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节
桓容抬起头,上下左右的打量着谢安。
这话几个意思?
是他想的那样?
谢安微微一笑,一派仙风道骨。谪仙之态,恰似不食人间烟火。好像刚刚建议龟兹送质子的压根不是他。
桓容沉吟两秒,开口道:“此议甚好。待还朝之后,朕会同范公一叙,于建康再设书院,专授外来求学子弟。”
谢安给他提了醒,质子送来还不够,必须要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按照后世的话来说,洗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矩。
质子必须有,书院是不错的理由,但“农夫救蛇反被其咬”的事绝不能发生。
桓容一边考量,一边将所想说于两人。
龟兹如此,其他胡部亦然。
今后的地盘会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质子入京算是权宜之计,在想出更好的办法之前,可依此行事。
质子被视为弃子?
无妨。
桓容笑着表示,有朝廷为后盾,大可回去同兄弟争,撸起袖子开片。
乱起来没关系,朝廷必定出面做主!作为建康推上位的国主和首领,想要维持统治,上位后究竟该怎么做,不是太笨都该一清二楚。
“两位以为如何?”
无语的变成了谢安和王彪之。
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位天子的了解还是太少。
太元二年十月,焉耆并入桓汉。
龟兹向桓汉称臣,首次遣使入贡。正使为龟兹王长子,同行有数名龟兹贵族子弟。
据史书记载,这行人进入建康,为建康繁华震慑,仰慕汉家文化,主动请入书院学习。数年后回到国内,为“两国友好”做出不小的贡献。
后世史学家对此有多种评论,赞者有之,毁者同样不少。究竟相信哪种,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太元二年十一月,桓容离开凉州,启程返回建康。
同离开建康时相比,随行的人员数量减少大半,伴驾的士族郎君更是一个不见。倒是胡族骑兵多出三百人,都是从吐谷浑各部挑选出来,护卫天子的勇士。
秦璟已于两月前返回西海郡。
临行之前,苍鹰送来一封短信。桓容匆匆赶到城外,八千骑兵早飞驰而去。
在城头眺望,仅能看到远去的洪流,仿如翻滚的黑色巨浪,压根分辨不出,那个玄色的身影究竟在哪里。
当日,桓容在城头站了许久,直到手脚冰凉,人被晚风吹得有些麻木,方才一步步走下城墙。
整个过程中,腰背始终挺得笔直,表情一片空白,瞳孔漆黑,似乎千年的寒潭,冻住所有的情绪。
一夜之后,桓容恢复正常,再不见之前的冰冷。
城头上的一幕似被秋风席卷而去,落入岁月长河,慢慢沉没,终至不留半点痕迹。
御驾离开姑臧城,治所官员恭送城外。
百姓夹道,无论汉人还是胡人,都是早早候在路旁,以最庄重的礼节恭送桓汉天子。
城头鼓声响起,天子大辂压过石路。
道路两旁,汉人和胡人站在一起,不知是谁率先出声,众人的情绪瞬间被引燃,“万岁”“千岁”之声不绝于耳。
没有鲜花铺路,仅有彩色的绢布掷于道上。
有汉女挽手而歌,悠长的调子穿透朔风,伴着天子一路南行,久久挥之不去。
桓容坐在车里,回首眺望,姑臧城正渐渐远去,伴着车轮压过路面的吱嘎声,终于化作一个黑点,再不见踪影。
第二百六十六章 归城盛况
太元三年,三月
季春时节, 清风和畅, 天碧如洗。
几场细雨之后, 百草茂盛,李白桃红, 风中飘着阵阵甜香。目光所及,尽是一派春意浓浓的景象。
桓容一行离开姑臧城后,沿着巡狩旧路, 南下经吐谷浑, 未做任何停留, 由陆路过梁、荆、江、豫四州,在幽州做短暂休整, 于三月间抵达建康。
彼时, 正逢上巳佳节, 秦淮河畔人潮涌动, 热闹非凡。坊市之间人流穿梭,熙熙攘攘。
出城和入城的队伍排成长龙, 都是络绎不绝。
南来的商队多是乘船。
运珠的商船刚一到码头, 未能卸货前往坊市, 等候的商家立即一拥而上,包围住船主,争相开出价码,希望能将今年的合浦珠买到手。
北来和西来的商队多数赶着大车进城,车后系着牛羊骆驼。商队中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胡服,无一例外,领队之人都说一口还算流利的洛阳官话。
带队入城之后,领队先寻到中人,选一处客栈安置。待一切妥当,便急匆匆往坊市领取木牌和税牌。
依城内规矩,无论是什么货物,凭木牌租赁摊位,方能在坊市中交易。
虽说租金不低,货物都要记录,散市后如数交税,但有市价所在,利润有一定保证,交税亦是无妨。加上南地有不少稀奇的东西,运回北地和西域都能卖上好价,商人也不吝惜些许税钱,更不会冒着被驱逐的风险逃税。
外来的队伍——尤其是胡商,想要顺利市得紧缺货物,木牌和税牌一个都不能少。
建康本没有这项规矩,是仿效幽州创建坊市,顺便将管理条例也学了过来。
以建康士族的头脑,绝不会生搬硬套。
掌管坊市的官员结合本地情况,维持大框架不变,对细节处加以改良,建康的坊市得以迅速发展。凭借都城优势,借秦淮河水道,其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幽州。
随商贸发展,南来北往的商队越来越多,城内的人口随之膨胀。
去岁统计,城内户数竟达五十万。长此以往,不出三十年,建康的发展就能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成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绝非是天方夜谭。
当然,这一切都有个前提,桓汉的政权牢牢把控现有疆域,并寻机扩大,进一步稳固统治。
如果三天两头遇外敌来袭,甚至是兵临城下,再繁华的城池也会日渐衰落。
好在幽州长足发展,驻有上千州兵,为建康天然屏障。
豫、江、荆三州俱是桓氏嫡系驻守,即便北方来犯,也有相当把握可以一战。胜负五五开,全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作为建康的门户,姑孰有西府军 ,京口有北府军。前者由桓冲镇守,可保安全无虞。后者为高平郗氏掌管,以郗愔的行事作风,大事上绝不会糊涂。必定会督促郗融,下大力拱卫京城安全。
秦氏入主长安,北地渐趋一统,盘踞三韩的慕容鲜卑被剿灭,地盘进一步扩大。加上秦璟几番出兵,实际上掌控漠南草原,不提其他,就表面而言,秦氏治下的疆域已隐隐超过桓汉。
至于人口,因长安尚未统计,尚没有准确数字。
唯一能肯定的是,有北地的汉人和臣服的胡族部落,秦军的数量不会少,战斗力更不会低。
日后开战,双方都会全力以赴。
一战可决天下,进而一统中原,定鼎华夏。
现如今,双方还算是“友好”。彼此递送国书,互有贸易往来。加上秦策和桓容一样,正千方百计增强君权,压制北地高门势力,桓容有五成以上的把握,三年之内,长安不会大举派兵南下。
边境上的小打小闹不足为虑。
长安试探建康,建康也会试探长安。彼此互相摸底,为将来的决战做充足准备。
想到可能到来的战争,不免想到同秦璟的约定。桓容坐在大辂上,轻轻捏了捏鼻根。因春光而明朗的心情,忽又变得沉重。
“陛下,已能见到城门。”
典魁在车前回报,桓容压下骤起的情绪,推开车门,眺望巍峨的建康城,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遣人入城,给太后和丞相送信。”
“诺!”
早在数日前,南康公主就接到桓容归来的消息。距离建康百余里,桓容又放飞鹁鸽,就为让亲娘放心。
此时派人城,主要是为告知郗愔和文武百官,让众人提前有个准备。
天子大辂之后,谢安和王彪之亦然有感慨。
见到熟悉的城墙,回忆沿途所见,两人的心境都变得不同。对家族今后要走的路,也有了新的规划。
“官家乃是天命之人。”
士族固然以家为先,但凡事总有例外。
对谢安和王彪之来说,如果桓容能一统南北,结束汉末以来百年乱世,继而恢复华夏,重塑先民基业,开万世太平,他们愿意助其一臂之力。
谢安推开车门,眺望阳光笼罩下的建康城,笑道:“此番随驾巡狩,见到边州风光,西域景象,安实有所得。归家必提点族中,凡应出仕者,不可终日纵情山水,辜负大好时光。”
翻译过来,到了年纪也有才干,谁敢玩什么求仙养生、归隐山林,有事没事嗑寒食散,绝对家法伺候!
国朝正是用人之际,想要纵情山水,可以。先出仕边州,打几场仗,做出实打实的成绩,再入朝“服务”几年,为家族做出贡献。
等到有了继任者,辞官挂印随意。
王彪之深以为然。
“安石所言甚是。”
同陈郡谢氏相比,琅琊王氏终归是刚刚复起,更需要巩固在朝堂和地方的实力。
谢氏族中能人辈出,封胡羯末,谢氏玉树举世闻名。
琅琊王氏想要赶超,还需相当时日。
不过,谢安和王彪之心中清楚,此一时彼一时,以桓容的性格和能力,必将政权牢牢把于手中,类似王导和王敦的时代不会重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更不会再来。
对两人来说,这是好事也是难事。
好在天子强势,他日南北决战,胜算就多出几分;难在君权愈强,家族的生存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甚至要做出让步。
两人随驾巡狩,眼界进一步开阔,在大事上有所把握,该让步的时候也会让步。
族中之人则不然。
想要说服众人,让他们明白必要的让步无损家族,甚至会福荫子孙后代,还要费些口舌。
这话几个意思?
是他想的那样?
谢安微微一笑,一派仙风道骨。谪仙之态,恰似不食人间烟火。好像刚刚建议龟兹送质子的压根不是他。
桓容沉吟两秒,开口道:“此议甚好。待还朝之后,朕会同范公一叙,于建康再设书院,专授外来求学子弟。”
谢安给他提了醒,质子送来还不够,必须要进行“传统礼仪”教育。按照后世的话来说,洗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规矩。
质子必须有,书院是不错的理由,但“农夫救蛇反被其咬”的事绝不能发生。
桓容一边考量,一边将所想说于两人。
龟兹如此,其他胡部亦然。
今后的地盘会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质子入京算是权宜之计,在想出更好的办法之前,可依此行事。
质子被视为弃子?
无妨。
桓容笑着表示,有朝廷为后盾,大可回去同兄弟争,撸起袖子开片。
乱起来没关系,朝廷必定出面做主!作为建康推上位的国主和首领,想要维持统治,上位后究竟该怎么做,不是太笨都该一清二楚。
“两位以为如何?”
无语的变成了谢安和王彪之。
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位天子的了解还是太少。
太元二年十月,焉耆并入桓汉。
龟兹向桓汉称臣,首次遣使入贡。正使为龟兹王长子,同行有数名龟兹贵族子弟。
据史书记载,这行人进入建康,为建康繁华震慑,仰慕汉家文化,主动请入书院学习。数年后回到国内,为“两国友好”做出不小的贡献。
后世史学家对此有多种评论,赞者有之,毁者同样不少。究竟相信哪种,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太元二年十一月,桓容离开凉州,启程返回建康。
同离开建康时相比,随行的人员数量减少大半,伴驾的士族郎君更是一个不见。倒是胡族骑兵多出三百人,都是从吐谷浑各部挑选出来,护卫天子的勇士。
秦璟已于两月前返回西海郡。
临行之前,苍鹰送来一封短信。桓容匆匆赶到城外,八千骑兵早飞驰而去。
在城头眺望,仅能看到远去的洪流,仿如翻滚的黑色巨浪,压根分辨不出,那个玄色的身影究竟在哪里。
当日,桓容在城头站了许久,直到手脚冰凉,人被晚风吹得有些麻木,方才一步步走下城墙。
整个过程中,腰背始终挺得笔直,表情一片空白,瞳孔漆黑,似乎千年的寒潭,冻住所有的情绪。
一夜之后,桓容恢复正常,再不见之前的冰冷。
城头上的一幕似被秋风席卷而去,落入岁月长河,慢慢沉没,终至不留半点痕迹。
御驾离开姑臧城,治所官员恭送城外。
百姓夹道,无论汉人还是胡人,都是早早候在路旁,以最庄重的礼节恭送桓汉天子。
城头鼓声响起,天子大辂压过石路。
道路两旁,汉人和胡人站在一起,不知是谁率先出声,众人的情绪瞬间被引燃,“万岁”“千岁”之声不绝于耳。
没有鲜花铺路,仅有彩色的绢布掷于道上。
有汉女挽手而歌,悠长的调子穿透朔风,伴着天子一路南行,久久挥之不去。
桓容坐在车里,回首眺望,姑臧城正渐渐远去,伴着车轮压过路面的吱嘎声,终于化作一个黑点,再不见踪影。
第二百六十六章 归城盛况
太元三年,三月
季春时节, 清风和畅, 天碧如洗。
几场细雨之后, 百草茂盛,李白桃红, 风中飘着阵阵甜香。目光所及,尽是一派春意浓浓的景象。
桓容一行离开姑臧城后,沿着巡狩旧路, 南下经吐谷浑, 未做任何停留, 由陆路过梁、荆、江、豫四州,在幽州做短暂休整, 于三月间抵达建康。
彼时, 正逢上巳佳节, 秦淮河畔人潮涌动, 热闹非凡。坊市之间人流穿梭,熙熙攘攘。
出城和入城的队伍排成长龙, 都是络绎不绝。
南来的商队多是乘船。
运珠的商船刚一到码头, 未能卸货前往坊市, 等候的商家立即一拥而上,包围住船主,争相开出价码,希望能将今年的合浦珠买到手。
北来和西来的商队多数赶着大车进城,车后系着牛羊骆驼。商队中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胡服,无一例外,领队之人都说一口还算流利的洛阳官话。
带队入城之后,领队先寻到中人,选一处客栈安置。待一切妥当,便急匆匆往坊市领取木牌和税牌。
依城内规矩,无论是什么货物,凭木牌租赁摊位,方能在坊市中交易。
虽说租金不低,货物都要记录,散市后如数交税,但有市价所在,利润有一定保证,交税亦是无妨。加上南地有不少稀奇的东西,运回北地和西域都能卖上好价,商人也不吝惜些许税钱,更不会冒着被驱逐的风险逃税。
外来的队伍——尤其是胡商,想要顺利市得紧缺货物,木牌和税牌一个都不能少。
建康本没有这项规矩,是仿效幽州创建坊市,顺便将管理条例也学了过来。
以建康士族的头脑,绝不会生搬硬套。
掌管坊市的官员结合本地情况,维持大框架不变,对细节处加以改良,建康的坊市得以迅速发展。凭借都城优势,借秦淮河水道,其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幽州。
随商贸发展,南来北往的商队越来越多,城内的人口随之膨胀。
去岁统计,城内户数竟达五十万。长此以往,不出三十年,建康的发展就能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成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绝非是天方夜谭。
当然,这一切都有个前提,桓汉的政权牢牢把控现有疆域,并寻机扩大,进一步稳固统治。
如果三天两头遇外敌来袭,甚至是兵临城下,再繁华的城池也会日渐衰落。
好在幽州长足发展,驻有上千州兵,为建康天然屏障。
豫、江、荆三州俱是桓氏嫡系驻守,即便北方来犯,也有相当把握可以一战。胜负五五开,全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作为建康的门户,姑孰有西府军 ,京口有北府军。前者由桓冲镇守,可保安全无虞。后者为高平郗氏掌管,以郗愔的行事作风,大事上绝不会糊涂。必定会督促郗融,下大力拱卫京城安全。
秦氏入主长安,北地渐趋一统,盘踞三韩的慕容鲜卑被剿灭,地盘进一步扩大。加上秦璟几番出兵,实际上掌控漠南草原,不提其他,就表面而言,秦氏治下的疆域已隐隐超过桓汉。
至于人口,因长安尚未统计,尚没有准确数字。
唯一能肯定的是,有北地的汉人和臣服的胡族部落,秦军的数量不会少,战斗力更不会低。
日后开战,双方都会全力以赴。
一战可决天下,进而一统中原,定鼎华夏。
现如今,双方还算是“友好”。彼此递送国书,互有贸易往来。加上秦策和桓容一样,正千方百计增强君权,压制北地高门势力,桓容有五成以上的把握,三年之内,长安不会大举派兵南下。
边境上的小打小闹不足为虑。
长安试探建康,建康也会试探长安。彼此互相摸底,为将来的决战做充足准备。
想到可能到来的战争,不免想到同秦璟的约定。桓容坐在大辂上,轻轻捏了捏鼻根。因春光而明朗的心情,忽又变得沉重。
“陛下,已能见到城门。”
典魁在车前回报,桓容压下骤起的情绪,推开车门,眺望巍峨的建康城,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遣人入城,给太后和丞相送信。”
“诺!”
早在数日前,南康公主就接到桓容归来的消息。距离建康百余里,桓容又放飞鹁鸽,就为让亲娘放心。
此时派人城,主要是为告知郗愔和文武百官,让众人提前有个准备。
天子大辂之后,谢安和王彪之亦然有感慨。
见到熟悉的城墙,回忆沿途所见,两人的心境都变得不同。对家族今后要走的路,也有了新的规划。
“官家乃是天命之人。”
士族固然以家为先,但凡事总有例外。
对谢安和王彪之来说,如果桓容能一统南北,结束汉末以来百年乱世,继而恢复华夏,重塑先民基业,开万世太平,他们愿意助其一臂之力。
谢安推开车门,眺望阳光笼罩下的建康城,笑道:“此番随驾巡狩,见到边州风光,西域景象,安实有所得。归家必提点族中,凡应出仕者,不可终日纵情山水,辜负大好时光。”
翻译过来,到了年纪也有才干,谁敢玩什么求仙养生、归隐山林,有事没事嗑寒食散,绝对家法伺候!
国朝正是用人之际,想要纵情山水,可以。先出仕边州,打几场仗,做出实打实的成绩,再入朝“服务”几年,为家族做出贡献。
等到有了继任者,辞官挂印随意。
王彪之深以为然。
“安石所言甚是。”
同陈郡谢氏相比,琅琊王氏终归是刚刚复起,更需要巩固在朝堂和地方的实力。
谢氏族中能人辈出,封胡羯末,谢氏玉树举世闻名。
琅琊王氏想要赶超,还需相当时日。
不过,谢安和王彪之心中清楚,此一时彼一时,以桓容的性格和能力,必将政权牢牢把于手中,类似王导和王敦的时代不会重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更不会再来。
对两人来说,这是好事也是难事。
好在天子强势,他日南北决战,胜算就多出几分;难在君权愈强,家族的生存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甚至要做出让步。
两人随驾巡狩,眼界进一步开阔,在大事上有所把握,该让步的时候也会让步。
族中之人则不然。
想要说服众人,让他们明白必要的让步无损家族,甚至会福荫子孙后代,还要费些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