然仍如往常的奢靡着又度过了一个春天。哪怕是近来, 世界的形势和氛围都颇为紧张——
三月中旬的时候, 德国的军队长驱直入, 直接占领了奥地利。但对于德国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却仅仅是表示抗议而已。甚至,没过多久,英、美、法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
只有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共同对付希特勒的侵略。但显然的是,西方国家在日本侵略华夏的时候, 国民政府几度求援都没有出手干预, 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毕竟, 在那把侵略的火烧到自己身上以前,这些所谓的强国,总是希望独善其身、稳坐高台的。
在缓慢地休养生息,训练新兵、并且重新操办起袁幼卿留下的武器研发山庄的同时, 锦颐听闻了这个消息, 心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她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要开始了。等到那个时候,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整个春季过去,五月份的时候,在其他国家都还保持着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鬼子们趁着铁血军不能大范围动作的时候, 又在华夏掀起了一番腥风血雨——
鬼子兵向厦门进攻的时候,锦颐是知道的。但就像是其他离得远的各县城接连不断的沦陷一样,厦门离上海,实在是有些远了,就算是铁血军的士兵开始渐渐增多了,但铁血军的武器却还是远远没有跟上。
厦门会失守。这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秦非正可不是锦颐,他不大会像锦颐和叶生明那样,总想着拼了命的想要尝试着把城给守下来,只会像留给叶生明的指令一样,让所有的将领“见机撤退”。于是,自南京一役过后,华夏大地仍旧有一片接着一片的土地不断沦陷。
先是广西的藤县,而后又是福建的厦门。
“这……我们该怎么办?”
把一封又一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愿书满满当当地摊在书桌上,韩越把《上海日报》刚出的最新报纸仍在那些请愿书的最上头,有些为难地问道。
锦颐和张腾飞甚至都不用再往那报纸上去看,便大体可以猜到,在那报纸的第一页,被人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去写的文章题目,左不过就是“日军在厦门开展了屠杀活动,唯有铁血军出兵方能将其驱逐”这点意思。
以前,锦颐以为,南京一役,她和华夏的将士们咬着牙、送了命,总算是把南京给守住了。这样,那一幕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叫人不忍直视的华夏劫难,也应该算是翻篇了。
但这个世界,总归是变数太多。她救了南京,却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