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Click时代的文学
  click是弹指击键的声音,是信息高速公路上人潮奔涌的嘈杂脚步。遥想今后,购物在click,治病在click,游戏在click,打仗在click,谈情说爱也在click……文学当然也难逃芯片和网络的一统天下。这可能是传播技术对未来文学演变最大的制约因素。
  传播技术一开始对文学的品质和功能没有太大影响,正如初创时的电影并非独立艺术门类,不过是傻傻地用镜头记录舞台剧而已。click文学眼下也并非独立的文学形式,只不过是代笔代纸代书刊的一种手段,没有特别的了不起,能否与传统定义之下的文学闹分家,至少眼下还说不大准。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文学,特别是非商业网站的一些自由创作以后,有几点印象倒是暗存心头。
  一是这些作品(比如有些段子)常常无固定版本和个人作者,你续一段,我添一节,他又删几行,兴之所至,信口开河,七嘴八舌,众人接力,基本上是搞群众运动。
  二是这些作品(比如有些博客)常常无盈利之谋,无偿发行,免费取用,与版税和稿酬以及出版利润毫无关系,纯属参与者们的自娱自乐,大体上是现代出版体制之外的基层业余活动。
  三是这些作品(比如有些视频)常常带有多媒体特征,配声配画甚至载歌载舞,文字手段与其他视听手段混杂运用,不再是专业文人的专业文字,文字重新与声音和色彩结为一家。
  可以看出,这种电子网络上的自由创作,亦即群体性的、非盈利的、多媒体的文学,不就是重现原始口头文学的诸多特征么?网上这些现代作为,我们的老祖宗们不也差不多茹毛饮血地干过么?数得上的区别恐怕只在于:原始人那里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等现场性的“多位一体”,在漫长历史之后变成了荧光屏上远程传输的“多媒体”。添入一个“媒”字,费了我们数千年工夫。
  以上是我在去年海南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据说后来还被人载述发挥,并引起过报刊上的讨论。当然,我这样说并无信而好古之意,只是觉得所谓这世界常常“旧”中有“新”,如再旧的原教旨主义,也必出自今人们新的选择、新的阐释、新的建构。这世界也常常“新”中有“旧”,如再新的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也无法剔净刮光自己体内旧的传统资源——包括旧而又旧的文字符号,还有旧而又旧的基本形式逻辑。
  似乎茹毛饮血的click文学,只不过是“新”“旧”难以截然两分的又一例证。眼下,我被告知已进入一个新世纪了,人都在变,包括长袍换西装,轿子换飞机,小妾换小蜜,皇帝换总统,长寿仙丹换基因工程,如此一来文学焉能不变?但文学的内容、形式、传播技术如万花筒无论如何多变,筒内的人生、人性、人道三原色恐怕又是变不到哪里去的。人,人呵人,只要还是既个体又群体的文化生物,就免不了人际之间沉浮冷暖的各种处境和喜怒哀乐的无限情感,就免不了表达情感的文字。这些文字有的是哈欠,有的是鲜血,当然也铁定无疑。
  天不变道亦不变,人不变文亦不变。在我们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和三头六臂之前,click文学可能是我们有些眼熟的新面孔之一。
  1999年3月
  *最初发表于1999年《海南日报》,已译成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