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节
吴议无奈地摇摇头,一边慢慢替他收拾好一桌子的花生壳,一边趁机教李璟:“别看这是别人吃剩的东西,花生壳煮透晒干后也能入药,是敛肺止咳的一味好药材。”
李璟把他的话细细记在心中,过了好一会,才又提起刚才的话头:“其实是太子殿下处的裴源哥哥告诉我贺兰敏之的事情的,他说贺兰行至雷州,就被当地义士捉住,用马缰勒死了。”
义士?吴议不禁在心中冷笑一声,恐怕杀手这个词才更符合那人的身份。
他还是头一回觉得人的死讯也能带来快意,这快意像一把带血的刀,虽然刺破了他医者仁慈不可存害人之心的底线,却也挑开了心里那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结。
他心头略松解了些,才垂眼望向李璟:“这话你方才怎么不讲?”
李璟趴在桌子上,眼睛跟着吴议的手一起落在花生壳上:“严铭哥哥吃完花生就忘了壳,说明他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样的人是守不住口的,告诉他,不久等于告诉了整个长安城的人吗?”
这话倒是不错的,他家小徒弟从小就可有眼力价了。
“行了,咱们去洗晾花生壳吧。”
天凉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就要趁着肃杀北风一起杀来,是时候预备预备些止咳防喘的药剂了。
——
杨氏和贺兰敏之一前一后的死亡,就像秋天飞扬的落木,在天穹中令人瞩目地旋舞片刻,便很快地落定在地面上,慢慢腐化进泥土里,被人彻底遗忘。
咸亨二年的冬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到来了。
仿佛应验了吴议的想法,大明宫中的咳嗽声是越来越多了,百部丸、百合杏仁汤、川贝枇杷露等等药丸药剂流水介从太医署里送出去,内科圣手们不停挥笔洒墨,写下一个个止咳平喘的方剂。
在一众药方里,送去东宫的月华丸便显得格外有些与众不同。
吴议本只觉得这药丸名字好听,又仿佛在哪里听过,半响,才记起在郿州的时候,张博士似乎也是替人开过这剂药丸的。
“月华丸?没听过。”沈寒山拨开李璟的手,“和你师父一边玩去。”
李璟到底年纪小,好奇心旺盛,得不到一个明确的解答,心里就像小猫抓痒似的耐不住。
见沈寒山忙里抽不出空解答他的疑惑,便又缠上吴议,非要他把这个方子列给他。
吴议自不过只闻其名,不知其方,倒也挺想知道到底是哪几味药材凑出这么一副名字动听的药剂。
最后也只能提议道:“不如我们去问问张博士吧。”
第54章 纸笔之误
吴议本来便有意谒见张起仁, 询问他老人家有没有收到过李素节的书信。
这两年来, 不光他没有再收到李素节的书信, 就连他自个儿投向袁州城的信也仿佛投进一潭死水,连个水花也瞧不见。
其中关窍,他想来想去,也只有张博士或许可以点拨一二。
本来年后初见李璟时, 他就准备去张府登门拜帖, 没想到圣上李治突发头风,此事便被耽搁了过去。
之后又被郿州一行绊住了脚, 再回长安, 他就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时机去开这个口。
繁重学业和太医署里忙碌的活计已经让他应接不暇, 直到令人喘不过气的岁终试都结束了,才勉强有了个十数日的假期。
短暂的年休中, 家住外地的学子往往不得返乡,但出去玩玩总归是可以的。严铭原想再邀吴议去府上小住,却被吴议笑着婉拒了——以前是独身一人,到哪里不过都是寄人篱下,如今带了个小跟班,自然不能忝居人家府上。
自杨氏一案,武后便禁了太平同李璟的往来, 断不许李璟再出入太极殿中, 反倒给这个扣留长安的小世子落得自由自在。他成日介跟在吴议背后, 学得极用功, 性子又比太平安静乖巧, 时不时还帮忙跑个腿,倒和一拨太医们混得熟络了起来。
一大一小两个人都是背井离乡,凑在沈寒山的小院里做个伴,难得闲下几日,趁沈寒山出门买醉的功夫读一读这里的珍藏典籍,书页簌簌翻动的声音中偶然夹两句师徒间的问答,混着从老槐新叶里穿插而过的丝丝风声,一起为这个不安分的年份画上了一个静悄悄的句号。
——
吴议拜了帖子约在元月初五登门拜访张起仁,当日便携了李璟早早地出了门。
毕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欢庆的节日,它亦在凛冽的冬风中勉强安抚了人们一年来栉风沐雨的动荡不安,为连日积蓄的阴霾低沉添上一抹鲜亮的新红。
新春的街头张灯结彩,一片喜气。
古人无事不会随便出来东游西荡,这样难得欢庆的日子里,人们纷纷穿上新衣,走出家门,与同乡摩肩擦踵地分享着新岁的喜悦。
不时有陌生的面孔从眼前闪过,对他们微微作揖:“新年大吉!”
吴议亦拱手相对,李璟也讨巧地贺一句“恭喜发财”。
两个人手牵着手,在兴奋涌动的人潮中,很快就到了张府的门口。
吴议初来长安时,就落在张府暂居过几日,因此家里的婢子仆人都是相熟的,虽然如今已不是张起仁门下的学生,但他素来谦卑有礼,自然比吴栩、徐子文两个家里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更讨人喜欢,看门的下人一见是吴议来谒,忙不迭传话送了进去,不过片刻便有人引师徒两个进去。
一进厅堂,张起仁缓缓从帘后踱出,仍旧一身厚重宽大的鹤氅压在身上,老来瘦削的身子不堪重负似的拄在一根手杖上,叫人看着都替他觉得累。
他一身上下唯有一双冷彻的眼睛保存着年轻时候的活力,只剜过一眼,就能剖出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潜藏的想法。
吴议忙和他请安问好:“学生吴议,拜见张博士。”
李璟也是有样学样地一弯腰:“璟儿见过张博士。”
张起仁忙抽出一只手,扶住李璟:“小世子真是折煞老臣了,应当是臣向你见礼才是。”
李璟却摇摇头:“您为老者,璟儿为幼,幼者尊老,是礼数;您是博士,璟儿将来也要做医科的学生,学生给老师问安,是规矩。所以论情论理,都应该是璟儿向您行礼。”
李璟一篇话说得十分讨巧,倒让吴议也暗中吃了一惊,他也没怎么教过这孩子礼节道义的事情,害怕束缚住了小孩子天真无邪的本性。没想到一晃眼过去,当初那个只会磕头求人的傻小孩,如今已经能说出头头是道的一番话了。
张起仁素性冷肃的眼里也含了三分笑意,虚扶一把的手落在李璟的肩上,轻轻将他提起来:“你也想学医?”
“璟儿也希望成为张博士这样的医者。”
“哦?”张起仁倒暂且先撂下吴议的事情不管,对小小的李璟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你和我不过数面之缘,怎么要拿我做榜样?”
一边说着,一边已引吴议李璟二人落座,自有仆人无声无息地递上几杯上好的茶水,张起仁精锐的视线拨过袅袅的一片雾气,落在李璟明亮的眼睛上。
李璟面前的是一杯枣泥杏仁茶,吃得满嘴的甜:“您医术天下无双,当然是所有医者的榜样了,而且我在郿州的时候,都只听见百姓称赞您平易近人,而对其他博士没有这样的话,可见博士医德过人,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璟儿也想像您一样,悬壶济世,做天下人的大夫。”
张起仁听惯了恭迎之词,听到前半句也不过缓缓一笑,直到李璟后半句话,才算擦进了他的心坎里。
他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年少得意的心性也好,高洁傲岸的气节也罢,都被岁月修建得整整齐齐,再也不是当初独秀于林的那个小小生徒。
所剩的,也唯独一颗悬壶济世、行医为人的赤子初心。它藏在这具老迈的驱壳里面,不受任何风霜雨露的侵蚀,也不为任何利益好处所诱惑,至今保存着当初踏入太医署时立下的誓言。
世人皆见他风光于杏坛,却不见他几乎撑不住自己的一双腿脚,更见不着他藏在心里的那些初衷。
李璟一番话,倒无意地拨开他的心门,一时之间,数年付出的心血与情感都涌上心头,千言万语与百转千回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都酿作为长长一声叹息。
吴议见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忙岔开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璟儿年幼无知,出言无状,还请博士不要放在心上。”他话头一转,终于提起了今天的来意,“其实学生此番前来,也是有两件事情,希望博士能点拨一二。”
张起仁亦收敛其一瞬的感慨,目光挪到吴议恭敬的脸上:“你说说看。”
吴议在心中权衡一二,先抛出李璟的问题。
“学生所见博士开具的药里有一剂月华丸,但翻遍医经都没见到此方,所以特地来请教博士这个方剂。”
张起仁但微微一笑:“你虽不在我门下,但仍然是太学的生徒,这种问题,只要在官学或者太医署中见面就可相问,为什么非要特地赶来拜谒。”
如果不是吴议已经知道太子年岁无多,也断然不会把这药丸放在心上,此番主要还是为了证实心中的猜疑。
但面上仍带了波澜不惊的笑意:“学生尝求教于沈博士,就连沈博士也不知道这月华丸的配伍,可见此方之难得。所谓千金易得,贵方难求,自然少不得登门拜访,才能请先生赐教此方。”
张起仁的话不过客套几句,吴议又不是当真初出茅庐的学生,不管在哪个年代,想要参考参考别人的科研成果,好话总是要讲两句的。
“月华丸滋阴保肺,消痰止咳,是治疗阴虚咳嗽的一味好药。”张起仁端起茶杯,悠悠然啜了一口,仿佛吴议所提的不过是小事一桩,“具体配伍,待会我让人用纸笔记下,你拿回去,也可以慢慢研究。”
“博士不吝赐教,学生实在感激不尽。”
说到纸笔,吴议便顺势提及另一件事情:“其实学生登门拜访,还有另一重原因。”
张起仁从茶盖里翻起一双眼皮,目光在袅袅的雾气中变得捉摸不定:“说吧。”
“纸笔易得,书信却不一定能传达到,就拿博士方才所提及的月华丸的药方来说,如果中间出了什么纰漏,就不能传达到学生手里。”
此言一出,张起仁已摸透了吴议此行的目的,他放下手中的茶杯,也搁下自己脸上淡薄的笑意,神情凝重起来。
“你指的是鄱阳郡王的书信?”
吴议倒不意他如此开门见山地点明自己的来意,一时间也愣了神,不知道该接什么话。
倒是李璟从凳子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朝张起仁行了一礼:“父亲多封书信,都是寄往张博士府上,而议哥哥数封书信,郡王府却从未收到,所以我们才疑心其中有人做了手脚,阻拦了议哥哥与郡王府的书信往来。因此事与博士相关,所以特地来与博士商量。”
难为他小小年纪,已经能把一席话说得清楚利落,他年纪尚小,有话直说,倒也不显得突兀,反而省去吴议仔细构思如何开口的功夫。
吴议正在心中暗叹这孩子的长进,张起仁已经淡淡地开口。
“此事老夫也早有注意,此前已经差人着手调查了。”
第55章 传尸之病
张起仁垂眸吹开茶面一层薄薄的雾气, 同时拨开吴议萦绕心头的那股淡淡的迷惑。
“郡府所来的书信, 与你所寄往郡府的书信, 都被吴刺史所拦下,这一点老夫已经查明。至于那些书信,早就被他付之一炬,寻不到了。”
吴议虽然早有心理准备, 但没想到吴绩竟然真的敢把事情做绝, 甚至动到张起仁的头上——要知道这位老太医不仅屹立于东宫而不倒,更是衔接鄱阳郡王和东宫的一道桥梁。
敢斩断这条通路, 把自己摆在东宫的对立面上, 可不是一贯小心谨慎的吴绩该做得出的事。
吴议心头掠过一阵不安的疑惑, 口中无意识灌进的淡淡的一口雨后龙井也漫出苦涩的滋味。
仿佛看穿他动荡的心神,张起仁搁下茶杯, 轻轻的砰然一声,却把吴议从纠结的想法中敲醒。
“郡府而来的书信,这两年也有两三封送达老夫手里,其中对你的事情却只字不提,也是今年开始,老夫起才起了疑惑。”
张起仁从袖中取出几封泛黄的信纸,但并没有递给吴议, 仅仅让他过目一眼。
李素节与张府的书信, 自然就是与东宫的来往, 其中细枝末节的事情, 当然不能泄露给一个有外党嫌隙的小小生徒。
但信封上“鄱阳郡王李素节书”[1]几个大字, 就是郡府尚有来信的铁证,而两年之多,竟无一字抵到吴议手上,吴绩这番功夫,可算是下足了。
思及头年岁终试后,他被分到沈寒山门下,沈博士虽然明示是张起仁的授意,但吴议始终没有猜透这位太医博士的用意,如此一来,事情反倒拨云见日,清晰了起来。
不由在心中暗叹一句,好狠的一招“釜底抽薪”!
吴绩若摆明立场站定东宫,那么吴栩进入张起仁门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断了李素节给他的书信,就等于断了他的后路,把他置于退无靠山,进无立场的境地里。
太医署中各党势力隐隐丛生,拨开太医博士们积年的同班之情和和睦睦的表象,底下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当然远胜于一个天资稍佳的小小生徒所具有的价值。
“虽然老夫与你无师徒的缘分,但也算有一则知遇的佳话。”张起仁放缓了神色,眼中不乏暖意,“沈博士虽然玩心不泯,但是医术无双,且师承孙思邈仙人门下,老夫尝自叹弗如。照今看来,你与他也算是投缘。”
这话算是解开了吴议心头那个绕了一年的结,也带了一重宽慰的意思。
其实吴议自从郿州一行,早已对沈寒山心服口服,没有了“屈居”其门下的想法。只不过在外人看来,错失张起仁这个眼下炽手可热的大红人,而投入性格怪癖的沈寒山门下,的确是委屈了他这个“天资过人”的学生。
李璟把他的话细细记在心中,过了好一会,才又提起刚才的话头:“其实是太子殿下处的裴源哥哥告诉我贺兰敏之的事情的,他说贺兰行至雷州,就被当地义士捉住,用马缰勒死了。”
义士?吴议不禁在心中冷笑一声,恐怕杀手这个词才更符合那人的身份。
他还是头一回觉得人的死讯也能带来快意,这快意像一把带血的刀,虽然刺破了他医者仁慈不可存害人之心的底线,却也挑开了心里那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结。
他心头略松解了些,才垂眼望向李璟:“这话你方才怎么不讲?”
李璟趴在桌子上,眼睛跟着吴议的手一起落在花生壳上:“严铭哥哥吃完花生就忘了壳,说明他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样的人是守不住口的,告诉他,不久等于告诉了整个长安城的人吗?”
这话倒是不错的,他家小徒弟从小就可有眼力价了。
“行了,咱们去洗晾花生壳吧。”
天凉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就要趁着肃杀北风一起杀来,是时候预备预备些止咳防喘的药剂了。
——
杨氏和贺兰敏之一前一后的死亡,就像秋天飞扬的落木,在天穹中令人瞩目地旋舞片刻,便很快地落定在地面上,慢慢腐化进泥土里,被人彻底遗忘。
咸亨二年的冬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到来了。
仿佛应验了吴议的想法,大明宫中的咳嗽声是越来越多了,百部丸、百合杏仁汤、川贝枇杷露等等药丸药剂流水介从太医署里送出去,内科圣手们不停挥笔洒墨,写下一个个止咳平喘的方剂。
在一众药方里,送去东宫的月华丸便显得格外有些与众不同。
吴议本只觉得这药丸名字好听,又仿佛在哪里听过,半响,才记起在郿州的时候,张博士似乎也是替人开过这剂药丸的。
“月华丸?没听过。”沈寒山拨开李璟的手,“和你师父一边玩去。”
李璟到底年纪小,好奇心旺盛,得不到一个明确的解答,心里就像小猫抓痒似的耐不住。
见沈寒山忙里抽不出空解答他的疑惑,便又缠上吴议,非要他把这个方子列给他。
吴议自不过只闻其名,不知其方,倒也挺想知道到底是哪几味药材凑出这么一副名字动听的药剂。
最后也只能提议道:“不如我们去问问张博士吧。”
第54章 纸笔之误
吴议本来便有意谒见张起仁, 询问他老人家有没有收到过李素节的书信。
这两年来, 不光他没有再收到李素节的书信, 就连他自个儿投向袁州城的信也仿佛投进一潭死水,连个水花也瞧不见。
其中关窍,他想来想去,也只有张博士或许可以点拨一二。
本来年后初见李璟时, 他就准备去张府登门拜帖, 没想到圣上李治突发头风,此事便被耽搁了过去。
之后又被郿州一行绊住了脚, 再回长安, 他就一直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时机去开这个口。
繁重学业和太医署里忙碌的活计已经让他应接不暇, 直到令人喘不过气的岁终试都结束了,才勉强有了个十数日的假期。
短暂的年休中, 家住外地的学子往往不得返乡,但出去玩玩总归是可以的。严铭原想再邀吴议去府上小住,却被吴议笑着婉拒了——以前是独身一人,到哪里不过都是寄人篱下,如今带了个小跟班,自然不能忝居人家府上。
自杨氏一案,武后便禁了太平同李璟的往来, 断不许李璟再出入太极殿中, 反倒给这个扣留长安的小世子落得自由自在。他成日介跟在吴议背后, 学得极用功, 性子又比太平安静乖巧, 时不时还帮忙跑个腿,倒和一拨太医们混得熟络了起来。
一大一小两个人都是背井离乡,凑在沈寒山的小院里做个伴,难得闲下几日,趁沈寒山出门买醉的功夫读一读这里的珍藏典籍,书页簌簌翻动的声音中偶然夹两句师徒间的问答,混着从老槐新叶里穿插而过的丝丝风声,一起为这个不安分的年份画上了一个静悄悄的句号。
——
吴议拜了帖子约在元月初五登门拜访张起仁,当日便携了李璟早早地出了门。
毕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欢庆的节日,它亦在凛冽的冬风中勉强安抚了人们一年来栉风沐雨的动荡不安,为连日积蓄的阴霾低沉添上一抹鲜亮的新红。
新春的街头张灯结彩,一片喜气。
古人无事不会随便出来东游西荡,这样难得欢庆的日子里,人们纷纷穿上新衣,走出家门,与同乡摩肩擦踵地分享着新岁的喜悦。
不时有陌生的面孔从眼前闪过,对他们微微作揖:“新年大吉!”
吴议亦拱手相对,李璟也讨巧地贺一句“恭喜发财”。
两个人手牵着手,在兴奋涌动的人潮中,很快就到了张府的门口。
吴议初来长安时,就落在张府暂居过几日,因此家里的婢子仆人都是相熟的,虽然如今已不是张起仁门下的学生,但他素来谦卑有礼,自然比吴栩、徐子文两个家里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更讨人喜欢,看门的下人一见是吴议来谒,忙不迭传话送了进去,不过片刻便有人引师徒两个进去。
一进厅堂,张起仁缓缓从帘后踱出,仍旧一身厚重宽大的鹤氅压在身上,老来瘦削的身子不堪重负似的拄在一根手杖上,叫人看着都替他觉得累。
他一身上下唯有一双冷彻的眼睛保存着年轻时候的活力,只剜过一眼,就能剖出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潜藏的想法。
吴议忙和他请安问好:“学生吴议,拜见张博士。”
李璟也是有样学样地一弯腰:“璟儿见过张博士。”
张起仁忙抽出一只手,扶住李璟:“小世子真是折煞老臣了,应当是臣向你见礼才是。”
李璟却摇摇头:“您为老者,璟儿为幼,幼者尊老,是礼数;您是博士,璟儿将来也要做医科的学生,学生给老师问安,是规矩。所以论情论理,都应该是璟儿向您行礼。”
李璟一篇话说得十分讨巧,倒让吴议也暗中吃了一惊,他也没怎么教过这孩子礼节道义的事情,害怕束缚住了小孩子天真无邪的本性。没想到一晃眼过去,当初那个只会磕头求人的傻小孩,如今已经能说出头头是道的一番话了。
张起仁素性冷肃的眼里也含了三分笑意,虚扶一把的手落在李璟的肩上,轻轻将他提起来:“你也想学医?”
“璟儿也希望成为张博士这样的医者。”
“哦?”张起仁倒暂且先撂下吴议的事情不管,对小小的李璟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你和我不过数面之缘,怎么要拿我做榜样?”
一边说着,一边已引吴议李璟二人落座,自有仆人无声无息地递上几杯上好的茶水,张起仁精锐的视线拨过袅袅的一片雾气,落在李璟明亮的眼睛上。
李璟面前的是一杯枣泥杏仁茶,吃得满嘴的甜:“您医术天下无双,当然是所有医者的榜样了,而且我在郿州的时候,都只听见百姓称赞您平易近人,而对其他博士没有这样的话,可见博士医德过人,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璟儿也想像您一样,悬壶济世,做天下人的大夫。”
张起仁听惯了恭迎之词,听到前半句也不过缓缓一笑,直到李璟后半句话,才算擦进了他的心坎里。
他在官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年少得意的心性也好,高洁傲岸的气节也罢,都被岁月修建得整整齐齐,再也不是当初独秀于林的那个小小生徒。
所剩的,也唯独一颗悬壶济世、行医为人的赤子初心。它藏在这具老迈的驱壳里面,不受任何风霜雨露的侵蚀,也不为任何利益好处所诱惑,至今保存着当初踏入太医署时立下的誓言。
世人皆见他风光于杏坛,却不见他几乎撑不住自己的一双腿脚,更见不着他藏在心里的那些初衷。
李璟一番话,倒无意地拨开他的心门,一时之间,数年付出的心血与情感都涌上心头,千言万语与百转千回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都酿作为长长一声叹息。
吴议见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忙岔开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璟儿年幼无知,出言无状,还请博士不要放在心上。”他话头一转,终于提起了今天的来意,“其实学生此番前来,也是有两件事情,希望博士能点拨一二。”
张起仁亦收敛其一瞬的感慨,目光挪到吴议恭敬的脸上:“你说说看。”
吴议在心中权衡一二,先抛出李璟的问题。
“学生所见博士开具的药里有一剂月华丸,但翻遍医经都没见到此方,所以特地来请教博士这个方剂。”
张起仁但微微一笑:“你虽不在我门下,但仍然是太学的生徒,这种问题,只要在官学或者太医署中见面就可相问,为什么非要特地赶来拜谒。”
如果不是吴议已经知道太子年岁无多,也断然不会把这药丸放在心上,此番主要还是为了证实心中的猜疑。
但面上仍带了波澜不惊的笑意:“学生尝求教于沈博士,就连沈博士也不知道这月华丸的配伍,可见此方之难得。所谓千金易得,贵方难求,自然少不得登门拜访,才能请先生赐教此方。”
张起仁的话不过客套几句,吴议又不是当真初出茅庐的学生,不管在哪个年代,想要参考参考别人的科研成果,好话总是要讲两句的。
“月华丸滋阴保肺,消痰止咳,是治疗阴虚咳嗽的一味好药。”张起仁端起茶杯,悠悠然啜了一口,仿佛吴议所提的不过是小事一桩,“具体配伍,待会我让人用纸笔记下,你拿回去,也可以慢慢研究。”
“博士不吝赐教,学生实在感激不尽。”
说到纸笔,吴议便顺势提及另一件事情:“其实学生登门拜访,还有另一重原因。”
张起仁从茶盖里翻起一双眼皮,目光在袅袅的雾气中变得捉摸不定:“说吧。”
“纸笔易得,书信却不一定能传达到,就拿博士方才所提及的月华丸的药方来说,如果中间出了什么纰漏,就不能传达到学生手里。”
此言一出,张起仁已摸透了吴议此行的目的,他放下手中的茶杯,也搁下自己脸上淡薄的笑意,神情凝重起来。
“你指的是鄱阳郡王的书信?”
吴议倒不意他如此开门见山地点明自己的来意,一时间也愣了神,不知道该接什么话。
倒是李璟从凳子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地朝张起仁行了一礼:“父亲多封书信,都是寄往张博士府上,而议哥哥数封书信,郡王府却从未收到,所以我们才疑心其中有人做了手脚,阻拦了议哥哥与郡王府的书信往来。因此事与博士相关,所以特地来与博士商量。”
难为他小小年纪,已经能把一席话说得清楚利落,他年纪尚小,有话直说,倒也不显得突兀,反而省去吴议仔细构思如何开口的功夫。
吴议正在心中暗叹这孩子的长进,张起仁已经淡淡地开口。
“此事老夫也早有注意,此前已经差人着手调查了。”
第55章 传尸之病
张起仁垂眸吹开茶面一层薄薄的雾气, 同时拨开吴议萦绕心头的那股淡淡的迷惑。
“郡府所来的书信, 与你所寄往郡府的书信, 都被吴刺史所拦下,这一点老夫已经查明。至于那些书信,早就被他付之一炬,寻不到了。”
吴议虽然早有心理准备, 但没想到吴绩竟然真的敢把事情做绝, 甚至动到张起仁的头上——要知道这位老太医不仅屹立于东宫而不倒,更是衔接鄱阳郡王和东宫的一道桥梁。
敢斩断这条通路, 把自己摆在东宫的对立面上, 可不是一贯小心谨慎的吴绩该做得出的事。
吴议心头掠过一阵不安的疑惑, 口中无意识灌进的淡淡的一口雨后龙井也漫出苦涩的滋味。
仿佛看穿他动荡的心神,张起仁搁下茶杯, 轻轻的砰然一声,却把吴议从纠结的想法中敲醒。
“郡府而来的书信,这两年也有两三封送达老夫手里,其中对你的事情却只字不提,也是今年开始,老夫起才起了疑惑。”
张起仁从袖中取出几封泛黄的信纸,但并没有递给吴议, 仅仅让他过目一眼。
李素节与张府的书信, 自然就是与东宫的来往, 其中细枝末节的事情, 当然不能泄露给一个有外党嫌隙的小小生徒。
但信封上“鄱阳郡王李素节书”[1]几个大字, 就是郡府尚有来信的铁证,而两年之多,竟无一字抵到吴议手上,吴绩这番功夫,可算是下足了。
思及头年岁终试后,他被分到沈寒山门下,沈博士虽然明示是张起仁的授意,但吴议始终没有猜透这位太医博士的用意,如此一来,事情反倒拨云见日,清晰了起来。
不由在心中暗叹一句,好狠的一招“釜底抽薪”!
吴绩若摆明立场站定东宫,那么吴栩进入张起仁门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断了李素节给他的书信,就等于断了他的后路,把他置于退无靠山,进无立场的境地里。
太医署中各党势力隐隐丛生,拨开太医博士们积年的同班之情和和睦睦的表象,底下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当然远胜于一个天资稍佳的小小生徒所具有的价值。
“虽然老夫与你无师徒的缘分,但也算有一则知遇的佳话。”张起仁放缓了神色,眼中不乏暖意,“沈博士虽然玩心不泯,但是医术无双,且师承孙思邈仙人门下,老夫尝自叹弗如。照今看来,你与他也算是投缘。”
这话算是解开了吴议心头那个绕了一年的结,也带了一重宽慰的意思。
其实吴议自从郿州一行,早已对沈寒山心服口服,没有了“屈居”其门下的想法。只不过在外人看来,错失张起仁这个眼下炽手可热的大红人,而投入性格怪癖的沈寒山门下,的确是委屈了他这个“天资过人”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