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节
  北京,宣府,开原,广宁等地也陆续行动。甘肃,宁夏,辽东的动作慢了一步,牲畜不足,野物也敞开了收购。
  到最后,不只是内附的鞑靼和女真部落赚了个盆满盈钵,靠近明朝边境的鞑靼和瓦剌部落也赶着羊群,通过行走在大漠的商队牵线搭桥,和边军做起了生意。有些部落干脆扎下帐篷不走了,明军撵人,直接宣称要内附,如阿鲁台手下的扫胡儿部,内附不算,还带来了鬼力赤遣人南下窥伺明朝的消息。
  甘肃总兵官何福当即上报朝廷,朱棣闻言,特许扫胡儿部内归,并于甘肃设立守御千户所,令扫胡儿部造册,内迁。
  彼时,孟清和的年礼已送回孟家屯,七八车的粮肉布帛,还有专门为孟重九等老人备下的美酒,让孟家屯很是热闹了一番。
  不等将东西分完,又有车队抵达。
  周荣跳下马,向孟王氏和孟重九等抱拳,“定国公贺伯太夫人新年。”
  话落一挥手,十五辆大车排成了长列,只等着卸货。
  饶是孟王氏有所准备,也早知沈瑄同孟清和的关系,看到车上卸下的粮肉,美酒,布帛钱钞,竟还有两匣子首饰,也僵硬了五秒。
  看看满眼欣羡的族人,不晓得该高兴,该是该回家郁闷一回。
  女婿还是媳妇?
  想想,孟王氏就忍不住淌眼泪。
  不等沈瑄送来的年货卸完,又有两支车队先后赶到。
  领队的千户报出名号,屯子里顿时寂静一片,落针可闻。
  汉王?
  赵王?
  老天爷爷!
  最撑得住场面的孟重九也不由得头晕腿软。
  “在下奉命前来,殿下贺伯太夫人新岁。”
  族人和四下来赶来看热闹的,看着孟王氏一家,眼中只余下羡慕。
  嫉妒?十里八乡,谁家能再出一个孟十二郎?
  孟清和的年礼是喜,定国公的年礼是惊,汉王和赵王的年礼是震撼,当随行的宦官捧出皇后的赏赐之后,包括孟王氏在内,整个屯子的人都感到万分的不真实。
  一锭宝钞,一匹绢,皇后赏伯太夫人。三锭宝钞,五匹绢,指名赐给兴宁伯。
  孟重九最先反应过来,马上跪地谢恩。
  孟王氏被儿媳搀扶着,只觉得脚下都有些发飘。
  发生的孟家屯的事,孟清和事后才得知。
  沈瑄送年礼,不意外,汉王赵王也说得过去,皇后,还是三锭宝钞五匹绢……
  不是他多想,皇后赐给贺岁命妇的恩赏就是宝钞,品级高一些,如公侯伯夫人,还要加上绢布。
  回忆起之前永乐帝的赏赐,孟清和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先郁闷一会。
  正想着,耳边传来一阵敲门声。
  以为是亲卫有事禀报,孟清和头也没回,直接道:“进来。”
  房门推开,又关上。
  几乎没有脚步声,却带进了朔风和熟悉的冷香。
  孟清和抬头,愣住了。
  “子玉?”
  南京城
  日本使臣终于抵达了金陵,不巧赶上皇宫设宴宴请安南和朝鲜朝贡的使臣。鸿胪寺卿很忙,将他们安排进会同馆,吩咐几句,直接走人。
  皇宫华盖殿中,正上演一出好戏。
  安南国王派来的使臣见到被内官请出的陈王子,无不错愕。好似见了鬼。
  本该死了人,为何又活了过来?
  前往安南途中的郑和的船队,偶然从海中救起了一个红发的夷人。那人醒来之后,得知自己正在朝思暮想的明朝海船上,激动得拥抱了奉命监视他的军汉。
  过于激动,换来的是后颈一记手刀。
  晕倒之际,脸上仍带着梦幻般的的笑容。
  神听到了他的祈祷,哈利路亚!
  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年
  郑和船队继续向安南驶去,船上的红发夷人醒来两次,又被敲晕了两次。
  第三次醒来,终于意识到了之前所犯的错误,捂着脖子,看着虎目圆睁,拳头握得咔吧作响的军汉,老实坐着,不再抒发过于激动的情感。
  郑和和王景弘正捂着布巾,躺在船舱里和晕船做抵抗。有了赵院判的良药,不会继续吐得昏天黑地,却也不代表能活蹦乱跳。
  算算回航需要的时间,药要省着点吃。
  尤其是王公公,费了多少力气才从郑公公手里又抢来几丸药,全都吃了,回去的路上就只能全程受罪了。
  好在随船大夫也有应急的办法,没有药材,试着按压穴位,多少能缓解上一段时间,否则,郑公公和王公公第一次出海,就有可能因公殉职,七下西洋的壮举,恐怕就要换人来完成了。
  领队和副领队卧床扛晕,没时间也没心思搭理此人,船队中的其他人也对这个夷人不感兴趣,有时间,不如盘算一下,如何从丁千户手里淘换几个会制倭刀的倭人工匠。
  这些倭人工匠不同于大明的匠户,是“以物易物”换来的,等同于布帛茶叶,不受大明律和太祖成法的保护,完全可以当做货物买卖,不会被以“擅自买卖人口”的罪名加以追究。
  换成大明的工匠看看?
  以为封建社会就可以随意买卖奴婢,纯属于天方夜谭。
  现在是永乐初年,朱棣正大力倡导恢复太祖成宪,没有政府的许可,不办理相关手续,藩王一样论罪,官员不用说,庶人被抓到了,不充军发配也要坐上几年大牢。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朝的话本里为何会有丫头小厮称主家为爹爹?即是以收养的名义钻法律空子。此等做法多在明中期以后,在朱棣统治时期,敢踩线,绝对收拾起来不耽误。
  日本尚且不是明朝的藩国,倭人在大明犯法要受到严惩,但倭人工匠却不受大明律法保护。即使双标了,也没人抗议,或者说,不敢抗议。
  不服?那就开打!
  打死不管埋,打得缺胳膊断腿了,医药费自理。
  谁让你挑衅了?不收拾还留着你?
  永乐帝时期的大明,就是如此彪悍。日本还没深切体会,鞑靼和瓦剌完全可以现身说法。
  倭刀是从唐刀发展而来,论锋利程度,好的倭刀的确优于明军的腰刀。
  这批倭人工匠中,郑公公手中的不必想,绝大部分要进献朝廷。丁千户手中的,除了进献朝廷,另有部分要分给汉王和赵王,以兴宁伯和定国公的关系,自然不会厚此薄彼,必定又要去掉几人。
  余下的,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不趁早下手,还等何时?
  等到船队回航,黄花菜都凉了!
  众人忙着瓜分倭人工匠,红发夷人自然被冷落在了一旁。
  没有任何可挖掘的价值,也不是做生意的对象,谁会费心思理他?语言不通,还要找个通译,何其麻烦。
  唯一会找他问话的,只有丁千户。
  无他,人是丁千户捞上来的,例行公事也要问上几句,说不定就有可利用的价值。
  带着两名通译,丁千户走进来了船舱。
  红发夷人眯了眯眼,似乎还不怎么习惯瞬间明亮的光线。
  丁千户转头交代几句,两个通译轮番上阵,换了几种语言,才得以顺利交谈。
  再三询问,几经确认之后,方才得知此人的真实身份。
  “此人名为迪亚士,年不及而立,据称是佛郎机人,数月前乘坐大食商船远渡重洋,来到此处。”
  通译和迪亚士的交流持续了两盏茶的时间,基本上将迪亚士的个人情况了解得七七八八。
  丁千户面带疑惑,问道:“此人是搭乘大食商船?既如此,为何会落入海中?莫非遇上了海风?”
  听完通译的转述,迪亚士顿时一脸的愤然。
  不是遇上了海难,而是他被骗了。
  他搭乘的大食商船目的地是安南,船长答应将他送到明朝的土地上,船却压根没有靠岸,在距离岸边较远的地方放下小船,让他自己划船上岸。
  没有官方许可,又不是市舶司所在,大食商船自然不敢轻易靠近大明的海岸,万一被当倭寇海贼收拾了怎么办?
  自见识过郑和的船队,商船上的一干人等,远远见着大明的平头渔船都要避开,以免惹上麻烦。为他一个人冒险靠近海岸,更是想都不要想。
  想登陆,自己“偷渡”。
  “所以他就自己划船上岸了?”
  通译点头,丁千户万分的无语。
  话说,他不会捞了个傻子上船吧?那可就做了亏本买卖。
  迪亚士犹自不觉,仍在愤然的滔滔不绝,不时还挥舞一下拳头。
  当时,见船长只给了一艘小船,他自然要抗议。无论如何,他是付了银币的,船长这么做违反之前定下的契约!
  经过一番据理力争,船上却没有一个人站在他这边。如果迪亚士继续抱怨,连小船也没了,直接跳海游上岸吧。
  在水手的肱二头肌和胸大肌面前,迪亚士不得不低头。
  怀抱着幼年时的梦想来到东方,他绝不能半途而废。临行之前,更是发下豪言壮语,就这样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只会是无尽嘲笑。
  迪亚士狠狠的瞪了一眼商船的船长,发誓自己发财以后,绝对要给这人好看。灰溜溜的下了商船,划着小船向陆地驶去。
  看着远去的小船,船长冷笑一声,这样的傻瓜会发财?简直是白日做梦。
  好在船长指给迪亚士的方向是正确的,没过多久,迪亚士就看到了陆地,还遇上了大明巡海的舟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运。
  船上的明军见他挥舞着双手,大喊大叫,状似疯癫,误以为是海贼,压根不听他的解释,或许也是因为听不懂,立刻向他发动了攻击。
  顷刻间箭如雨下,小船翻覆。
  “我以为会葬身在遥远的东方大海,只能不停的向神祈祷!”迪亚士紧握双手,脸上又露出了梦幻般的的笑容,“神是仁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