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
盛清让显然是认真想过的,他抿唇想了数秒,道:“7月12号,是我第一天到你的时代,那天与平日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一件事。”
“是什么?”
“那天廊灯坏了,我换了一盏灯。”
“廊灯?”
“是的。”
宗瑛想起那盏灯来,她第一次到1937年的699公寓时就认出了它,盛清让当时对她讲:“这盏灯照亮我的路,也照亮宗小姐你的路,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所以这盏照亮他的路也照亮她的路、历经岁月变迁、几易灯泡却始终稳稳悬挂在那里的廊灯,是玄机所在吗?
“你的意思是,那盏灯导致你穿梭于两个时代?”
“我不确定。”
“那盏灯是什么来历?”
“是在一个犹太人的商店里买的,具体来历我不清楚。”
“如果把它换下来会怎样?”宗瑛神经愈绷愈紧。
“我试过。”他风平浪静地讲,“然而一切照旧,我还是会到你的时代。”
宗瑛提上来的一颗心,刹那间落了回去。
她踱步走到门口朝外看,又走回来,外面劈进来一道夸张的闪电,紧接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
等一切都歇了,宗瑛又转头看向盛清让,缓缓问道:“虽然无法确定到底为什么开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哪一天就这种穿梭就突然结束了呢?”
不再往返于两个时空,与未来彻底断了联系,永远留在1937年,循着时代该有的轨道继续往前。
盛清让想过,但他没法回答。
霎时,电话铃声大作,清蕙抱着孩子在外面喊:“三哥哥,应该是你的电话。”
盛清让匆促起身去接了电话,谈话也就此中止。
待他接完电话再回到书房,便只是道别了:“我需要去工厂核对一些账目,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在十点前回来。”他提起公文包,甚至贴心同她讲:“你如果嫌这个书柜里的书枯燥,可以拿那个书柜里的书,比较有趣。”
宗瑛还没从刚才的话题里彻底抽回神,面对告别,她什么也没讲,只从口袋里翻出几颗锡纸包的黑巧克力,上前一步,拉开他的公文包塞了进去。
盛清让出了门,雨更大了。
乌云面目狰狞地从天际翻滚而来,整个上海都被泡在雨里。
四个小时后,清蕙接到一个电话——是盛公馆里的大嫂打来的。
在整座申城风雨飘摇之际,大嫂为了照顾在轰炸中失去了双腿的大哥,为了保全这个家,带着孩子从江苏老家回了上海。
她同样担心清蕙,因此打来这个电话,叫清蕙带着孩子回去。
清蕙在电话里反驳:“二姐不会肯我回去的。”
大嫂便不急不忙说:“你轻易做这样大的决定,她当然反对,但说到底还是怕你负不起这个担子。她性子冲,你偏偏要硬碰硬地同她对着干,只会火上添油。清蕙,离家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清蕙有些底气不足了:“可、可是我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呀,她固执得很呢!说要断绝联系,那么只能断绝联系了!”
大嫂缓声道:“眼下国难当头,一家人却还要四分五裂,你说这样对吗?”
清蕙彻底答不上来了,那厢大嫂接着说:“已经让司机去接你了,你整理好,带上孩子回来。你三哥哥那里我今晚会同他讲,至于你二姐那里,也不必担心,你相信我,这个家里我还是说得上话的。”
大嫂讲话素来有一种不慌不急的稳妥架势,清蕙偃旗息鼓,只能垂首应道:“好吧。”
她挂掉电话,转过身看向宗瑛:“宗小姐,我可能要回家去了。”
宗瑛略感意外,但听她复述完大嫂的话,便清楚了其中原委。
如果大嫂的话在家中真有分量,那么清蕙回家无疑是更稳妥的选择——以她自己的经济和生活能力,实在不足以独立抚养两个孩子。
这个大麻烦宗瑛带给她的,宗瑛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宗瑛先问:“那你愿不愿意回去?”
清蕙咬唇皱眉思量片刻,她最大的顾虑一直是二姐的反对,只要大嫂首肯,那么她也并不排斥回家。
宗瑛见她点了点头,即俯身开始帮她收拾沙发上的衣物,讲:“好,我陪你回去。”
雨天出行不便,汽车也姗姗来迟。
阿莱走在最前面,清蕙抱着阿九紧随其后,宗瑛提了两只藤条箱行在最后。
服务处的叶先生帮忙撑伞,将他们一一送上车。
雨雾迷蒙,雷电断断续续,清蕙消瘦的脸贴着车窗,手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拍着怀里的孩子,视线移向车外。
路边商店的雨棚下面,多的是蜷缩身体避雨的难民——天已经转凉,那些孩子仍着单衣,眼巴巴望着漫天雨帘,等这一场不知要下多久的雨结束。
清蕙突然察觉到前所未有的不自在,她记忆中的上海早秋,从没有这样冷过。
到盛公馆时,已是下午。
一家人用过午饭不久,除了孩子们,没人去午睡。
小楼外的浓绿树荫被雨水连续不断地拍击,无可避免地显出颓势;进楼入口湿漉漉一片,地毯上是杂沓脚印,还没来得及清理;几把伞搁在门内,地上汇了一滩水。
“是什么?”
“那天廊灯坏了,我换了一盏灯。”
“廊灯?”
“是的。”
宗瑛想起那盏灯来,她第一次到1937年的699公寓时就认出了它,盛清让当时对她讲:“这盏灯照亮我的路,也照亮宗小姐你的路,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所以这盏照亮他的路也照亮她的路、历经岁月变迁、几易灯泡却始终稳稳悬挂在那里的廊灯,是玄机所在吗?
“你的意思是,那盏灯导致你穿梭于两个时代?”
“我不确定。”
“那盏灯是什么来历?”
“是在一个犹太人的商店里买的,具体来历我不清楚。”
“如果把它换下来会怎样?”宗瑛神经愈绷愈紧。
“我试过。”他风平浪静地讲,“然而一切照旧,我还是会到你的时代。”
宗瑛提上来的一颗心,刹那间落了回去。
她踱步走到门口朝外看,又走回来,外面劈进来一道夸张的闪电,紧接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
等一切都歇了,宗瑛又转头看向盛清让,缓缓问道:“虽然无法确定到底为什么开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哪一天就这种穿梭就突然结束了呢?”
不再往返于两个时空,与未来彻底断了联系,永远留在1937年,循着时代该有的轨道继续往前。
盛清让想过,但他没法回答。
霎时,电话铃声大作,清蕙抱着孩子在外面喊:“三哥哥,应该是你的电话。”
盛清让匆促起身去接了电话,谈话也就此中止。
待他接完电话再回到书房,便只是道别了:“我需要去工厂核对一些账目,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在十点前回来。”他提起公文包,甚至贴心同她讲:“你如果嫌这个书柜里的书枯燥,可以拿那个书柜里的书,比较有趣。”
宗瑛还没从刚才的话题里彻底抽回神,面对告别,她什么也没讲,只从口袋里翻出几颗锡纸包的黑巧克力,上前一步,拉开他的公文包塞了进去。
盛清让出了门,雨更大了。
乌云面目狰狞地从天际翻滚而来,整个上海都被泡在雨里。
四个小时后,清蕙接到一个电话——是盛公馆里的大嫂打来的。
在整座申城风雨飘摇之际,大嫂为了照顾在轰炸中失去了双腿的大哥,为了保全这个家,带着孩子从江苏老家回了上海。
她同样担心清蕙,因此打来这个电话,叫清蕙带着孩子回去。
清蕙在电话里反驳:“二姐不会肯我回去的。”
大嫂便不急不忙说:“你轻易做这样大的决定,她当然反对,但说到底还是怕你负不起这个担子。她性子冲,你偏偏要硬碰硬地同她对着干,只会火上添油。清蕙,离家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清蕙有些底气不足了:“可、可是我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呀,她固执得很呢!说要断绝联系,那么只能断绝联系了!”
大嫂缓声道:“眼下国难当头,一家人却还要四分五裂,你说这样对吗?”
清蕙彻底答不上来了,那厢大嫂接着说:“已经让司机去接你了,你整理好,带上孩子回来。你三哥哥那里我今晚会同他讲,至于你二姐那里,也不必担心,你相信我,这个家里我还是说得上话的。”
大嫂讲话素来有一种不慌不急的稳妥架势,清蕙偃旗息鼓,只能垂首应道:“好吧。”
她挂掉电话,转过身看向宗瑛:“宗小姐,我可能要回家去了。”
宗瑛略感意外,但听她复述完大嫂的话,便清楚了其中原委。
如果大嫂的话在家中真有分量,那么清蕙回家无疑是更稳妥的选择——以她自己的经济和生活能力,实在不足以独立抚养两个孩子。
这个大麻烦宗瑛带给她的,宗瑛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宗瑛先问:“那你愿不愿意回去?”
清蕙咬唇皱眉思量片刻,她最大的顾虑一直是二姐的反对,只要大嫂首肯,那么她也并不排斥回家。
宗瑛见她点了点头,即俯身开始帮她收拾沙发上的衣物,讲:“好,我陪你回去。”
雨天出行不便,汽车也姗姗来迟。
阿莱走在最前面,清蕙抱着阿九紧随其后,宗瑛提了两只藤条箱行在最后。
服务处的叶先生帮忙撑伞,将他们一一送上车。
雨雾迷蒙,雷电断断续续,清蕙消瘦的脸贴着车窗,手有一下没一下地轻拍着怀里的孩子,视线移向车外。
路边商店的雨棚下面,多的是蜷缩身体避雨的难民——天已经转凉,那些孩子仍着单衣,眼巴巴望着漫天雨帘,等这一场不知要下多久的雨结束。
清蕙突然察觉到前所未有的不自在,她记忆中的上海早秋,从没有这样冷过。
到盛公馆时,已是下午。
一家人用过午饭不久,除了孩子们,没人去午睡。
小楼外的浓绿树荫被雨水连续不断地拍击,无可避免地显出颓势;进楼入口湿漉漉一片,地毯上是杂沓脚印,还没来得及清理;几把伞搁在门内,地上汇了一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