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这种事自然是一说就行,崔仁那时候也没有别的人家请,于是说定了赵家搬家后第三天就办乔迁宴。中间留出一天是让赵家人能好好整理一下屋子,毕竟是刚搬进去么。
于是这几天赵莺莺家就有了一件事要做,几个孩子,除了最近不好出门的赵蓉蓉,其他几个都各自分派人家去告知自家要办乔迁宴的事。这件事算是大事,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到时候本来就会来贺喜。但是按照礼节,别人家知道了是别人家的事情,自家办宴席你不去请,人家就算知道了也不会上门。
严重一点的还会因此结仇——你不去请,人家就以为你是看不起人家!遇上一个爱面子的,恼羞成怒了可不是得如此。
就在这种忙中有序里,赵家终于到了搬家的时候。周围的邻舍都来道恭喜道离别,赵福窝在西厢房不出来,这样很失礼,不过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奇怪。赵贵和宋氏则在帮忙,赵贵带着两个儿子帮着干搬家的活儿,宋氏则是帮王氏待客。
大车把赵家的家伙一趟有一趟地运到新家那边,那边也有人接应着把恭喜归置。赵莺莺看着大车走了一趟又一趟,还以为家里搬不空了——人都说破家值万贯,果然不假!
赵莺莺在家生活了这么久,家里是个什么情况当然知道。正经住人的也不过就是这原本两间,被隔成了三间的东厢房,地方只有这么大,东西再多又能多到哪里去?可是就是这样,一趟一趟地搬,家里却总不见空似的!你说奇怪不奇怪。
不过这到底是要搬空的,等到最后几趟零碎的时候,赵吉喊了一声:“莺姐儿,走了,去到那边去了。”
赵蓉蓉早就去新房那边帮忙接应打扫了,赵蒙是个男孩子,则是帮忙做事。赵芹芹闲不住到处乱窜。只有赵莺莺,一直在赵家小院这边帮忙。
“嗳!”赵莺莺清脆地应了一声,然后看了一眼赵家小院,转身离开了——这个地方对她意义非凡,上辈子她心心念念的‘家’就在这里。这辈子最初感受家庭的温暖也在这里,而现在她要走了。
不过她并不觉得后悔,因为她已经不用依靠着一所小小的房子来维持自己对于‘家’的感情。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她的家,她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到了新家,这也是赵莺莺第一次进到新家里面。之前她听说是十八间半的屋子,可是隔着外面看有围墙,她又不会翻围墙,所以看不到什么。这一次打开了大门随便看——她现在也是这家的主人了呢!
房子本来材料就不差,用的柱子、梁木等都是好木材,一应的屋子也都是砖墙瓦顶。赵家住进来之前还好好修葺了一番,所以看上去虽然比不上新的,但也差不很远了。
这房子是小三进的格局,所以有三排房子,也就是最前面一排倒座,中间一排正房,以及后面一排罩房。
正房是三间,而且前院两边有东西厢房,一边是两间。然后是四间倒座四间罩房,加上正房左右两边连着搭了耳房,西厢房也有一间耳房,最后后院靠近围墙根搭着茅房算半间,这就是正正十八间半的房子。
前后两个院子干净阔朗,因为拆除了原本的花木假山之类的东西,景色呀、雅致呀都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被压平了的光秃秃的院子——非说还有什么的话,那就是原主人青石板砖的小路没有拆走。
赵莺莺看了就和王氏商量:“娘,这边院子里什么都没有,咱们可以从老宅那边分一株栀子花树来栽!”
栀子花树在扬州很常见,花型漂亮香气好闻,养起来也容易。赵吉的那株栀子花树已经生长了几十年了,整个树冠分的很大,夏天开花的时候整个院子香的不得了。要从那株花树分出一枝来栽种,这是很容易的。
王氏也赞成,凡是女人哪有不爱花的呢。她左右又看了看:“不只是栀子花树,老宅那边栽柚子树每年就有不花钱的柚子吃了,而且也不怎么费力,这边当然也可以。不过栽种什么树好,待会儿问一声你爹!”
最终一家人商量,决定前后院子除了栀子花树之外还栽种四棵果树。一棵和老宅那边一样的柚子树,一棵樱桃的——樱桃有‘百果第一枝’的美誉,长的好看又好吃还是所有水果粒最早的。赵莺莺家一家人都很喜欢吃,每年都会买。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扬州的气候可以栽种樱桃。
最后是一株梨树和一株柑子树,都是选的好侍弄赵家又喜欢吃的。
决定了栽种什么树赵莺莺才继续去看自家的新房子,按照规划,前院是用来住人的,后院和罩房则是给赵吉拿来做染坊。这样请来的师傅和小工,平常上门的客人都可以从后门出入,也不影响前院的生活。
后院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原本罩房是给下人住和做仓库的。赵家没有下人,所以四间罩房有两间给染坊放东西,做赵吉的配料房。另外两间则成了赵家的杂物间,有什么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就暂且堆放在这里。
前院三间正房,中间的堂屋自然不能用来住人,两边的的大房间,左边一间给方婆子这个家里辈分最高的长辈住。右边一间就理所当然地归赵吉王氏这对当家夫妇。
家里的孩子都去住厢房——这次赵莺莺总算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单独住一间屋子!
赵芹芹因为调皮所以和赵蓉蓉挨着住东厢房,有赵蓉蓉这个大姐,既是看着她也是照顾她。赵莺莺则是和赵蒙做了邻居,住在西厢房。
每一间房子的布局都是大同小异,就是家具少了一点。不过想到本来旧房主留下的家具就不多,也就可以理解了。赵莺莺的房间里极其简单,有一张床,一个大柜子,一个大樟木箱,再加一把鼓凳,就没有别的了,就连一张小桌都没有。
不过王氏已经和他们说了,先住着,差什么家具家里一点点添就是了。
赵莺莺已经很满意了,把自己的一些行礼,譬如说被褥衣裳这些全都收拾好。王氏来看的时候还赞了她,最后拿她来教训赵蒙:“你看看,莺姐儿还比你小呢!这就知道自己收拾了,你呢?什么都不管就知道傻玩儿。”
赵莺莺站在王氏身后,在王氏看不见而赵蒙看得见的地方对赵蒙故意笑了笑,赵蒙气的要命,却拿这个妹妹没有办法。因为赵莺莺一惯表现良好,在王氏和赵吉那里信誉不知道好赵蒙多少。她告赵蒙的状一告一个准,赵蒙告她的状,那就毫无回应了。
赵莺莺对着赵蒙使坏一回,就蹦蹦跳跳地和赵芹芹一起去新房子‘探险’了。赵芹芹还没住过这么大的房子,赵莺莺是对新家格外感兴趣,两个人一拍即合,那一处角落旮旯也要去看。
最后看的是前头的倒座——之所以叫倒座,那是因为和正屋相对,朝向相反,门不是朝外开的,正好是朝里开。这样的倒座一般是用来做柴房、灶房、马房等,赵家当然也不例外。
四间倒座有一间是柴房,有一间是灶房,还有一间是车马房,最后一间空着,实在是没有用处。
车马房其实也是空着的,因为赵家没有车马牲口,也没有大车。不过赵莺莺想,王氏和赵吉特意把车马房先划出来了是有自己的用意的,说不定已经在计划着买马买大车了。
这并不是什么难想到的事情,在这扬州城里,家户人家有一辆马车代步才算是面子上到家了。而且不为面子着想,赵吉现在做的生意看样子会越来越大。以前货物多就雇佣车马行的人拉走,东西少就一个人送上门就是了。
现在还勉强,可是眼看着雇佣车马行的时候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能一直下去吗?那还不如自家也置上一辆车。
另外就是柴房了,这次搬家准备做的很足,里头已经填满了柴草,包括引火的稻草和秸秆,以及正经烧火的木柴,一摞一摞整整齐齐地磊着。东西不值钱,但是看的人就知道,这家人生活一定丰足。不然连自己家里的柴草都用的紧巴巴的,这样的人家表面上看起来过的再好,那也不过是假的。
最后是灶房,最重要的也是灶房。赵莺莺也算是有眼光的了,一看就知道灶房和整座宅子其他地方只是粉刷修葺不同,这里除了墙和屋顶,其他的地方,特别是灶台,一定是重新来了一遍的。
王氏这时候也进了厨房,赵莺莺看了看外面的天时,估计是快到吃饭的时候了。果然,王氏笑着对两个道:“这灶有什么好看的,出去玩儿去吧,娘要燎灶做饭了。”
赵莺莺问王氏:“娘,这灶是新垒的啊?”
王氏一边洗着从老宅那边带来的锅子等,一边应道:“是新垒的,别的也就算了,只有这灶啊,你爹实在不肯用旧的,一定要垒一个新的,算是新家新气象,过日子么——不过也好,垒灶师傅手艺好,这个灶可比原来那个好,火力好控制,还不费柴火。”
赵莺莺看的出来王氏也是高兴的——这么多年了,她终于不用和别人用一个厨房了。除了厨房宽敞,不用怕转不过来身之外。最明显的大概就是调料、食材等,王氏都可以直接房子厨房里了。
赵莺莺眼睛四周一瞟,就看到了灶台上一排排的调料罐子整整齐齐,食盐、猪油、豆油、香油、酱油、醋、大酱、胡椒面、辣椒面等一样都不少。背后还有一个赵莺莺腰高的陶缸,上面盖着一个麦秸秆编的拍盖,盖上压着装面粉的布袋。
赵莺莺把布袋搬开,里面是晶莹透亮的大米,装的是满满当当。
至于橱柜里,从屋顶吊下来的架子上,各种各样的食材,有腊肉腊鱼香肠,也有各种各样的菜蔬,还有红枣、粟米、小米、玉米面、红薯面等,可以说是一应俱全。这可比当初在老宅的时候好看多了,那时候厨房里根本不敢放这么多东西。
最后是厨房屋角有一个半人高的大水缸,有了这个厨房里用水就更方便了——之前在老宅里没有用水缸。因为厨房是三家人公用的,水缸自然也就是,那么打水就会成为一个互相推诿的事情。
所以干脆不用水缸,都是各家用两个水桶,要用水了就从水井打两桶就是了。
说到水井新家这边也有水井,刚刚进门的时候赵莺莺就喝过这家的水了。不是什么上等的甜水井,就和赵家小院那边的水井一样,普普通通。不过这样就很好了,自家单独有一个水井好处可是有很多的!
赵蒙就曾经和她说过:“有水井的人家好过夏,水井里面夏天凉快,吃剩下的饭菜吊在水井里不担心坏。还有各种果子,洗好了浸在水井里,拿出来吃的时候冰凉凉的。”
这个是赵莺莺不知道的,因为在皇宫里的时候有冰,按照各宫不同的份例分配。别的宫是什么样子赵莺莺不知道,但是从来没有人克扣太后的长春宫,所以夏天里她们都用冰,从来没有想过用水井这种土办法。
之前赵家小院也有水井,但却很少有人利用起来过夏。具体原因和厨房不放东西差不多,另外水井里放东西了妨碍别人打水,到时候肯定又是一场风波。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么,最后就是三家人都不用水井过夏了。
赵莺莺和赵芹芹笑嘻嘻地出了厨房,让王氏一个燎灶。所谓燎灶就是新的灶第一次做饭,就和新锅第一次做饭叫燎锅是一样的。
燎灶一般来说都要做的丰盛一些,之前搬家的时候就有周围的邻舍送来了东西——这些东西按照传统就是食材了,阔气的人家送来的是鱼肉之类,中等的人家送的是鸡蛋豆腐之类,最差的也会送上一小把青菜。其中有一块极好的排骨就是隔壁王婆子家送来的。
这时候正好用得上,王氏手艺好,家里人收拾房子的时候她一个人做饭。等到房子收拾的差不多了,她这里的饭菜也差不多做好了,一家人就招呼起来吃饭。
搬新家住大房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就算是之前并不很情愿的方婆子,真的来到新房子,住上了这辈子没住过的舒服屋子,这时候脸上笑意也真了。
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饭,王氏就和赵吉商量:“刚刚搬来的时候周围的邻舍都送了东西,按礼节咱们也得回礼。”
赵吉一面吃饭一面点头:“应该的,这都是应该的。”
最近家里紧巴巴一点,不过这种不该省的地方自然不会省。王氏也是点点头:“东西我都准备好了,只不过吉哥你要和我多跑几户人家。”
这种事一般都是当家人来,这也是礼节,有和邻舍互相了解互相认识的意思。
吃过饭王氏就拿出礼物,东西没有什么出奇的。和邻居送来的那些食材是传统不一样,新住家送周围邻舍的东西没有什么定例。只不过一般都是点心、尺头、生活日用这些,反正都是平常生活用得着的东西。市井人家么,没有那么多虚头八脑的东西。
赵家这里也不例外,该送的人家都是两包红糖,二十个鸡蛋,一包红枣。在他们这样的人家里,这是一份很中等的礼物,也就是说,既不会让人说嘴,也不会让人艳羡议论。
赵莺莺倒是觉得这样很好,反正自家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家,不出挑还好一些,日子也能更平静。
王氏和赵吉出去送东西,收到的当然都是好脸。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赵吉王氏夫妻两个带着礼物上门,再加上他们也是左近出名的好相处,大家自然乐意交往。几乎每家都拉住说了好一会儿话。
其中以王婆子这边最热情,赵吉和王氏一进门,王婆子就让小丫头上点心和茶,并让人叫自己的儿子王大来作陪。
王大也是一个爽朗人,可别看他平常在街面上放高利贷,还不出来钱的人怕他怕的要死。平常交往却是一个性格很好的人——不过这也很正常,放高利贷说白了也是一门生意。平常就不好相处,这生意还怎么做?
第57章
赵吉和王大说话, 王氏则是和王婆子说话。
“你娘当初就在街面上走动,我认得她的时候早——街面上的三姑六婆你都知道, 说句不好听的, 世人看不起也不全是偏见。有些人确实是坏家风的祸首,不怪人家不待见。这么些年,我也只遇到过你娘一个, 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王氏在一旁听话点头, 方婆子在一些事情上和天底下当娘亲的都一样,会一碗水端不平。但是凭良心说, 她这人不坏, 不然当初她娘也不会把她嫁进赵家了。嫁人这件事, 婆婆有的时候比夫君还重要呢!
虽然一直认识, 但这是王氏第一次和王婆子说这么多话。也越发感觉之前赵吉说得对, 王婆子家虽然做的是养瘦马的行当, 不是什么好事。但若只是作为邻舍交往的话,却是个顶好的邻居。
甚至就连王氏最担忧的事情, 怕她家那些女孩子的做派影响自家的儿女,那也是白白担心了。从她进来这么好一会儿, 家里就只有两个才留头的小丫头应话,并没有其他女孩子走动,可见教养很严,等闲也不会让人看见。
虽然说这才是第一次这样接触,并不好就这样下定论了。但是好的开始总是会让人印象大好的, 王氏原本还有些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王婶你住脚,我和吉哥这就回去了。只请您老人家记得,后日我们家办乔迁酒,您有空的话一定要过来喝一杯酒水,这就算是给我们做晚辈的脸面了。”临走之前王氏将请人吃酒的事情说了。
王婆子笑着点头:“到时候我和你大哥一定去!一定去!”
送走了人王婆子才问自己儿子:“怎么样?你看咱们这新邻居。”
王大剥了一颗花生米往嘴里扔,似乎又嫌弃这个麻烦,把一盘子花生推给旁边的小丫头:“把花生剥了——倒是还好,脸皮软!至少不是那些两面三刀的货色。”
王大这样的人混惯了街面,什么人没见过,人往他面前走动,底细一下就能看出来。他当然知道赵吉在他家不大自然,恐怕也是对养瘦马的人家有看法。这本身不算什么,王婆子和王大自家做这一行的也很清楚自家行当不是好事。
但是脸皮软的人有一样,你要是对他诚心诚意,哪怕明知道你做的行当不好,对你有些看法,他也没法拉下脸来了。也就是说你对他好,他必定对你回报一样的好意。不像一些人,既受了你的好,最后还要看不起你。
“那就好。”王婆子脸上带了一些笑意:“有这样的邻居,日子也过的高兴一些。”
这是真话,就算王婆子家再有钱又如何呢?他们是活在这世上的人,只要是人就不能孤立地活着,要同人交际,与人交往。所有人都不待见他们的滋味可不好受——笑脸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家的钱而已,可是背后呢?而且那笑脸是硬挤出来的皮笑肉不笑,还不如没有呢!
这也是为什么王婆子特别热衷于在邻舍之间留下好名声,这至少让一些人念她的好,彼此之间还有一些真心实意。
等到了办乔迁宴的那一日,王婆子早早的就收拾好了,和自己的儿子王大到了隔壁。把礼金和礼物放在甲长儿子那里——这种打网义的宴席必须要有一个负责记账的,记录收到的礼物。
最开始这是为了表示记得亲朋的馈赠,发展到后来,这就是自家还人情的时候的凭据。你送我家多少,我家就还你家多少,如此而已。倘若要是有一家以少还多,这件事被传扬出去就没法做人了。只要是他家办宴席,不要再想有什么人去。
今天宴席的规模不是那天办赵茂的满月宴可以相比,因为赵莺莺家一直以来都没有办过这种喜酒,还人情的人家太多了。最后按照算法,总共开了十二席,做的准备是十三席,这是怕席面不够。
这就是大席面了,崔仁过来的时候不只是带了两个小工,还让赵家请了帮忙的妇女——这也是习俗了。酒席办的大,只有庖厨师傅和他徒弟显然就不够了,若是请人那显然不经济。
精明的主妇就会去请周围邻舍家的妇女帮忙,这当然是不要钱的。代价就是人家将来请你去帮忙,那就万万不可推辞了。王氏这些年也到不少人家帮过忙了,这时候去找帮忙的妇女,那当然容易的很。
当然,崔仁的不同也不仅是如此。上次他不过是提早过来准备宴席,其他的一概不管。但是这一次,天不亮他就打着灯笼来赵家新宅了,叫起赵吉,两个人一起去到扬州早菜市买菜。
“凡是酒楼的采买都是这种早菜市,还有那些菜市场上的菜,若不是老乡挑来的,而是专门的菜贩子,那他们也是先从这里批。这一次三叔你家开的席多,在这里买划算的多,能省下一笔。”
这种早菜市的菜卖法当然和普通的不同,你的要货量不多,人家根本不理你。这也是为什么上次崔仁提都没提,这次却带赵吉来这边的原因了。以上次的拿货量,人家根本不会发卖的。
崔仁对这早菜市是极熟的,带着赵吉东走走西逛逛,来之前雇的大车就堆满了——半扇猪肉根据部位的不同,已经剁开切好,分开放着。半个手臂长的大鱼也开膛破肚刮好鱼鳞,一条一条地串上。至于说牛杂、鸡蛋、菜蔬等等,也是一样处理。
崔仁最后找相熟的菜贩买了半袋子圆滚滚的土豆,对赵吉道:“三叔,这就成了,咱们回去罢!”
两人坐在大车前面,就由赵吉赶车回去。赵家虽然没有车,但是他在戴家学徒做工的时候常常给各大布庄绸缎庄送货,早就已经惯熟了。
食材买回来的时候天色还是蓝蒙蒙的,虽然离中午开席还早的很,整个赵家却已经忙碌起来了。不只是崔仁和他带来的两个小工,以及陆陆续续到来的帮忙的妇女,赵莺莺这些主人家也是一样。
王氏把赵茂交给赵蓉蓉带,她今年已经是十四岁的大姑娘了,这么多人的场合还是少参与一些。自己则是和婆婆方婆子一起帮忙。所做的事情和那些帮忙的妇女没什么两样,直到客人渐渐来了。婆媳两个才洗手换衣,作为主人家招待客人。
赵莺莺是个小孩子,就和赵芹芹一样。平常帮忙分担家事是她懂事,这种正式的场合,王氏和赵吉却不会让她做什么。反正今天她就只需要当一个乖孩子,在家里来客的时候负责端一杯待客茶。
王婆子进来的时候还很早,女客们都会被接进赵吉和王氏房间的前厅,男客们则是在堂屋里聊天。
这时候人不多,她一进来就被王氏和方婆子接住:“王婶过来啦!莺姐儿,去给你王奶奶端一杯茶来!”
王婆子连忙道:“做什么让莺姐儿去?她才多大!要是不小心洒了,那是要烫着的。小姑娘家家,细皮嫩肉的,烫着了不心疼?”
于是这几天赵莺莺家就有了一件事要做,几个孩子,除了最近不好出门的赵蓉蓉,其他几个都各自分派人家去告知自家要办乔迁宴的事。这件事算是大事,该知道的都知道了,到时候本来就会来贺喜。但是按照礼节,别人家知道了是别人家的事情,自家办宴席你不去请,人家就算知道了也不会上门。
严重一点的还会因此结仇——你不去请,人家就以为你是看不起人家!遇上一个爱面子的,恼羞成怒了可不是得如此。
就在这种忙中有序里,赵家终于到了搬家的时候。周围的邻舍都来道恭喜道离别,赵福窝在西厢房不出来,这样很失礼,不过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奇怪。赵贵和宋氏则在帮忙,赵贵带着两个儿子帮着干搬家的活儿,宋氏则是帮王氏待客。
大车把赵家的家伙一趟有一趟地运到新家那边,那边也有人接应着把恭喜归置。赵莺莺看着大车走了一趟又一趟,还以为家里搬不空了——人都说破家值万贯,果然不假!
赵莺莺在家生活了这么久,家里是个什么情况当然知道。正经住人的也不过就是这原本两间,被隔成了三间的东厢房,地方只有这么大,东西再多又能多到哪里去?可是就是这样,一趟一趟地搬,家里却总不见空似的!你说奇怪不奇怪。
不过这到底是要搬空的,等到最后几趟零碎的时候,赵吉喊了一声:“莺姐儿,走了,去到那边去了。”
赵蓉蓉早就去新房那边帮忙接应打扫了,赵蒙是个男孩子,则是帮忙做事。赵芹芹闲不住到处乱窜。只有赵莺莺,一直在赵家小院这边帮忙。
“嗳!”赵莺莺清脆地应了一声,然后看了一眼赵家小院,转身离开了——这个地方对她意义非凡,上辈子她心心念念的‘家’就在这里。这辈子最初感受家庭的温暖也在这里,而现在她要走了。
不过她并不觉得后悔,因为她已经不用依靠着一所小小的房子来维持自己对于‘家’的感情。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她的家,她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到了新家,这也是赵莺莺第一次进到新家里面。之前她听说是十八间半的屋子,可是隔着外面看有围墙,她又不会翻围墙,所以看不到什么。这一次打开了大门随便看——她现在也是这家的主人了呢!
房子本来材料就不差,用的柱子、梁木等都是好木材,一应的屋子也都是砖墙瓦顶。赵家住进来之前还好好修葺了一番,所以看上去虽然比不上新的,但也差不很远了。
这房子是小三进的格局,所以有三排房子,也就是最前面一排倒座,中间一排正房,以及后面一排罩房。
正房是三间,而且前院两边有东西厢房,一边是两间。然后是四间倒座四间罩房,加上正房左右两边连着搭了耳房,西厢房也有一间耳房,最后后院靠近围墙根搭着茅房算半间,这就是正正十八间半的房子。
前后两个院子干净阔朗,因为拆除了原本的花木假山之类的东西,景色呀、雅致呀都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被压平了的光秃秃的院子——非说还有什么的话,那就是原主人青石板砖的小路没有拆走。
赵莺莺看了就和王氏商量:“娘,这边院子里什么都没有,咱们可以从老宅那边分一株栀子花树来栽!”
栀子花树在扬州很常见,花型漂亮香气好闻,养起来也容易。赵吉的那株栀子花树已经生长了几十年了,整个树冠分的很大,夏天开花的时候整个院子香的不得了。要从那株花树分出一枝来栽种,这是很容易的。
王氏也赞成,凡是女人哪有不爱花的呢。她左右又看了看:“不只是栀子花树,老宅那边栽柚子树每年就有不花钱的柚子吃了,而且也不怎么费力,这边当然也可以。不过栽种什么树好,待会儿问一声你爹!”
最终一家人商量,决定前后院子除了栀子花树之外还栽种四棵果树。一棵和老宅那边一样的柚子树,一棵樱桃的——樱桃有‘百果第一枝’的美誉,长的好看又好吃还是所有水果粒最早的。赵莺莺家一家人都很喜欢吃,每年都会买。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扬州的气候可以栽种樱桃。
最后是一株梨树和一株柑子树,都是选的好侍弄赵家又喜欢吃的。
决定了栽种什么树赵莺莺才继续去看自家的新房子,按照规划,前院是用来住人的,后院和罩房则是给赵吉拿来做染坊。这样请来的师傅和小工,平常上门的客人都可以从后门出入,也不影响前院的生活。
后院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原本罩房是给下人住和做仓库的。赵家没有下人,所以四间罩房有两间给染坊放东西,做赵吉的配料房。另外两间则成了赵家的杂物间,有什么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就暂且堆放在这里。
前院三间正房,中间的堂屋自然不能用来住人,两边的的大房间,左边一间给方婆子这个家里辈分最高的长辈住。右边一间就理所当然地归赵吉王氏这对当家夫妇。
家里的孩子都去住厢房——这次赵莺莺总算满足了自己的愿望,单独住一间屋子!
赵芹芹因为调皮所以和赵蓉蓉挨着住东厢房,有赵蓉蓉这个大姐,既是看着她也是照顾她。赵莺莺则是和赵蒙做了邻居,住在西厢房。
每一间房子的布局都是大同小异,就是家具少了一点。不过想到本来旧房主留下的家具就不多,也就可以理解了。赵莺莺的房间里极其简单,有一张床,一个大柜子,一个大樟木箱,再加一把鼓凳,就没有别的了,就连一张小桌都没有。
不过王氏已经和他们说了,先住着,差什么家具家里一点点添就是了。
赵莺莺已经很满意了,把自己的一些行礼,譬如说被褥衣裳这些全都收拾好。王氏来看的时候还赞了她,最后拿她来教训赵蒙:“你看看,莺姐儿还比你小呢!这就知道自己收拾了,你呢?什么都不管就知道傻玩儿。”
赵莺莺站在王氏身后,在王氏看不见而赵蒙看得见的地方对赵蒙故意笑了笑,赵蒙气的要命,却拿这个妹妹没有办法。因为赵莺莺一惯表现良好,在王氏和赵吉那里信誉不知道好赵蒙多少。她告赵蒙的状一告一个准,赵蒙告她的状,那就毫无回应了。
赵莺莺对着赵蒙使坏一回,就蹦蹦跳跳地和赵芹芹一起去新房子‘探险’了。赵芹芹还没住过这么大的房子,赵莺莺是对新家格外感兴趣,两个人一拍即合,那一处角落旮旯也要去看。
最后看的是前头的倒座——之所以叫倒座,那是因为和正屋相对,朝向相反,门不是朝外开的,正好是朝里开。这样的倒座一般是用来做柴房、灶房、马房等,赵家当然也不例外。
四间倒座有一间是柴房,有一间是灶房,还有一间是车马房,最后一间空着,实在是没有用处。
车马房其实也是空着的,因为赵家没有车马牲口,也没有大车。不过赵莺莺想,王氏和赵吉特意把车马房先划出来了是有自己的用意的,说不定已经在计划着买马买大车了。
这并不是什么难想到的事情,在这扬州城里,家户人家有一辆马车代步才算是面子上到家了。而且不为面子着想,赵吉现在做的生意看样子会越来越大。以前货物多就雇佣车马行的人拉走,东西少就一个人送上门就是了。
现在还勉强,可是眼看着雇佣车马行的时候越来越多。这种情况能一直下去吗?那还不如自家也置上一辆车。
另外就是柴房了,这次搬家准备做的很足,里头已经填满了柴草,包括引火的稻草和秸秆,以及正经烧火的木柴,一摞一摞整整齐齐地磊着。东西不值钱,但是看的人就知道,这家人生活一定丰足。不然连自己家里的柴草都用的紧巴巴的,这样的人家表面上看起来过的再好,那也不过是假的。
最后是灶房,最重要的也是灶房。赵莺莺也算是有眼光的了,一看就知道灶房和整座宅子其他地方只是粉刷修葺不同,这里除了墙和屋顶,其他的地方,特别是灶台,一定是重新来了一遍的。
王氏这时候也进了厨房,赵莺莺看了看外面的天时,估计是快到吃饭的时候了。果然,王氏笑着对两个道:“这灶有什么好看的,出去玩儿去吧,娘要燎灶做饭了。”
赵莺莺问王氏:“娘,这灶是新垒的啊?”
王氏一边洗着从老宅那边带来的锅子等,一边应道:“是新垒的,别的也就算了,只有这灶啊,你爹实在不肯用旧的,一定要垒一个新的,算是新家新气象,过日子么——不过也好,垒灶师傅手艺好,这个灶可比原来那个好,火力好控制,还不费柴火。”
赵莺莺看的出来王氏也是高兴的——这么多年了,她终于不用和别人用一个厨房了。除了厨房宽敞,不用怕转不过来身之外。最明显的大概就是调料、食材等,王氏都可以直接房子厨房里了。
赵莺莺眼睛四周一瞟,就看到了灶台上一排排的调料罐子整整齐齐,食盐、猪油、豆油、香油、酱油、醋、大酱、胡椒面、辣椒面等一样都不少。背后还有一个赵莺莺腰高的陶缸,上面盖着一个麦秸秆编的拍盖,盖上压着装面粉的布袋。
赵莺莺把布袋搬开,里面是晶莹透亮的大米,装的是满满当当。
至于橱柜里,从屋顶吊下来的架子上,各种各样的食材,有腊肉腊鱼香肠,也有各种各样的菜蔬,还有红枣、粟米、小米、玉米面、红薯面等,可以说是一应俱全。这可比当初在老宅的时候好看多了,那时候厨房里根本不敢放这么多东西。
最后是厨房屋角有一个半人高的大水缸,有了这个厨房里用水就更方便了——之前在老宅里没有用水缸。因为厨房是三家人公用的,水缸自然也就是,那么打水就会成为一个互相推诿的事情。
所以干脆不用水缸,都是各家用两个水桶,要用水了就从水井打两桶就是了。
说到水井新家这边也有水井,刚刚进门的时候赵莺莺就喝过这家的水了。不是什么上等的甜水井,就和赵家小院那边的水井一样,普普通通。不过这样就很好了,自家单独有一个水井好处可是有很多的!
赵蒙就曾经和她说过:“有水井的人家好过夏,水井里面夏天凉快,吃剩下的饭菜吊在水井里不担心坏。还有各种果子,洗好了浸在水井里,拿出来吃的时候冰凉凉的。”
这个是赵莺莺不知道的,因为在皇宫里的时候有冰,按照各宫不同的份例分配。别的宫是什么样子赵莺莺不知道,但是从来没有人克扣太后的长春宫,所以夏天里她们都用冰,从来没有想过用水井这种土办法。
之前赵家小院也有水井,但却很少有人利用起来过夏。具体原因和厨房不放东西差不多,另外水井里放东西了妨碍别人打水,到时候肯定又是一场风波。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么,最后就是三家人都不用水井过夏了。
赵莺莺和赵芹芹笑嘻嘻地出了厨房,让王氏一个燎灶。所谓燎灶就是新的灶第一次做饭,就和新锅第一次做饭叫燎锅是一样的。
燎灶一般来说都要做的丰盛一些,之前搬家的时候就有周围的邻舍送来了东西——这些东西按照传统就是食材了,阔气的人家送来的是鱼肉之类,中等的人家送的是鸡蛋豆腐之类,最差的也会送上一小把青菜。其中有一块极好的排骨就是隔壁王婆子家送来的。
这时候正好用得上,王氏手艺好,家里人收拾房子的时候她一个人做饭。等到房子收拾的差不多了,她这里的饭菜也差不多做好了,一家人就招呼起来吃饭。
搬新家住大房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就算是之前并不很情愿的方婆子,真的来到新房子,住上了这辈子没住过的舒服屋子,这时候脸上笑意也真了。
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饭,王氏就和赵吉商量:“刚刚搬来的时候周围的邻舍都送了东西,按礼节咱们也得回礼。”
赵吉一面吃饭一面点头:“应该的,这都是应该的。”
最近家里紧巴巴一点,不过这种不该省的地方自然不会省。王氏也是点点头:“东西我都准备好了,只不过吉哥你要和我多跑几户人家。”
这种事一般都是当家人来,这也是礼节,有和邻舍互相了解互相认识的意思。
吃过饭王氏就拿出礼物,东西没有什么出奇的。和邻居送来的那些食材是传统不一样,新住家送周围邻舍的东西没有什么定例。只不过一般都是点心、尺头、生活日用这些,反正都是平常生活用得着的东西。市井人家么,没有那么多虚头八脑的东西。
赵家这里也不例外,该送的人家都是两包红糖,二十个鸡蛋,一包红枣。在他们这样的人家里,这是一份很中等的礼物,也就是说,既不会让人说嘴,也不会让人艳羡议论。
赵莺莺倒是觉得这样很好,反正自家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家,不出挑还好一些,日子也能更平静。
王氏和赵吉出去送东西,收到的当然都是好脸。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赵吉王氏夫妻两个带着礼物上门,再加上他们也是左近出名的好相处,大家自然乐意交往。几乎每家都拉住说了好一会儿话。
其中以王婆子这边最热情,赵吉和王氏一进门,王婆子就让小丫头上点心和茶,并让人叫自己的儿子王大来作陪。
王大也是一个爽朗人,可别看他平常在街面上放高利贷,还不出来钱的人怕他怕的要死。平常交往却是一个性格很好的人——不过这也很正常,放高利贷说白了也是一门生意。平常就不好相处,这生意还怎么做?
第57章
赵吉和王大说话, 王氏则是和王婆子说话。
“你娘当初就在街面上走动,我认得她的时候早——街面上的三姑六婆你都知道, 说句不好听的, 世人看不起也不全是偏见。有些人确实是坏家风的祸首,不怪人家不待见。这么些年,我也只遇到过你娘一个, 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
王氏在一旁听话点头, 方婆子在一些事情上和天底下当娘亲的都一样,会一碗水端不平。但是凭良心说, 她这人不坏, 不然当初她娘也不会把她嫁进赵家了。嫁人这件事, 婆婆有的时候比夫君还重要呢!
虽然一直认识, 但这是王氏第一次和王婆子说这么多话。也越发感觉之前赵吉说得对, 王婆子家虽然做的是养瘦马的行当, 不是什么好事。但若只是作为邻舍交往的话,却是个顶好的邻居。
甚至就连王氏最担忧的事情, 怕她家那些女孩子的做派影响自家的儿女,那也是白白担心了。从她进来这么好一会儿, 家里就只有两个才留头的小丫头应话,并没有其他女孩子走动,可见教养很严,等闲也不会让人看见。
虽然说这才是第一次这样接触,并不好就这样下定论了。但是好的开始总是会让人印象大好的, 王氏原本还有些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王婶你住脚,我和吉哥这就回去了。只请您老人家记得,后日我们家办乔迁酒,您有空的话一定要过来喝一杯酒水,这就算是给我们做晚辈的脸面了。”临走之前王氏将请人吃酒的事情说了。
王婆子笑着点头:“到时候我和你大哥一定去!一定去!”
送走了人王婆子才问自己儿子:“怎么样?你看咱们这新邻居。”
王大剥了一颗花生米往嘴里扔,似乎又嫌弃这个麻烦,把一盘子花生推给旁边的小丫头:“把花生剥了——倒是还好,脸皮软!至少不是那些两面三刀的货色。”
王大这样的人混惯了街面,什么人没见过,人往他面前走动,底细一下就能看出来。他当然知道赵吉在他家不大自然,恐怕也是对养瘦马的人家有看法。这本身不算什么,王婆子和王大自家做这一行的也很清楚自家行当不是好事。
但是脸皮软的人有一样,你要是对他诚心诚意,哪怕明知道你做的行当不好,对你有些看法,他也没法拉下脸来了。也就是说你对他好,他必定对你回报一样的好意。不像一些人,既受了你的好,最后还要看不起你。
“那就好。”王婆子脸上带了一些笑意:“有这样的邻居,日子也过的高兴一些。”
这是真话,就算王婆子家再有钱又如何呢?他们是活在这世上的人,只要是人就不能孤立地活着,要同人交际,与人交往。所有人都不待见他们的滋味可不好受——笑脸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家的钱而已,可是背后呢?而且那笑脸是硬挤出来的皮笑肉不笑,还不如没有呢!
这也是为什么王婆子特别热衷于在邻舍之间留下好名声,这至少让一些人念她的好,彼此之间还有一些真心实意。
等到了办乔迁宴的那一日,王婆子早早的就收拾好了,和自己的儿子王大到了隔壁。把礼金和礼物放在甲长儿子那里——这种打网义的宴席必须要有一个负责记账的,记录收到的礼物。
最开始这是为了表示记得亲朋的馈赠,发展到后来,这就是自家还人情的时候的凭据。你送我家多少,我家就还你家多少,如此而已。倘若要是有一家以少还多,这件事被传扬出去就没法做人了。只要是他家办宴席,不要再想有什么人去。
今天宴席的规模不是那天办赵茂的满月宴可以相比,因为赵莺莺家一直以来都没有办过这种喜酒,还人情的人家太多了。最后按照算法,总共开了十二席,做的准备是十三席,这是怕席面不够。
这就是大席面了,崔仁过来的时候不只是带了两个小工,还让赵家请了帮忙的妇女——这也是习俗了。酒席办的大,只有庖厨师傅和他徒弟显然就不够了,若是请人那显然不经济。
精明的主妇就会去请周围邻舍家的妇女帮忙,这当然是不要钱的。代价就是人家将来请你去帮忙,那就万万不可推辞了。王氏这些年也到不少人家帮过忙了,这时候去找帮忙的妇女,那当然容易的很。
当然,崔仁的不同也不仅是如此。上次他不过是提早过来准备宴席,其他的一概不管。但是这一次,天不亮他就打着灯笼来赵家新宅了,叫起赵吉,两个人一起去到扬州早菜市买菜。
“凡是酒楼的采买都是这种早菜市,还有那些菜市场上的菜,若不是老乡挑来的,而是专门的菜贩子,那他们也是先从这里批。这一次三叔你家开的席多,在这里买划算的多,能省下一笔。”
这种早菜市的菜卖法当然和普通的不同,你的要货量不多,人家根本不理你。这也是为什么上次崔仁提都没提,这次却带赵吉来这边的原因了。以上次的拿货量,人家根本不会发卖的。
崔仁对这早菜市是极熟的,带着赵吉东走走西逛逛,来之前雇的大车就堆满了——半扇猪肉根据部位的不同,已经剁开切好,分开放着。半个手臂长的大鱼也开膛破肚刮好鱼鳞,一条一条地串上。至于说牛杂、鸡蛋、菜蔬等等,也是一样处理。
崔仁最后找相熟的菜贩买了半袋子圆滚滚的土豆,对赵吉道:“三叔,这就成了,咱们回去罢!”
两人坐在大车前面,就由赵吉赶车回去。赵家虽然没有车,但是他在戴家学徒做工的时候常常给各大布庄绸缎庄送货,早就已经惯熟了。
食材买回来的时候天色还是蓝蒙蒙的,虽然离中午开席还早的很,整个赵家却已经忙碌起来了。不只是崔仁和他带来的两个小工,以及陆陆续续到来的帮忙的妇女,赵莺莺这些主人家也是一样。
王氏把赵茂交给赵蓉蓉带,她今年已经是十四岁的大姑娘了,这么多人的场合还是少参与一些。自己则是和婆婆方婆子一起帮忙。所做的事情和那些帮忙的妇女没什么两样,直到客人渐渐来了。婆媳两个才洗手换衣,作为主人家招待客人。
赵莺莺是个小孩子,就和赵芹芹一样。平常帮忙分担家事是她懂事,这种正式的场合,王氏和赵吉却不会让她做什么。反正今天她就只需要当一个乖孩子,在家里来客的时候负责端一杯待客茶。
王婆子进来的时候还很早,女客们都会被接进赵吉和王氏房间的前厅,男客们则是在堂屋里聊天。
这时候人不多,她一进来就被王氏和方婆子接住:“王婶过来啦!莺姐儿,去给你王奶奶端一杯茶来!”
王婆子连忙道:“做什么让莺姐儿去?她才多大!要是不小心洒了,那是要烫着的。小姑娘家家,细皮嫩肉的,烫着了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