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将军 第95节
李仁玉做梦也没想到,魏国的这位女帅,竟说出了这样的话。字字句句,宛如重锤,直中他的心底隐忧。
昔年北逃之时,他还自诩遗臣,而今两鬓苍苍,早已没了当年的心志。
做晋室的臣和做大魏的臣,于他而言有何区别?他连狄人都委身侍奉了。他唯一的顾虑,就是魏廷不会放过他这种人。现在,这最后一个顾虑也不存在了。
这女子身份殊重,不但掌着大魏之兵,还是魏当朝摄政王的王妃。
倘若连她说出的话都不作数,那便是上天之意,合该他亡。
几乎称不上有什么抉择之难,他不过只在心里摇摆片刻,便做了决定,从位上起身,朝对面女子下拜:“我不过一丧家之人,庸庸碌碌,苟全性命至今,每每想到故土难归,往往夜半难寐。如今蒙将军看得上我,给我机会,李某感激不尽。”
他恭恭敬敬叩首,起身后,这回也不用姜含元再问,自己主动将那所谓晋室皇子的内幕说了出来,道人应当已是死了,是炽舒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个年纪相仿的僧人假冒。虽无国玺在手,但他说是,谁敢质疑?至于下面普通民众,更是信以为真。就这样,假和尚摇身一变,沐猴而冠,在炽舒一手操纵之下,复国闹剧提上日程。
只要不是真的无生就好!
姜含元在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接着便问如今正驻兵在鸾道的左昌王目答。
李仁玉下定决心投靠她了,只恨自己拿不出有力的投名状。听她问起左昌王,自是知无不言,说狄廷之中,皇帝之下,以左、右昌王和左、右光王此四人地位最高,最有权势。其中左光王在大魏攻打广宁天关一战中已死,右光王则因和炽舒不合死得更早,在炽舒发动宫变的当日便被杀了。
如今炽舒之下,还有左昌王和右昌王二人,是他左膀右臂。狄廷以左为尊,左昌王目答的地位,比右昌王更高一些。
“不过,不但这二人相互角抵,右昌王不服目答,就连炽舒和他,如今也不像从前那样亲近了。”
“为何?左昌王不是炽舒的叔父吗?听闻当初炽舒也是靠他才夺了皇位。”姜含元问了一句。
李仁玉见她似乎颇感兴趣,顿时来了劲头:“将军你有所不知。右昌王势力也是极大,拥者众多,左昌王对他一向颇为忌惮。当初之所以支持炽舒夺位,未尝不是想靠炽舒去压制右昌王。上回左光王死在天关之后,他余下的部属裂成两半,不少人只服目答,暗中投靠。将军你想,炽舒怎会不起芥蒂?”
姜含元颔首:“不错,这个消息很有价值。”
李仁玉得她称赞,很是欣喜,极力表忠:“只要能为将军效力,哪怕是微末之用,也不枉李某在狄廷的多年忍辱。”
姜含元笑了笑,又问:“听说三日后,这假冒皇子之人要到城郊举行祭天之礼?”
这消息满城早已传遍,李仁玉此刻听到她问,倍觉羞耻,因到时他便是祭官,称是后,又提醒道:“炽舒也会同去,到时城里城外戒备加倍,将军若是还没走,务必小心。”
李仁玉说完,她不再发声,望着窗外街景,仿若在想事,他便也不敢出声打扰,更不敢托大再坐回去,只站在一旁等着,不料片刻后,竟见她转脸回来说道:“到时我去。你想个法子,叫我可以接近些。”
李仁玉吃惊,慌忙阻止,“将军身份贵重,万万不可再去冒险!”
“你想法子便是,其余我自有数。”
她的语气并无咄咄逼人之势,却由不得人不从。
李仁玉只得应是,问来联系之法,随即匆匆离去。
第102章
三日后,祭礼如期而至。
清早,舆驾和仪仗从已改名晋宫的南王府内出来,去往南郊。
这是皇子流亡归来登基复国后的首次露面。虽是个临时搭成的班子,当中用来凑数的占了大半,文官有目不识丁者,武官有没摸过刀的,但衣冠和礼仪却都依着晋室从前的礼制而行。覆亡了的旧朝便如此粉墨登场,俨然重生。
先前已造势多日,及至新帝露面,道旁百姓终于亲眼见到了传言中那位神明转世能给世人消灾除祸的皇子。他高坐在舆车金帐当中,冕服加身,尊贵无比,民众未免先便生出敬畏崇拜之感,再一群预先排好的路人跳了出来,有作狂热之态引人高呼万岁,有跪在路边激动下拜乃至涕泪交加,氛围感染之下,其余人情不自禁也投入其中,纷纷跟着下拜。
理所当然,即便是神明转世如晋帝,也当奉北皇为尊。
炽舒车驾在前,目光扫过道路两旁那些下跪膜拜神色里透着虔诚的民众,在这个已被统治多年的地方,他头回看到民众如此顺服。这不是过去重压之下的逆来顺受。
果然还是只有晋人才懂如何去驾驭晋人,也总算没有白养陆康和李仁玉这帮人。他们不但拉起了人马,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魏国那女子必定希望速战速决,他自然不能让她如愿。他耗得起。除了利用崇山峻岭为障,设下重重防守,再让晋人打头阵,先去为他们那子虚乌有的皇帝而战。
这些乌合之众自是无法和魏军抗衡,但只要幽州全员调动,光是拖,就能拖垮对方。远袭最忌久战。待到姜含元疲于应对,到时,自己再以逸待劳,必将事半功倍。
今日的祭天场地也是陆康李仁玉这些人选的,说什么“圜丘祀天”、“方丘祭地”,祭天需在南郊选取合适之地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些炽舒不感兴趣,叫他们自己看着办,他唯一的要求,便是场面必须隆重盛大,天威压人,所以原本按制,场地周围百丈之内不得有闲杂之人,但今日,照炽舒之意,允许郡民靠近祭场中心观礼。
时辰到,鼓乐齐鸣。
炽舒坐于祭坛正北方位的尊位之上。他的四周,列着仪仗和参祭的众多官员,过去,则是等待献舞的三百乐生。大约数十丈外,则密密麻麻站了许多郡民。自然,为保证不出岔子,所有这些进入戒备范围内的郡民,事先全部经过遴选,要么家中有人从前就在替南王府做事,要么是如今那些晋官的亲眷,不但如此,还须持凭照,今日才能得以靠前。
今天场面之大,令炽舒感到很是满意。
陆康因这晋帝乃是冒名,疑皇子无生已死,近来沮丧无比,办事不像从前那样积极。这祭天大典之事,是李仁玉一手操办。
不得不说,这个李仁玉,虽没真本事,但做这种事还是十分在行。
炽舒收回目光,望向他一手所造的晋帝。
那人身着冕服,头戴前后旒冕,手持镇圭,正坐在他下面的位上,撞见他投来的目光,知是要自己上场了,慌忙站了起来。
此人本是荒山野庙里的一个普通和尚,每日只知念经打坐,突然摇身一变,做了皇帝,至今如在梦中,所谓小人得志便是如此,除了对着炽舒诚惶诚恐,其余场合,渐渐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此刻便照着事先得过的吩咐,面向西方,立于祭坛东南方向,等今日的主祭官右宰李仁玉主持完了繁冗的仪式,迈着方步,来到放置着牺牲、璧圭、缯帛等祭品的柴垛前,点燃积柴。
巨大的柱状烟火仿佛黑色游龙,从地面喷涌而上,朝天升腾。接着,祭酒官祭酒。再是献舞。
三百名身穿祭服的乐生列队等在旷野之上,闻声而动,跟随节奏开始踏着舞步,献上乐舞。
这样的场合,气氛本当庄严肃穆,从而达到借天威以震撼人心的目的。但因这复国太过仓促,连百官都是拉人凑数的班子,一时哪里能找到须接受长期训练方能掌握大型乐舞技巧的乐生。大多不过是当地读书之人,匆匆学了几日便赶鸭上架,开头还算齐整,进行过半,场面便凌乱了起来,左边的抬手,右边的伸腿,发现自己和近旁之人动作不一,又慌忙纠正,有些茫然无措的,干脆便停了下来,左右张望。场面顿显滑稽。
炽舒入目,有些不悦,望向李仁玉。李仁玉擦了擦额头的汗,慌忙朝手下之人丢去眼色,那人匆匆奔向靠最前的那群郡民。这些人事先得过吩咐,会意,便都下跪,带头高呼万岁。后面那些看不清前头如何场面的郡民听到了,不知何事,只也纷纷跟着下跪,一时,旷野之中呼声四起,总算将乐舞的尴尬给遮掩了过去。
炽舒面色这才稍霁。这时祭酒以爵杯盛着酒醴上前,将要进献皇帝,以表上天赐福之。那假晋帝接了,怎敢压炽舒一头,和祭酒一道,毕恭毕敬地转奉炽舒。
炽舒起身。
他接了酒,举起,唇虚虚碰了碰杯缘,作出饮酒状,随即递还——这时,旷野之中那来自万千郡民的呼声还未停歇,人人依旧叩首在地,谁也没有料想到的一幕发生。
空中陡然出现了一道笔直的黑线。
那是一支袖箭,破空而来,朝着中央的炽舒疾射而去。
他身边从前的那支亲卫,包括头领奴干在内,因那一趟长安之行,几乎折损殆尽。如今的人,虽不及从前得力,但依旧是好手。上位后,为防意外,无论走到哪里,他的亲卫,必定不离左右。今天也不例外。
但这支袖箭来得太过突然。
谁也没有看见它出自何方,是何人所发,它如幽灵一般,转眼便射到了炽舒的面前。待他左右之人发觉,反应过来,已是迟了。纵然众人奋不顾身朝他扑去想要救驾,却根本无法追得上那箭的速度。而炽舒此时正高高独立座前,周围之人低他半身,没有任何遮挡,他如靶子般显眼。
这时他的右手还端酒爵。那支袖箭离他不过数尺之距了。好在几乎是直面而来,在距他还有数丈之远,旁人未曾觉察之时,他便已入目。
他眼皮一跳,甩了酒爵,一把攥住离他最近的祭酒,将人拽到身前,一挡。那祭官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背已然中箭,惨叫一声,当场倒地。
炽舒堪堪躲过暗袭,下意识抬眼,望向袖箭来的前方。然而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万万没有想到,又一支袖箭已从另个方向射至。
原来方才是有两箭从不同的位置几乎齐发。待他发觉,手边再无能够可以抓来替他挡箭的人,自己又躲闪不及,眼看就要被这第二支袖箭射中,只见他竟临危不乱,猛地抬起左臂,露出了袖下的铁爪,直接朝袖箭挥去。
“锵“一声,铁爪将袖箭格开。
袖箭飞了出去。
他虽接连避开了两支朝他射来的暗箭,但这一切,却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直到这第二支箭簇飞了出去,他的左右亲卫方拥到他的身前,周围人也才反应过来。
晋帝吓得第一个钻到案下,抱头不敢出来,剩下那些晋宫官员目瞪口呆,也是恐慌不已,怕自己遭池鱼之殃,也顾不上别的了,保命要紧,有的矮身趴低,有的朝无人的地方跑。
李仁玉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学晋帝的样,蹲下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炽舒这时找被冲上来的亲卫护在了中间,险情解除,但他后背已是惊出一层冷汗。待惊魂稍定,他面露暴怒之色,猛地转脸,目光扫向方才那差点要了他命的第二支冷箭的发射方向,抬手指着,命伴他同行的右昌王立刻去抓刺客。
那里,正跪着那一大群被许可接近的郡民,好些人仍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的依旧俯伏跪地,有的直起身,茫然四顾。
姜含元和崔久乔装,就混在这一群人当中。二人各据一头。第一支袖箭是崔久所发,她紧跟着发了第二支。
可惜虽有李仁玉做了内应,还是没法携入更具杀伤力的大些的武器,只能暗藏袖箭,且距离也过远,发射后,等弩箭抵达炽舒近前,力道已是消减,速度也随之减慢,方给了他反应之机,竟被他用连在断臂上的铁爪给挡开了。
实在可惜!
不过,今天本来也没指望一定能刺杀成功。造出这样的惊险一幕,便算是达到目的了。
此刻再多留一瞬,便多一分的危险。
姜含元迅速收起袖箭,呼了声“刺客”。周围人方如梦初醒,又看见前方冲来大队手持利刃的狄兵,顿时乱做一团,惊叫声中,四散奔逃。
姜含元和崔久隔着人群对望一眼,约定撤退。她趁乱往预定好的西南方向迅速奔去。那右昌王带着手下几名都尉冲到了近前,很快,在无头苍蝇般乱跑的郡民当中留意到了这道背影的异常,立刻大声吼叫,召唤周围守卫全部追上包抄。
不料就在这时,附近临时马厩的方向,又起了滚滚浓烟。
今日两千骑兵随同炽舒出行,充作仪仗和护卫。举行祭祀之时,所有马匹都聚停在了那处。也不知这火是如何烧起来的,火点到处都是,又地处城外旷野,风中火势很快连成一片,马匹受惊,宛如洪水一般在头马的带领下冲出了临时所设的围栏。负责看守之人如何拦得住,眼睁睁看着马群朝着祭祀场狂奔而去,声势惊人。
场面顿时乱上加乱。祭场周围到处是奔马和惊慌逃散的郡民,追捕受阻。等到局面受控,马群也渐渐恢复秩序,方才发现的可疑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祭天以惊魂而收场。炽舒被亲卫护送着,迅速返回晋宫。
经检查,两支射向他的弩箭均淬过毒。替他挡了第一箭的祭酒官的受伤部位并非要害,但人早就死僵。
很明显,刺客不但是要置他于死地,且对今日的现场安排,也是了如指掌,由此推断,应有内应。
他已下令封锁郡城周围所有出去的通道,满城搜索,务必要将刺客抓住。
等着消息之时,李仁玉跪在地上,对面炽舒余怒不消。
“刺客怎么混进来的?哪里来的凭照?”炽舒的目光射向李仁玉,凶狠无比,“今日诸事是你安排!是不是你!私通刺客,借机害我性命?”
李仁玉将头磕得砰砰响,喊冤:“右昌王方才已是查明,当中有二人贪财,私下将凭照让了出去。微臣半分也不知晓!那二人已经抓来,陛下若是不信,可以亲自审问。”
原来昨日,有人找到获得凭照的两个人,称敬慕北皇,想进入今天场地好瞻望天颜,愿意出钱,让他们把凭照让出。那二人是无赖,平常专门替狄人做事,狐假虎威,无恶不作,普通郡民看见了要绕道走的主,遇到这样的好事,当场就将凭照交了出去,这才给了刺客可乘之机。
“待右昌王来,他可为微臣作证!”
他刚为自己辩解完,右昌王便匆匆入内,向炽舒报告了一个消息。
他的人马循着刺客逃离的方向追踪,最后在距郡城百里外西南方向的一处山下绝了踪迹,搜山之时,意外发现了一条被杂树和野草遮掩的通道。那道路开在山岭之间,状若羊肠,无法通行大军和重车,但能容单兵内外交通。经查证,竟是晋国早年暗中修的一条用来递送消息的捷径,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北方强敌,但后来,晋国自己也投靠了过去,这条消息道便荒废了,直至彻底湮没,不但少有人知,连晋国一般的地图上也寻不到踪迹了,只在极为详尽的用作战争的舆图之上,或还能见到标注。
刺客已走这条旧道走了,不知所踪。
听完右昌王的回报,李仁玉终于彻底舒了口气。
三天前那魏国女帅宛如从天而降,他想不通她是如何入的燕郡,也不敢问。方才还担心她和同行之人万一无法走脱,麻烦便大了。没想到竟还有这样一条秘道。
只是,连自己都不知,她又是如何知晓的?
他在心里思忖着,耳中听到炽舒发出了狂怒的咆哮声:“是谁?到底是谁?敢如此谋害我?”
今天若不是他运气好,加上确也有几分本事,此刻恐怕已和那祭酒一样,早就丢了性命。
右昌王昂然说道:“这还用说?必定是左昌王了!他表面服从陛下,实际早就想自立了!先前就暗中拉拢左光王的人。是陛下大量,不和他计较,叫他野心反而更大。如今魏国大兵压境,万一陛下不测,他就是最大的得利之人,到时,谁能和他去争陛下如今的这个位子?”
炽舒没有发话,脸色却慢慢地阴沉了下去。
李仁玉暗暗看了眼身旁的右昌王,也小心翼翼地道:“此事原本轮不到小臣置喙。但小臣方才被陛下怀疑,少不得只能自证清白。小臣以为,右昌王所言极是。”
右昌王平日瞧不起李仁玉这些人,连他们说话文绉绉也是罪。此刻听到他竟附和自己,一喜:“怎讲?”
李仁玉忙道:“今日之事,若非有人里应外合,刺客怎能顺利逃脱?放眼四周,陛下身边,除了左昌王,还有谁有如此之能?”
昔年北逃之时,他还自诩遗臣,而今两鬓苍苍,早已没了当年的心志。
做晋室的臣和做大魏的臣,于他而言有何区别?他连狄人都委身侍奉了。他唯一的顾虑,就是魏廷不会放过他这种人。现在,这最后一个顾虑也不存在了。
这女子身份殊重,不但掌着大魏之兵,还是魏当朝摄政王的王妃。
倘若连她说出的话都不作数,那便是上天之意,合该他亡。
几乎称不上有什么抉择之难,他不过只在心里摇摆片刻,便做了决定,从位上起身,朝对面女子下拜:“我不过一丧家之人,庸庸碌碌,苟全性命至今,每每想到故土难归,往往夜半难寐。如今蒙将军看得上我,给我机会,李某感激不尽。”
他恭恭敬敬叩首,起身后,这回也不用姜含元再问,自己主动将那所谓晋室皇子的内幕说了出来,道人应当已是死了,是炽舒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个年纪相仿的僧人假冒。虽无国玺在手,但他说是,谁敢质疑?至于下面普通民众,更是信以为真。就这样,假和尚摇身一变,沐猴而冠,在炽舒一手操纵之下,复国闹剧提上日程。
只要不是真的无生就好!
姜含元在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接着便问如今正驻兵在鸾道的左昌王目答。
李仁玉下定决心投靠她了,只恨自己拿不出有力的投名状。听她问起左昌王,自是知无不言,说狄廷之中,皇帝之下,以左、右昌王和左、右光王此四人地位最高,最有权势。其中左光王在大魏攻打广宁天关一战中已死,右光王则因和炽舒不合死得更早,在炽舒发动宫变的当日便被杀了。
如今炽舒之下,还有左昌王和右昌王二人,是他左膀右臂。狄廷以左为尊,左昌王目答的地位,比右昌王更高一些。
“不过,不但这二人相互角抵,右昌王不服目答,就连炽舒和他,如今也不像从前那样亲近了。”
“为何?左昌王不是炽舒的叔父吗?听闻当初炽舒也是靠他才夺了皇位。”姜含元问了一句。
李仁玉见她似乎颇感兴趣,顿时来了劲头:“将军你有所不知。右昌王势力也是极大,拥者众多,左昌王对他一向颇为忌惮。当初之所以支持炽舒夺位,未尝不是想靠炽舒去压制右昌王。上回左光王死在天关之后,他余下的部属裂成两半,不少人只服目答,暗中投靠。将军你想,炽舒怎会不起芥蒂?”
姜含元颔首:“不错,这个消息很有价值。”
李仁玉得她称赞,很是欣喜,极力表忠:“只要能为将军效力,哪怕是微末之用,也不枉李某在狄廷的多年忍辱。”
姜含元笑了笑,又问:“听说三日后,这假冒皇子之人要到城郊举行祭天之礼?”
这消息满城早已传遍,李仁玉此刻听到她问,倍觉羞耻,因到时他便是祭官,称是后,又提醒道:“炽舒也会同去,到时城里城外戒备加倍,将军若是还没走,务必小心。”
李仁玉说完,她不再发声,望着窗外街景,仿若在想事,他便也不敢出声打扰,更不敢托大再坐回去,只站在一旁等着,不料片刻后,竟见她转脸回来说道:“到时我去。你想个法子,叫我可以接近些。”
李仁玉吃惊,慌忙阻止,“将军身份贵重,万万不可再去冒险!”
“你想法子便是,其余我自有数。”
她的语气并无咄咄逼人之势,却由不得人不从。
李仁玉只得应是,问来联系之法,随即匆匆离去。
第102章
三日后,祭礼如期而至。
清早,舆驾和仪仗从已改名晋宫的南王府内出来,去往南郊。
这是皇子流亡归来登基复国后的首次露面。虽是个临时搭成的班子,当中用来凑数的占了大半,文官有目不识丁者,武官有没摸过刀的,但衣冠和礼仪却都依着晋室从前的礼制而行。覆亡了的旧朝便如此粉墨登场,俨然重生。
先前已造势多日,及至新帝露面,道旁百姓终于亲眼见到了传言中那位神明转世能给世人消灾除祸的皇子。他高坐在舆车金帐当中,冕服加身,尊贵无比,民众未免先便生出敬畏崇拜之感,再一群预先排好的路人跳了出来,有作狂热之态引人高呼万岁,有跪在路边激动下拜乃至涕泪交加,氛围感染之下,其余人情不自禁也投入其中,纷纷跟着下拜。
理所当然,即便是神明转世如晋帝,也当奉北皇为尊。
炽舒车驾在前,目光扫过道路两旁那些下跪膜拜神色里透着虔诚的民众,在这个已被统治多年的地方,他头回看到民众如此顺服。这不是过去重压之下的逆来顺受。
果然还是只有晋人才懂如何去驾驭晋人,也总算没有白养陆康和李仁玉这帮人。他们不但拉起了人马,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魏国那女子必定希望速战速决,他自然不能让她如愿。他耗得起。除了利用崇山峻岭为障,设下重重防守,再让晋人打头阵,先去为他们那子虚乌有的皇帝而战。
这些乌合之众自是无法和魏军抗衡,但只要幽州全员调动,光是拖,就能拖垮对方。远袭最忌久战。待到姜含元疲于应对,到时,自己再以逸待劳,必将事半功倍。
今日的祭天场地也是陆康李仁玉这些人选的,说什么“圜丘祀天”、“方丘祭地”,祭天需在南郊选取合适之地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这些炽舒不感兴趣,叫他们自己看着办,他唯一的要求,便是场面必须隆重盛大,天威压人,所以原本按制,场地周围百丈之内不得有闲杂之人,但今日,照炽舒之意,允许郡民靠近祭场中心观礼。
时辰到,鼓乐齐鸣。
炽舒坐于祭坛正北方位的尊位之上。他的四周,列着仪仗和参祭的众多官员,过去,则是等待献舞的三百乐生。大约数十丈外,则密密麻麻站了许多郡民。自然,为保证不出岔子,所有这些进入戒备范围内的郡民,事先全部经过遴选,要么家中有人从前就在替南王府做事,要么是如今那些晋官的亲眷,不但如此,还须持凭照,今日才能得以靠前。
今天场面之大,令炽舒感到很是满意。
陆康因这晋帝乃是冒名,疑皇子无生已死,近来沮丧无比,办事不像从前那样积极。这祭天大典之事,是李仁玉一手操办。
不得不说,这个李仁玉,虽没真本事,但做这种事还是十分在行。
炽舒收回目光,望向他一手所造的晋帝。
那人身着冕服,头戴前后旒冕,手持镇圭,正坐在他下面的位上,撞见他投来的目光,知是要自己上场了,慌忙站了起来。
此人本是荒山野庙里的一个普通和尚,每日只知念经打坐,突然摇身一变,做了皇帝,至今如在梦中,所谓小人得志便是如此,除了对着炽舒诚惶诚恐,其余场合,渐渐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此刻便照着事先得过的吩咐,面向西方,立于祭坛东南方向,等今日的主祭官右宰李仁玉主持完了繁冗的仪式,迈着方步,来到放置着牺牲、璧圭、缯帛等祭品的柴垛前,点燃积柴。
巨大的柱状烟火仿佛黑色游龙,从地面喷涌而上,朝天升腾。接着,祭酒官祭酒。再是献舞。
三百名身穿祭服的乐生列队等在旷野之上,闻声而动,跟随节奏开始踏着舞步,献上乐舞。
这样的场合,气氛本当庄严肃穆,从而达到借天威以震撼人心的目的。但因这复国太过仓促,连百官都是拉人凑数的班子,一时哪里能找到须接受长期训练方能掌握大型乐舞技巧的乐生。大多不过是当地读书之人,匆匆学了几日便赶鸭上架,开头还算齐整,进行过半,场面便凌乱了起来,左边的抬手,右边的伸腿,发现自己和近旁之人动作不一,又慌忙纠正,有些茫然无措的,干脆便停了下来,左右张望。场面顿显滑稽。
炽舒入目,有些不悦,望向李仁玉。李仁玉擦了擦额头的汗,慌忙朝手下之人丢去眼色,那人匆匆奔向靠最前的那群郡民。这些人事先得过吩咐,会意,便都下跪,带头高呼万岁。后面那些看不清前头如何场面的郡民听到了,不知何事,只也纷纷跟着下跪,一时,旷野之中呼声四起,总算将乐舞的尴尬给遮掩了过去。
炽舒面色这才稍霁。这时祭酒以爵杯盛着酒醴上前,将要进献皇帝,以表上天赐福之。那假晋帝接了,怎敢压炽舒一头,和祭酒一道,毕恭毕敬地转奉炽舒。
炽舒起身。
他接了酒,举起,唇虚虚碰了碰杯缘,作出饮酒状,随即递还——这时,旷野之中那来自万千郡民的呼声还未停歇,人人依旧叩首在地,谁也没有料想到的一幕发生。
空中陡然出现了一道笔直的黑线。
那是一支袖箭,破空而来,朝着中央的炽舒疾射而去。
他身边从前的那支亲卫,包括头领奴干在内,因那一趟长安之行,几乎折损殆尽。如今的人,虽不及从前得力,但依旧是好手。上位后,为防意外,无论走到哪里,他的亲卫,必定不离左右。今天也不例外。
但这支袖箭来得太过突然。
谁也没有看见它出自何方,是何人所发,它如幽灵一般,转眼便射到了炽舒的面前。待他左右之人发觉,反应过来,已是迟了。纵然众人奋不顾身朝他扑去想要救驾,却根本无法追得上那箭的速度。而炽舒此时正高高独立座前,周围之人低他半身,没有任何遮挡,他如靶子般显眼。
这时他的右手还端酒爵。那支袖箭离他不过数尺之距了。好在几乎是直面而来,在距他还有数丈之远,旁人未曾觉察之时,他便已入目。
他眼皮一跳,甩了酒爵,一把攥住离他最近的祭酒,将人拽到身前,一挡。那祭官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背已然中箭,惨叫一声,当场倒地。
炽舒堪堪躲过暗袭,下意识抬眼,望向袖箭来的前方。然而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万万没有想到,又一支袖箭已从另个方向射至。
原来方才是有两箭从不同的位置几乎齐发。待他发觉,手边再无能够可以抓来替他挡箭的人,自己又躲闪不及,眼看就要被这第二支袖箭射中,只见他竟临危不乱,猛地抬起左臂,露出了袖下的铁爪,直接朝袖箭挥去。
“锵“一声,铁爪将袖箭格开。
袖箭飞了出去。
他虽接连避开了两支朝他射来的暗箭,但这一切,却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直到这第二支箭簇飞了出去,他的左右亲卫方拥到他的身前,周围人也才反应过来。
晋帝吓得第一个钻到案下,抱头不敢出来,剩下那些晋宫官员目瞪口呆,也是恐慌不已,怕自己遭池鱼之殃,也顾不上别的了,保命要紧,有的矮身趴低,有的朝无人的地方跑。
李仁玉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学晋帝的样,蹲下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炽舒这时找被冲上来的亲卫护在了中间,险情解除,但他后背已是惊出一层冷汗。待惊魂稍定,他面露暴怒之色,猛地转脸,目光扫向方才那差点要了他命的第二支冷箭的发射方向,抬手指着,命伴他同行的右昌王立刻去抓刺客。
那里,正跪着那一大群被许可接近的郡民,好些人仍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的依旧俯伏跪地,有的直起身,茫然四顾。
姜含元和崔久乔装,就混在这一群人当中。二人各据一头。第一支袖箭是崔久所发,她紧跟着发了第二支。
可惜虽有李仁玉做了内应,还是没法携入更具杀伤力的大些的武器,只能暗藏袖箭,且距离也过远,发射后,等弩箭抵达炽舒近前,力道已是消减,速度也随之减慢,方给了他反应之机,竟被他用连在断臂上的铁爪给挡开了。
实在可惜!
不过,今天本来也没指望一定能刺杀成功。造出这样的惊险一幕,便算是达到目的了。
此刻再多留一瞬,便多一分的危险。
姜含元迅速收起袖箭,呼了声“刺客”。周围人方如梦初醒,又看见前方冲来大队手持利刃的狄兵,顿时乱做一团,惊叫声中,四散奔逃。
姜含元和崔久隔着人群对望一眼,约定撤退。她趁乱往预定好的西南方向迅速奔去。那右昌王带着手下几名都尉冲到了近前,很快,在无头苍蝇般乱跑的郡民当中留意到了这道背影的异常,立刻大声吼叫,召唤周围守卫全部追上包抄。
不料就在这时,附近临时马厩的方向,又起了滚滚浓烟。
今日两千骑兵随同炽舒出行,充作仪仗和护卫。举行祭祀之时,所有马匹都聚停在了那处。也不知这火是如何烧起来的,火点到处都是,又地处城外旷野,风中火势很快连成一片,马匹受惊,宛如洪水一般在头马的带领下冲出了临时所设的围栏。负责看守之人如何拦得住,眼睁睁看着马群朝着祭祀场狂奔而去,声势惊人。
场面顿时乱上加乱。祭场周围到处是奔马和惊慌逃散的郡民,追捕受阻。等到局面受控,马群也渐渐恢复秩序,方才发现的可疑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祭天以惊魂而收场。炽舒被亲卫护送着,迅速返回晋宫。
经检查,两支射向他的弩箭均淬过毒。替他挡了第一箭的祭酒官的受伤部位并非要害,但人早就死僵。
很明显,刺客不但是要置他于死地,且对今日的现场安排,也是了如指掌,由此推断,应有内应。
他已下令封锁郡城周围所有出去的通道,满城搜索,务必要将刺客抓住。
等着消息之时,李仁玉跪在地上,对面炽舒余怒不消。
“刺客怎么混进来的?哪里来的凭照?”炽舒的目光射向李仁玉,凶狠无比,“今日诸事是你安排!是不是你!私通刺客,借机害我性命?”
李仁玉将头磕得砰砰响,喊冤:“右昌王方才已是查明,当中有二人贪财,私下将凭照让了出去。微臣半分也不知晓!那二人已经抓来,陛下若是不信,可以亲自审问。”
原来昨日,有人找到获得凭照的两个人,称敬慕北皇,想进入今天场地好瞻望天颜,愿意出钱,让他们把凭照让出。那二人是无赖,平常专门替狄人做事,狐假虎威,无恶不作,普通郡民看见了要绕道走的主,遇到这样的好事,当场就将凭照交了出去,这才给了刺客可乘之机。
“待右昌王来,他可为微臣作证!”
他刚为自己辩解完,右昌王便匆匆入内,向炽舒报告了一个消息。
他的人马循着刺客逃离的方向追踪,最后在距郡城百里外西南方向的一处山下绝了踪迹,搜山之时,意外发现了一条被杂树和野草遮掩的通道。那道路开在山岭之间,状若羊肠,无法通行大军和重车,但能容单兵内外交通。经查证,竟是晋国早年暗中修的一条用来递送消息的捷径,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对付北方强敌,但后来,晋国自己也投靠了过去,这条消息道便荒废了,直至彻底湮没,不但少有人知,连晋国一般的地图上也寻不到踪迹了,只在极为详尽的用作战争的舆图之上,或还能见到标注。
刺客已走这条旧道走了,不知所踪。
听完右昌王的回报,李仁玉终于彻底舒了口气。
三天前那魏国女帅宛如从天而降,他想不通她是如何入的燕郡,也不敢问。方才还担心她和同行之人万一无法走脱,麻烦便大了。没想到竟还有这样一条秘道。
只是,连自己都不知,她又是如何知晓的?
他在心里思忖着,耳中听到炽舒发出了狂怒的咆哮声:“是谁?到底是谁?敢如此谋害我?”
今天若不是他运气好,加上确也有几分本事,此刻恐怕已和那祭酒一样,早就丢了性命。
右昌王昂然说道:“这还用说?必定是左昌王了!他表面服从陛下,实际早就想自立了!先前就暗中拉拢左光王的人。是陛下大量,不和他计较,叫他野心反而更大。如今魏国大兵压境,万一陛下不测,他就是最大的得利之人,到时,谁能和他去争陛下如今的这个位子?”
炽舒没有发话,脸色却慢慢地阴沉了下去。
李仁玉暗暗看了眼身旁的右昌王,也小心翼翼地道:“此事原本轮不到小臣置喙。但小臣方才被陛下怀疑,少不得只能自证清白。小臣以为,右昌王所言极是。”
右昌王平日瞧不起李仁玉这些人,连他们说话文绉绉也是罪。此刻听到他竟附和自己,一喜:“怎讲?”
李仁玉忙道:“今日之事,若非有人里应外合,刺客怎能顺利逃脱?放眼四周,陛下身边,除了左昌王,还有谁有如此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