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
本图书由(慕寒雪影)为您整理制
==============================
渡亡经
作者:尤四姐
文案:
“魑魅做得太久,也会孤单。
我需要一个纤尘不染的人,与我作伴。”
*非玄幻,半架空唐,勿考据。
内容标签:因缘邂逅 情有独钟 宫廷侯爵
主角:莲灯/弥渡、临渊 ┃ 配角:昙奴、转转 ┃ 其它:国师
==================
☆、第 1 章
濒死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
弥渡下葬的时候没有棺材,只有一张破草席。沙子绵软,无孔不入。她静静躺在那里,听见汹涌的流沙声从四面八方涌来,涌进她的耳朵里,落在她的脸上。然而灵魂和躯壳分离,耳边沙声震天的时候,神识却漂浮在高处。可能是停于一株沙棘的顶端吧,俯视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用一片竹篾刨挖她身上覆盖的沙土。
她被埋得并不深,大概只有两尺左右,如果有力气,一撑身子说不定就能坐起来。可惜现在不行,她控制不了四肢,得有人帮忙。
她从枝头飘下来,蹲踞在道士对面,仔细端详他的脸,瘦瘦的,有点脏,但是眉目清和,应该是个好人。他挖得很快,沙子扬起来,压住他的袍角。终于看见草席的边缘了,他丢了竹篾两手去掣,奋力向上一提,把草席拽出了沙坑。
弥渡很高兴,欢呼雀跃,向他道谢,他听不见。他撕开草席上的一个豁口,露出她的脸,弥渡借着月光仔细看,第一次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自己的长相。和铜镜中的倒影有差异,原来天庭更饱满一些,下巴更玲珑一些。她和这里高鼻深目的胡人不同,她有柔和的轮廓和五官,同这个道士一样,都是中原人。
道士拿袖子拂去她脸上的沙土,拍打她,掐她的人中。弥渡起先有点事不关己,后来感觉到疼痛,突然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附进去,像落进一个无底洞,不停下坠,重重落地,四肢百骸被击得粉碎。
道士喂了她一点水,燃烧的食道和胃瞬间淬了火,冷却下来,她能发出声音了。她张了张嘴,听见自己悲凉的语调,哀凄唤着“阿耶”。
其实她并不知道她的阿耶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明明活着却被下葬。她的记忆有断层,是一截一截的。比如她记得某个场景,深幽的庭院里,累累花树下,两个总角的孩子坐在台阶最上层吃胡饼……她记得自己的名字叫弥渡,也许是取自家乡的某一个地方、某一条河流,但她不知道自己的姓,她的记忆里没有痛苦。
道士把她带回他落脚的地方,是鸣沙山崖壁上众多洞窟中的一个。道士的俗名叫王朗,敦煌人都叫他王阿菩,意思是像菩萨一样慈悲。
一个道士却被唤成菩萨,这里佛教相比道教更鼎盛。王阿菩给她食物,她略好些了就坐在栈道边缘,边吃边眺望茫茫戈壁,头顶是朗朗星光,饼屑落下万丈深渊。
王阿菩蹲在她旁边,问她还记不记得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她说:“我叫弥渡,不知道从哪里来。”
王阿菩看她的目光越发怜悯了,稍后又释然,“懂得越多,烦恼越多。都忘记了,才能涅磐重生。”他笑了笑,“我给你重新取个名字,以后就叫莲灯吧。《大正藏》里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希望你四德兼备,从今天起,做一个崭新的你。”
于是弥渡这个名字就随着沙坑一起被填埋起来,她喜欢自己的新名字,很洁净,很光辉。那年她十三岁。
她和王阿菩相依为命,她曾问过他为什么来敦煌,他说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
王阿菩的朋友是个有理想的僧人,立下宏愿要将佛教发扬光大,夜以继日在石窟中作画,画神众和伎乐天。但是世人不理解他,他孤身一人染病圆寂,事隔几个月才被发现。
“他没有走完的路,我来替他走。虽然我是个道士。”王阿菩笑的时候,唇边有深深的纹路。这里的气候中原人终究难以适应,他来敦煌五年,人已经苍老了十岁。
莲灯看着那片墙,墙上绘满了裙带飘扬,凌空奏乐的飞天。她说:“这个洞窟里的神仙有张相同的脸。”
王阿菩的笔尖顿下来,退后几步审视,怅然道:“我画的其实一直是同一个人。”他化开颜料,继续填充菩萨的裙裾。
莲灯想那个人必定是王阿菩的心上人。她从洞窟里走出来,远望城廓,城里灯火阑珊,还不及天上的星明亮。她坐在沙丘上,脚下的沙子呜呜作响,她捧着脸哼唱:“红狐狸红狐狸,在戈壁滩上跳来跳去。你的窝在哪里?在彩虹的尽头,月亮城以西……”
歌声渐渐低下去,今晚月色分外皎洁,沙丘那头平整的表面上出现一个黑影,匍匐着,慢慢向前蠕动。莲灯拍拍袍子站起来,看不清是什么,也许是只羚羊,也许是匹骆驼。她蹭地抽出弯刀走过去,距离比她想象的要远,她向前跑,靴子里灌满了沙子。走近时才发现是个人,那人趴在地上,两条手臂保持着向前攀爬的姿势,一动不动。
莲灯的胆子一向很大,她用刀尖挑了挑他的头发,“喂,你死了吗?”
没有声息,可能真的已经死了。她很失望,如果是个动物,可以宰了带回去,给王阿菩加菜。
她叹了口气,打算离开。因为王阿菩不让她接触陌生人,以前白天是不能走出鸣沙山的,直到半年前安西换了都护,才许她晚间在外走动。
她正准备转身,一只手按在她的脚背上,沙砾间传来断断续续的呻/吟:“救救我……”
原来她还活着,听嗓音是个姑娘。莲灯扶她坐起来,摘下水囊喂她,她一定渴了很久,把水囊高举过头顶,直着嗓子往下灌。水流得太急了,呛进她的鼻子里,她把剩下的水浇在头上,成绺的头发粘在两颊,深深吸了口气,然后艰难地对她笑笑,“有吃的吗?”
莲灯急忙掏出一块烤饼递过去,她狼吞虎咽吃完了,仰天倒下,又不动了,最后莲灯把她背回了洞窟里。
她身上有很多刀伤,有的伤口很深,看得见骨头,王阿菩说她能活着,简直是个奇迹。莲灯在一旁打下手,看着王阿菩替她包扎。血污下的衣裳华美,腰间还别着一柄金银钿装横刀,看来不是普通人。
王阿菩是男的,只能处理四肢的伤,胸背上的太隐秘了,还需莲灯动手。莲灯仔细替她清洗了嵌在肉里的沙子,然后上药包扎。她一直不醒,昏迷中谵语连连,莲灯抱着两膝坐在她身旁,一直等到天明。
第二天她才恢复意识,说她叫昙奴。莲灯问她,“你是被仇家追杀的么?中了那么多刀!”
昙奴扬了扬眉,“没什么,打架。”
于是晚间的沙丘上多了一个人,和莲灯并肩坐着,她听莲灯唱歌,莲灯听她讲故事。
昙奴绘声绘色描摹的世界是她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故事里有丰艳的美妇、热情洋溢的诗歌,还有一个空前繁荣的都城,叫长安。莲灯当时咦了一声,“我听过这个地方,名字真美。”
“是王阿菩告诉你的么?”昙奴说,“你应该知道的,你是中原人,长安是中原都城。”
可是莲灯对以前的事没有更多的记忆了,想了很久,尴尬地笑道:“我只记得这个名字。”
昙奴枕着后脑躺在沙丘上,“你真奇怪,为什么想不起以前?”
莲灯没有把自己的来历告诉她,随口道:“可能是生了什么病吧!现在也很好,自由自在,就像洞窟里的神仙。”
“你没有父母么?王阿菩看不出年纪,但应该不是你父亲。你不想找回自己的爷娘?”
莲灯淡淡的,“王阿菩说不知道我的爷娘是谁……你呢?你的爷娘在哪里?”
昙奴说:“我是孤儿,从小在定王的军营里长大。那里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定王的近侍,为定王效命。我们这些人没有未来,随时可能会死,所以不需要父母。”
莲灯对官阶不太了解,反正王应该是级别很高的大官,“那你还回定王身边去么?”
昙奴嗤地一笑,“傻子才回去。我们奉命为定王铲除异己,经过一场很残酷的厮杀,我受了重伤。他们以为我死了,把我扔在半道上,我为什么还要回去卖命?”她顿了顿又道,“可能你也是个孤儿,你的名字与佛有缘。”
她说不是,“我以前叫弥渡,莲灯是王阿菩给我取的。”
昙奴却有些诧异,“你叫弥渡么?姓什么?”
姓什么她说不上来,昙奴自顾自道:“我记得安西有位副都护,他有个独生女,曾经带到定王府做客,名字就叫弥渡。可是百里都护在两年前因通敌罪伏诛,妻女也遭连坐……”
莲灯没有听她说完就跑回了洞窟里,追问王阿菩自己的身世,王阿菩看了昙奴良久,“救你救错了。”
昙奴面红耳赤,但知道自己猜得没错。王阿菩希望莲灯有个平顺的未来,那些深仇大恨能不追究就不要追究。她父亲是个铁骨铮铮的战将,不可能勾结突厥。但是朝中风向不稳,利益牵扯太多,她一个孤女,知道了真相也只有徒增烦恼。
莲灯倒很平静,“我想去中原看看,明天就动身。”
王阿菩和她相处两年,能够猜到她的想法,但他不愿意她这样做,“我救你,是想让你活下去。你阿耶的案子翻不了,你没有这个能力。”
其实她的记忆依旧没有恢复,感受不到刻骨的仇恨。只是有种复仇的天性,要给爷娘一个交代。她摇了摇头,“我不想翻案,我有我的打算,事情办完了我还回敦煌来。”
她说得很坚决,没有咬牙切齿的愤怒,但心沉似铁。
王阿菩知道难以改变她的决心,很多事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他无法左右她的人生。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她安排好退路。他瞥了昙奴一眼,“你的命是她救的,如果要报恩,就将她安全送抵长安。”
昙奴正羞愧得无地自容,听了他的话忙长揖下去,“一切因我而起,敢不如命。”
他又取出一块木牌交给莲灯,切切叮嘱:“守住自己的秘密,即便是父族母族,亦不能投奔。到了长安,找到这个地方,求见国师临渊。我和他有些交情,他虽然不问俗事,但看在我的面子上,一应都会替你安排妥当的。”
莲灯双手把木牌接了过来,低头看,繁复的纹饰中央有四字篆书,婉而通地刻着太上神宫。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新年好~~抱歉让大家久等,新坑今天开始连载啦~
之前文案的书名是《半拉内务府》,但是写了个开头发现没新意,再三考虑改成了这个故事。提前收藏的妹纸们,夹子里可能依旧是原来的书名,但是馅儿变了,实在对不住t_t
新坑半架空唐朝,因为对唐代算不上了解,只敢加个“半”。大家瞅一眼,要是有兴趣,记得收藏我哦n_n
☆、第 2 章
没想到王阿菩不声不响,居然认识那么厉害的人物。关于国师临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奇了,昙奴讶然张大了嘴,团团绕着王阿菩打转,“我听说自大历建国起临渊就任国师,至今一百六十余年,如此算来,国师少说也有一百八十岁了。他是不是神仙?普通人哪里能活那么久,我猜他一定得道了。阿菩结交他时他多大年纪?阿菩与他走得很近么,给我们讲讲吧!”
王阿菩一脸无可奉告的样子,“人不能太好奇,不该知道的不要胡乱打听。”又对莲灯道,“咱们定个三年之约,三年之后你必须回敦煌,助我完成壁画。长安不是久留之地,时候耽搁得太长,对你没有好处。记住我的话,三年后回来,我还在这里等你。”
莲灯点了点头,“如果我能全身而退,一定回来找你。可如果我死了,阿菩要保重身体,别像你的和尚朋友那样,圆寂了都没人发现。”
她和昙奴退出来,回到她们的洞窟里。没有点灯,月正当空,坐在洞口,银辉洒在踢踏的靴子上。莲灯对那位国师一无所知,扭身问:“你刚才说国师有一百八十岁了,人能活那么久吗?我没有走出过敦煌,不知道中原的情况,国师究竟是干什么的?”
昙奴道:“你听说过太史局么?掌记载史事﹑编写典籍﹑起草文书、兼管天文历法等事。太史局最大的官是太史令,不过那是前朝的旧称,到了本朝不设太史令,太史局由国师一人掌管。据说大历开国初期朝政不稳,与太/祖共同打下江山的大将不甘屈居人下,曾率大军欲破皇城。彼时太/祖受困,是国师登城楼,以一人之力击退三万大军。国师没有姓,只知道叫临渊,常年隐居在太上神宫。连陛下想见他都要移驾亲访,可见是多尊贵的大人物。王阿菩同他有来往,说明阿菩的出身也一定不俗。”
莲灯听得云里雾里,“他会呼风唤雨么?会撒豆成兵么?”
昙奴耸肩道:“那就不清楚了,我想应该是会的,否则如何破三万大军?反正不管会不会仙术,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必定精熟。咱们这趟若能求得国师相助,要杀个把人还不容易么。”
莲灯抚抚木牌上的字迹,“王阿菩说他不问俗务,我想他是跳出三界外了,未必愿意帮我。一百多岁的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所以君王要见,也只得屈尊前往。我们到了长安,若非万不得已,不要去惊动他老人家。毕竟我是去报仇,牵连无辜不好。”
昙奴忖了忖,“也是,中原人说清白一辈子,最后坏了名誉,叫什么?”
“晚节不保。”莲灯想都不想答道。
昙奴说对,“就是这个!”她虽然也是中原人,但自小生活的环境只教导他们如何卖命,读书习字概不注重,所以她对中原文化还没有莲灯懂得多。不过莲灯很佩服她的见识,她讲述长安可以讲得人浮想联翩,莲灯觉得有她在,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可是后来证明对她希望过高了,其实昙奴就是半瓶醋,所见所闻全是道听途说,她从来没有真正去过长安。
王阿菩给她们预备水和食物,靠以前替人写经的积蓄买了匹骆驼。第二天傍晚她们准备上路了,临走他没有去送她们。莲灯站在山脚下回望他作画的洞窟,洞里点着油灯,有亮光倾泻,但是不见他的踪影。昙奴怅然问:“我们走了,阿菩会不会寂寞?”
莲灯没答话,翻身上骆驼,把昙奴也拉了上去。
骆驼走得很慢,但却是丝绸之路上最好的代步工具。河西走廊漫天风沙,换做马,恐怕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骆驼一摇三晃走过嘉峪关,向酒泉进发,敦煌离长安三千六百多里,不知要走多久才能到达。
本图书由(慕寒雪影)为您整理制
==============================
渡亡经
作者:尤四姐
文案:
“魑魅做得太久,也会孤单。
我需要一个纤尘不染的人,与我作伴。”
*非玄幻,半架空唐,勿考据。
内容标签:因缘邂逅 情有独钟 宫廷侯爵
主角:莲灯/弥渡、临渊 ┃ 配角:昙奴、转转 ┃ 其它:国师
==================
☆、第 1 章
濒死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
弥渡下葬的时候没有棺材,只有一张破草席。沙子绵软,无孔不入。她静静躺在那里,听见汹涌的流沙声从四面八方涌来,涌进她的耳朵里,落在她的脸上。然而灵魂和躯壳分离,耳边沙声震天的时候,神识却漂浮在高处。可能是停于一株沙棘的顶端吧,俯视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用一片竹篾刨挖她身上覆盖的沙土。
她被埋得并不深,大概只有两尺左右,如果有力气,一撑身子说不定就能坐起来。可惜现在不行,她控制不了四肢,得有人帮忙。
她从枝头飘下来,蹲踞在道士对面,仔细端详他的脸,瘦瘦的,有点脏,但是眉目清和,应该是个好人。他挖得很快,沙子扬起来,压住他的袍角。终于看见草席的边缘了,他丢了竹篾两手去掣,奋力向上一提,把草席拽出了沙坑。
弥渡很高兴,欢呼雀跃,向他道谢,他听不见。他撕开草席上的一个豁口,露出她的脸,弥渡借着月光仔细看,第一次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自己的长相。和铜镜中的倒影有差异,原来天庭更饱满一些,下巴更玲珑一些。她和这里高鼻深目的胡人不同,她有柔和的轮廓和五官,同这个道士一样,都是中原人。
道士拿袖子拂去她脸上的沙土,拍打她,掐她的人中。弥渡起先有点事不关己,后来感觉到疼痛,突然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附进去,像落进一个无底洞,不停下坠,重重落地,四肢百骸被击得粉碎。
道士喂了她一点水,燃烧的食道和胃瞬间淬了火,冷却下来,她能发出声音了。她张了张嘴,听见自己悲凉的语调,哀凄唤着“阿耶”。
其实她并不知道她的阿耶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明明活着却被下葬。她的记忆有断层,是一截一截的。比如她记得某个场景,深幽的庭院里,累累花树下,两个总角的孩子坐在台阶最上层吃胡饼……她记得自己的名字叫弥渡,也许是取自家乡的某一个地方、某一条河流,但她不知道自己的姓,她的记忆里没有痛苦。
道士把她带回他落脚的地方,是鸣沙山崖壁上众多洞窟中的一个。道士的俗名叫王朗,敦煌人都叫他王阿菩,意思是像菩萨一样慈悲。
一个道士却被唤成菩萨,这里佛教相比道教更鼎盛。王阿菩给她食物,她略好些了就坐在栈道边缘,边吃边眺望茫茫戈壁,头顶是朗朗星光,饼屑落下万丈深渊。
王阿菩蹲在她旁边,问她还记不记得自己叫什么,从哪里来。她说:“我叫弥渡,不知道从哪里来。”
王阿菩看她的目光越发怜悯了,稍后又释然,“懂得越多,烦恼越多。都忘记了,才能涅磐重生。”他笑了笑,“我给你重新取个名字,以后就叫莲灯吧。《大正藏》里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希望你四德兼备,从今天起,做一个崭新的你。”
于是弥渡这个名字就随着沙坑一起被填埋起来,她喜欢自己的新名字,很洁净,很光辉。那年她十三岁。
她和王阿菩相依为命,她曾问过他为什么来敦煌,他说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
王阿菩的朋友是个有理想的僧人,立下宏愿要将佛教发扬光大,夜以继日在石窟中作画,画神众和伎乐天。但是世人不理解他,他孤身一人染病圆寂,事隔几个月才被发现。
“他没有走完的路,我来替他走。虽然我是个道士。”王阿菩笑的时候,唇边有深深的纹路。这里的气候中原人终究难以适应,他来敦煌五年,人已经苍老了十岁。
莲灯看着那片墙,墙上绘满了裙带飘扬,凌空奏乐的飞天。她说:“这个洞窟里的神仙有张相同的脸。”
王阿菩的笔尖顿下来,退后几步审视,怅然道:“我画的其实一直是同一个人。”他化开颜料,继续填充菩萨的裙裾。
莲灯想那个人必定是王阿菩的心上人。她从洞窟里走出来,远望城廓,城里灯火阑珊,还不及天上的星明亮。她坐在沙丘上,脚下的沙子呜呜作响,她捧着脸哼唱:“红狐狸红狐狸,在戈壁滩上跳来跳去。你的窝在哪里?在彩虹的尽头,月亮城以西……”
歌声渐渐低下去,今晚月色分外皎洁,沙丘那头平整的表面上出现一个黑影,匍匐着,慢慢向前蠕动。莲灯拍拍袍子站起来,看不清是什么,也许是只羚羊,也许是匹骆驼。她蹭地抽出弯刀走过去,距离比她想象的要远,她向前跑,靴子里灌满了沙子。走近时才发现是个人,那人趴在地上,两条手臂保持着向前攀爬的姿势,一动不动。
莲灯的胆子一向很大,她用刀尖挑了挑他的头发,“喂,你死了吗?”
没有声息,可能真的已经死了。她很失望,如果是个动物,可以宰了带回去,给王阿菩加菜。
她叹了口气,打算离开。因为王阿菩不让她接触陌生人,以前白天是不能走出鸣沙山的,直到半年前安西换了都护,才许她晚间在外走动。
她正准备转身,一只手按在她的脚背上,沙砾间传来断断续续的呻/吟:“救救我……”
原来她还活着,听嗓音是个姑娘。莲灯扶她坐起来,摘下水囊喂她,她一定渴了很久,把水囊高举过头顶,直着嗓子往下灌。水流得太急了,呛进她的鼻子里,她把剩下的水浇在头上,成绺的头发粘在两颊,深深吸了口气,然后艰难地对她笑笑,“有吃的吗?”
莲灯急忙掏出一块烤饼递过去,她狼吞虎咽吃完了,仰天倒下,又不动了,最后莲灯把她背回了洞窟里。
她身上有很多刀伤,有的伤口很深,看得见骨头,王阿菩说她能活着,简直是个奇迹。莲灯在一旁打下手,看着王阿菩替她包扎。血污下的衣裳华美,腰间还别着一柄金银钿装横刀,看来不是普通人。
王阿菩是男的,只能处理四肢的伤,胸背上的太隐秘了,还需莲灯动手。莲灯仔细替她清洗了嵌在肉里的沙子,然后上药包扎。她一直不醒,昏迷中谵语连连,莲灯抱着两膝坐在她身旁,一直等到天明。
第二天她才恢复意识,说她叫昙奴。莲灯问她,“你是被仇家追杀的么?中了那么多刀!”
昙奴扬了扬眉,“没什么,打架。”
于是晚间的沙丘上多了一个人,和莲灯并肩坐着,她听莲灯唱歌,莲灯听她讲故事。
昙奴绘声绘色描摹的世界是她从来没有想象过的,故事里有丰艳的美妇、热情洋溢的诗歌,还有一个空前繁荣的都城,叫长安。莲灯当时咦了一声,“我听过这个地方,名字真美。”
“是王阿菩告诉你的么?”昙奴说,“你应该知道的,你是中原人,长安是中原都城。”
可是莲灯对以前的事没有更多的记忆了,想了很久,尴尬地笑道:“我只记得这个名字。”
昙奴枕着后脑躺在沙丘上,“你真奇怪,为什么想不起以前?”
莲灯没有把自己的来历告诉她,随口道:“可能是生了什么病吧!现在也很好,自由自在,就像洞窟里的神仙。”
“你没有父母么?王阿菩看不出年纪,但应该不是你父亲。你不想找回自己的爷娘?”
莲灯淡淡的,“王阿菩说不知道我的爷娘是谁……你呢?你的爷娘在哪里?”
昙奴说:“我是孤儿,从小在定王的军营里长大。那里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定王的近侍,为定王效命。我们这些人没有未来,随时可能会死,所以不需要父母。”
莲灯对官阶不太了解,反正王应该是级别很高的大官,“那你还回定王身边去么?”
昙奴嗤地一笑,“傻子才回去。我们奉命为定王铲除异己,经过一场很残酷的厮杀,我受了重伤。他们以为我死了,把我扔在半道上,我为什么还要回去卖命?”她顿了顿又道,“可能你也是个孤儿,你的名字与佛有缘。”
她说不是,“我以前叫弥渡,莲灯是王阿菩给我取的。”
昙奴却有些诧异,“你叫弥渡么?姓什么?”
姓什么她说不上来,昙奴自顾自道:“我记得安西有位副都护,他有个独生女,曾经带到定王府做客,名字就叫弥渡。可是百里都护在两年前因通敌罪伏诛,妻女也遭连坐……”
莲灯没有听她说完就跑回了洞窟里,追问王阿菩自己的身世,王阿菩看了昙奴良久,“救你救错了。”
昙奴面红耳赤,但知道自己猜得没错。王阿菩希望莲灯有个平顺的未来,那些深仇大恨能不追究就不要追究。她父亲是个铁骨铮铮的战将,不可能勾结突厥。但是朝中风向不稳,利益牵扯太多,她一个孤女,知道了真相也只有徒增烦恼。
莲灯倒很平静,“我想去中原看看,明天就动身。”
王阿菩和她相处两年,能够猜到她的想法,但他不愿意她这样做,“我救你,是想让你活下去。你阿耶的案子翻不了,你没有这个能力。”
其实她的记忆依旧没有恢复,感受不到刻骨的仇恨。只是有种复仇的天性,要给爷娘一个交代。她摇了摇头,“我不想翻案,我有我的打算,事情办完了我还回敦煌来。”
她说得很坚决,没有咬牙切齿的愤怒,但心沉似铁。
王阿菩知道难以改变她的决心,很多事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他无法左右她的人生。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她安排好退路。他瞥了昙奴一眼,“你的命是她救的,如果要报恩,就将她安全送抵长安。”
昙奴正羞愧得无地自容,听了他的话忙长揖下去,“一切因我而起,敢不如命。”
他又取出一块木牌交给莲灯,切切叮嘱:“守住自己的秘密,即便是父族母族,亦不能投奔。到了长安,找到这个地方,求见国师临渊。我和他有些交情,他虽然不问俗事,但看在我的面子上,一应都会替你安排妥当的。”
莲灯双手把木牌接了过来,低头看,繁复的纹饰中央有四字篆书,婉而通地刻着太上神宫。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新年好~~抱歉让大家久等,新坑今天开始连载啦~
之前文案的书名是《半拉内务府》,但是写了个开头发现没新意,再三考虑改成了这个故事。提前收藏的妹纸们,夹子里可能依旧是原来的书名,但是馅儿变了,实在对不住t_t
新坑半架空唐朝,因为对唐代算不上了解,只敢加个“半”。大家瞅一眼,要是有兴趣,记得收藏我哦n_n
☆、第 2 章
没想到王阿菩不声不响,居然认识那么厉害的人物。关于国师临渊,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奇了,昙奴讶然张大了嘴,团团绕着王阿菩打转,“我听说自大历建国起临渊就任国师,至今一百六十余年,如此算来,国师少说也有一百八十岁了。他是不是神仙?普通人哪里能活那么久,我猜他一定得道了。阿菩结交他时他多大年纪?阿菩与他走得很近么,给我们讲讲吧!”
王阿菩一脸无可奉告的样子,“人不能太好奇,不该知道的不要胡乱打听。”又对莲灯道,“咱们定个三年之约,三年之后你必须回敦煌,助我完成壁画。长安不是久留之地,时候耽搁得太长,对你没有好处。记住我的话,三年后回来,我还在这里等你。”
莲灯点了点头,“如果我能全身而退,一定回来找你。可如果我死了,阿菩要保重身体,别像你的和尚朋友那样,圆寂了都没人发现。”
她和昙奴退出来,回到她们的洞窟里。没有点灯,月正当空,坐在洞口,银辉洒在踢踏的靴子上。莲灯对那位国师一无所知,扭身问:“你刚才说国师有一百八十岁了,人能活那么久吗?我没有走出过敦煌,不知道中原的情况,国师究竟是干什么的?”
昙奴道:“你听说过太史局么?掌记载史事﹑编写典籍﹑起草文书、兼管天文历法等事。太史局最大的官是太史令,不过那是前朝的旧称,到了本朝不设太史令,太史局由国师一人掌管。据说大历开国初期朝政不稳,与太/祖共同打下江山的大将不甘屈居人下,曾率大军欲破皇城。彼时太/祖受困,是国师登城楼,以一人之力击退三万大军。国师没有姓,只知道叫临渊,常年隐居在太上神宫。连陛下想见他都要移驾亲访,可见是多尊贵的大人物。王阿菩同他有来往,说明阿菩的出身也一定不俗。”
莲灯听得云里雾里,“他会呼风唤雨么?会撒豆成兵么?”
昙奴耸肩道:“那就不清楚了,我想应该是会的,否则如何破三万大军?反正不管会不会仙术,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必定精熟。咱们这趟若能求得国师相助,要杀个把人还不容易么。”
莲灯抚抚木牌上的字迹,“王阿菩说他不问俗务,我想他是跳出三界外了,未必愿意帮我。一百多岁的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所以君王要见,也只得屈尊前往。我们到了长安,若非万不得已,不要去惊动他老人家。毕竟我是去报仇,牵连无辜不好。”
昙奴忖了忖,“也是,中原人说清白一辈子,最后坏了名誉,叫什么?”
“晚节不保。”莲灯想都不想答道。
昙奴说对,“就是这个!”她虽然也是中原人,但自小生活的环境只教导他们如何卖命,读书习字概不注重,所以她对中原文化还没有莲灯懂得多。不过莲灯很佩服她的见识,她讲述长安可以讲得人浮想联翩,莲灯觉得有她在,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可是后来证明对她希望过高了,其实昙奴就是半瓶醋,所见所闻全是道听途说,她从来没有真正去过长安。
王阿菩给她们预备水和食物,靠以前替人写经的积蓄买了匹骆驼。第二天傍晚她们准备上路了,临走他没有去送她们。莲灯站在山脚下回望他作画的洞窟,洞里点着油灯,有亮光倾泻,但是不见他的踪影。昙奴怅然问:“我们走了,阿菩会不会寂寞?”
莲灯没答话,翻身上骆驼,把昙奴也拉了上去。
骆驼走得很慢,但却是丝绸之路上最好的代步工具。河西走廊漫天风沙,换做马,恐怕经受不住这样的考验。骆驼一摇三晃走过嘉峪关,向酒泉进发,敦煌离长安三千六百多里,不知要走多久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