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东吴灭亡了
吴国以将领部曲制统兵,在陆抗、丁奉、施绩等名将一一逝去之后,后继乏人的窘迫让这个立足江东六十载的割据政权走向末路。
吴国真无人可用吗?
当然不是。
且不说了陆抗的几个儿子,陆晏、陆景、陆机等人,虽不说有多厉害的才干,但领军作战还是能胜任的。
但孙皓不用也就只能徒乎奈何。
与此同时,没有了陆抗等严令约束,没有完善的制度管控,吴军的腐化堕落速度,更令人惊叹,在反腐这方面,吴国做的一直不怎么样。
司马徽在拉拢吴军将领时,甚至还没开口,对方就主动的贴上来了,还有个别性情暴烈的,直接提议带兵为太子、太子妃诛了暴君孙皓。
在登上吴国皇帝位子十余年后,孙皓渐渐走向穷途末路。
这不怪任何人,他的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从他杀了推荐他做皇帝的张布、濮阳兴开始起,这个人在吴人心目中,就没有了信誉和地位。
司马徽暗中活动的那些动作,早就被一想有心人知晓,而北府兵二万在广陵虎视耽耽,更让江东的大族们心惊胆战。
丞相兼军师将军张悌虽然是吴国朝堂第一人,有忠义之心,但性格上却不是强硬派,其权力被孙皓的亲信尚书岑昬分去了不少,这种平衡和牵制,让孙皓得意洋洋,这和后世那位微操大师犯了一样的错误。
建业的吴军水军中,司马徽已经将水军将领潘平给收买了,潘平的父亲潘濬就是蜀汉有名的大叛徒,正是因为他的投降,使得关羽被吴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逞。
潘濬入吴,得到孙权的重用,到了潘平这一辈时,一直担任吴国水军的将领,渡河一事,只要潘平答应帮忙,从毗陵一带渡江应不是难事。
而只要北府兵过江,那就是鱼入大江,翻江蹈海的大好局面,到时候,趁势以晋代吴,在江东再建一个晋国,这天才无比的谋划,司马徽越想越睡不着。
汉大业三年,吴天纪六年(公元282年),十二月。
就在司马徽、王戎等人抓紧谋划南渡窃取江东之时,北方的徐州传来消息,汉国皇帝赵广已经率汉军主力六万余众精兵,对外号称十万大军,向东疾攻徐州,彭城、下邳、小沛等地均陷入战火之中。
徐州地势平坦,只有彭城周围有些山丘可以作为防御依托,其他地方多为黄淮冲积平原,无险可守。
汝南王司马亮这一回倒是让赵广刮目相看,这个司马懿的三儿子,在司马氏危难关头,显出了几分大家族族长的气魄,他已下了决心要与城同亡,带领最后的一万晋兵死守彭城。
汉军席卷徐州,青州孤悬在北,也没有可能保全,晋国的地盘只剩下了江北的广陵郡一隅,拿下江东已是迫在眉睫。
司马亮要用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拖住汉军南征的步伐,为司马骏、司马徽等人在江东复晋赢得时间。
不得不承认,司马亮这一回做事很漂亮。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牺牲,让一向不和的司马诸王第一次团结起来。
十二月十九日,北府兵从京口渡江,一路兵马由汝阴王司马骏遥领,由领军将军王彦、建威将军王戎率领,王敦为先锋,直取吴国国都建业。
虽然司马骏麾下特别有名的战将已经没有了,但有王戎这个竹林七贤中的第三贤坐镇,已经能够对吴军形成压制态势。
这一次南渡战事中,刚刚十六岁的王敦也着叔父王彦、堂兄王戎出征,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家的虎儿开始第一次走上战场。
吴国丞相张悌得知北府兵抢渡京口,其主力正往建业而来,惊得目瞪口呆,这段时间,他忙着应对柴桑方向罗宪的袭扰,对淮南一带没有多关注,没想到一时疏忽,却让司马家的北府兵过江打了过来。
吴军在建业的部队虽有二到三万,但潘平这人手里的五千人,估计已经更改了旗号指望不上了,而剩余的吴军能不能战,张悌一点信心都没有。
北府兵一路破竹西进,秣陵关险要被一战即下,再往西来就是建业城了,无奈之下,张悌召集建业的留守军队共计万余沿江逆战。
再多的将卒,张悌已经召集不到了。
观望的人太多,忠臣太少,有的话,也已经被孙皓杀得不剩几个了。
比如那个率领船队到达夷州,也就是台湾的吴军将军卫温,在回到了吴国之后,很快就被孙皓寻了个莫须有的理由杀了。
燕子矶江面一场遭遇战。
张悌亲上战场,与司马骏、王戎两个老江湖拼命,结果不出意料,张悌虽然死战,但身边皆是一群贪生怕死之辈,苦战一番后,张悌战死,吴军四散逃窜。
让人感叹的是,这一仗真正战死的,也就张悌和忠于他的六百余部曲,其他将卒腿太长,北府兵够不到。
唯一可以依靠的丞相也死了。
吴国上下也就彻底没了抵抗的勇气。
随后,北府兵军入建业,孙皓这个平素强横无比的残暴君王,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张悌为了吴国战死,而孙皓这个吴国皇帝却出城投降了。
没错。
孙皓在北府兵到达建业城的时候,率文武素车白马,肉袒而缚,向司马骏投降,这时,孙皓的年纪只有四十一岁。
在历史上,孙皓活的时间也不长,只有四十二岁,属于他任意妄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几乎与刘禅一样,孙皓出城递降表时,吴国的吴郡、会稽郡包括柴桑等地,还在吴军将领的手中,比如吴郡的陆景、陆机等将领,依旧忠诚于吴国。
但事情偏偏就是这么让人不可思议,孙皓面对着北府兵的进攻,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决定递降表,正式退位。
向一个已经灭亡了的晋国投降!
孙皓这波操作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司马骏、司马徽等人率军进入建业,这个时候,最为稳妥的做法,其实应该是延续孙吴的基业,把皇帝位子传给太子孙瑾,这样的话,吴国各地的反抗不会太过激烈。
但司马骏等人这时候,实在等不及了。
晋国刚刚被灭,必须迅速树起一面复国的大旗,让天下那些对晋国还有感情的人知晓并投奔,团结一致,共抗恶汉,这是司马亮、司马骏等人在徐州商议的一致共识。
与复国的重任相比,江东太不太平,安不安定,不在司马诸王的考虑范围之内。
吴国真无人可用吗?
当然不是。
且不说了陆抗的几个儿子,陆晏、陆景、陆机等人,虽不说有多厉害的才干,但领军作战还是能胜任的。
但孙皓不用也就只能徒乎奈何。
与此同时,没有了陆抗等严令约束,没有完善的制度管控,吴军的腐化堕落速度,更令人惊叹,在反腐这方面,吴国做的一直不怎么样。
司马徽在拉拢吴军将领时,甚至还没开口,对方就主动的贴上来了,还有个别性情暴烈的,直接提议带兵为太子、太子妃诛了暴君孙皓。
在登上吴国皇帝位子十余年后,孙皓渐渐走向穷途末路。
这不怪任何人,他的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从他杀了推荐他做皇帝的张布、濮阳兴开始起,这个人在吴人心目中,就没有了信誉和地位。
司马徽暗中活动的那些动作,早就被一想有心人知晓,而北府兵二万在广陵虎视耽耽,更让江东的大族们心惊胆战。
丞相兼军师将军张悌虽然是吴国朝堂第一人,有忠义之心,但性格上却不是强硬派,其权力被孙皓的亲信尚书岑昬分去了不少,这种平衡和牵制,让孙皓得意洋洋,这和后世那位微操大师犯了一样的错误。
建业的吴军水军中,司马徽已经将水军将领潘平给收买了,潘平的父亲潘濬就是蜀汉有名的大叛徒,正是因为他的投降,使得关羽被吴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逞。
潘濬入吴,得到孙权的重用,到了潘平这一辈时,一直担任吴国水军的将领,渡河一事,只要潘平答应帮忙,从毗陵一带渡江应不是难事。
而只要北府兵过江,那就是鱼入大江,翻江蹈海的大好局面,到时候,趁势以晋代吴,在江东再建一个晋国,这天才无比的谋划,司马徽越想越睡不着。
汉大业三年,吴天纪六年(公元282年),十二月。
就在司马徽、王戎等人抓紧谋划南渡窃取江东之时,北方的徐州传来消息,汉国皇帝赵广已经率汉军主力六万余众精兵,对外号称十万大军,向东疾攻徐州,彭城、下邳、小沛等地均陷入战火之中。
徐州地势平坦,只有彭城周围有些山丘可以作为防御依托,其他地方多为黄淮冲积平原,无险可守。
汝南王司马亮这一回倒是让赵广刮目相看,这个司马懿的三儿子,在司马氏危难关头,显出了几分大家族族长的气魄,他已下了决心要与城同亡,带领最后的一万晋兵死守彭城。
汉军席卷徐州,青州孤悬在北,也没有可能保全,晋国的地盘只剩下了江北的广陵郡一隅,拿下江东已是迫在眉睫。
司马亮要用自己最后的一点力量,拖住汉军南征的步伐,为司马骏、司马徽等人在江东复晋赢得时间。
不得不承认,司马亮这一回做事很漂亮。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牺牲,让一向不和的司马诸王第一次团结起来。
十二月十九日,北府兵从京口渡江,一路兵马由汝阴王司马骏遥领,由领军将军王彦、建威将军王戎率领,王敦为先锋,直取吴国国都建业。
虽然司马骏麾下特别有名的战将已经没有了,但有王戎这个竹林七贤中的第三贤坐镇,已经能够对吴军形成压制态势。
这一次南渡战事中,刚刚十六岁的王敦也着叔父王彦、堂兄王戎出征,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家的虎儿开始第一次走上战场。
吴国丞相张悌得知北府兵抢渡京口,其主力正往建业而来,惊得目瞪口呆,这段时间,他忙着应对柴桑方向罗宪的袭扰,对淮南一带没有多关注,没想到一时疏忽,却让司马家的北府兵过江打了过来。
吴军在建业的部队虽有二到三万,但潘平这人手里的五千人,估计已经更改了旗号指望不上了,而剩余的吴军能不能战,张悌一点信心都没有。
北府兵一路破竹西进,秣陵关险要被一战即下,再往西来就是建业城了,无奈之下,张悌召集建业的留守军队共计万余沿江逆战。
再多的将卒,张悌已经召集不到了。
观望的人太多,忠臣太少,有的话,也已经被孙皓杀得不剩几个了。
比如那个率领船队到达夷州,也就是台湾的吴军将军卫温,在回到了吴国之后,很快就被孙皓寻了个莫须有的理由杀了。
燕子矶江面一场遭遇战。
张悌亲上战场,与司马骏、王戎两个老江湖拼命,结果不出意料,张悌虽然死战,但身边皆是一群贪生怕死之辈,苦战一番后,张悌战死,吴军四散逃窜。
让人感叹的是,这一仗真正战死的,也就张悌和忠于他的六百余部曲,其他将卒腿太长,北府兵够不到。
唯一可以依靠的丞相也死了。
吴国上下也就彻底没了抵抗的勇气。
随后,北府兵军入建业,孙皓这个平素强横无比的残暴君王,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张悌为了吴国战死,而孙皓这个吴国皇帝却出城投降了。
没错。
孙皓在北府兵到达建业城的时候,率文武素车白马,肉袒而缚,向司马骏投降,这时,孙皓的年纪只有四十一岁。
在历史上,孙皓活的时间也不长,只有四十二岁,属于他任意妄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几乎与刘禅一样,孙皓出城递降表时,吴国的吴郡、会稽郡包括柴桑等地,还在吴军将领的手中,比如吴郡的陆景、陆机等将领,依旧忠诚于吴国。
但事情偏偏就是这么让人不可思议,孙皓面对着北府兵的进攻,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决定递降表,正式退位。
向一个已经灭亡了的晋国投降!
孙皓这波操作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司马骏、司马徽等人率军进入建业,这个时候,最为稳妥的做法,其实应该是延续孙吴的基业,把皇帝位子传给太子孙瑾,这样的话,吴国各地的反抗不会太过激烈。
但司马骏等人这时候,实在等不及了。
晋国刚刚被灭,必须迅速树起一面复国的大旗,让天下那些对晋国还有感情的人知晓并投奔,团结一致,共抗恶汉,这是司马亮、司马骏等人在徐州商议的一致共识。
与复国的重任相比,江东太不太平,安不安定,不在司马诸王的考虑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