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荠菜土鸡片?枫桥镇
罗汉堂中,供奉着五百尊用香樟木雕成的镀金罗汉,也就是释迹牟尼的五百弟子。
“贤弟,你说为什么同为佛祖的弟子,有的成了佛,有的成了菩萨,有的却只能做罗汉呢?”上官姗姗问道。
原因黎洛棠知道,可她却不想正儿八经地回答,“嫡传弟子成佛,亲传弟子成菩萨,入室弟子做罗汉。”
上官姗姗哈哈笑了两声,“有道理。”
从罗汉堂出来,大雄宝殿仍然有许多人,两人也不想去挤,如是去看那“夜半钟声”的大钟。
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至于为何寺院的钟声敲一百零八响?
佛教典仪百丈清规里规定的,规定来源于: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
两个对佛经禅理,一知半解的人,来寺庙,就是走马观花,不会深究。
寒山寺除了大钟,碑刻亦同样闻名于世,最著名当推《枫桥夜泊》的诗碑。
看了诗碑,黎洛棠惊愕的发现,记忆里的《枫桥夜泊》的次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碑上却是:江村渔火对愁眠。
黎洛棠扶额叹气,年代久远,诗碑或毁于战乱,或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诗句传承,就模糊了。
“怎么了?”上官姗姗不解地看向她,“这诗碑刻得不好吗?”
“刻得很好,古朴重拙,气质闲雅中透着潇洒风流,实乃佳作也。”黎洛棠赞道。
“呀!”上官姗姗瞪大眼盯着黎洛棠。
“怎么了?”黎洛棠不解。
“想看看你眼睛和我有什么不同。”上官姗姗一本正经地道。
“什么呀?”黎洛棠还是不明白。
“这诗碑,古朴重拙,我瞧出来了,可气质闲雅,还潇洒风流,没瞧出来。”
“意会呀。”黎洛棠嗔怪地斜了她一眼。
“知了,知了。”上官姗姗嘿嘿笑了几声。
“仲春无蝉,怎听知了叫呢?”黎洛棠故意去看旁边的树。
“早蝉声,入闲人耳。”上官姗姗挤眉弄眼。
“蝉噪扰人烦,拿网捕蝉去。”黎洛棠挑眉道。
“哎呀呀,手下留情。”
两人边嘻笑斗嘴,边去看墙上寒山、拾得的石刻像。
石碑上方刻有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于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
这首诗整篇都在劝人变烦恼为欢喜,黎洛棠非常赞同,“人生在世,就该开开心心过日子。”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就像她,一觉睡醒,成婴儿了。
虽然在这里日子过得很好,可她还是会想起现代,会想起十米跳台。
上官姗姗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说了句,“其实做和尚挺好的,可扬名立万,流芳百世。”
黎洛棠幽幽地说道:“僧人要戒荤腥。”
上官姗姗和她一样,无肉不欢,一餐两餐不见荤腥还能忍,长期吃素……
呵呵,上官姗姗绝对会玩,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把戏。
在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奉着玄奘,右侧是鉴真,左侧空海。
弘法,狭窄的讲就是指僧人内修外弘之法,泛指与宗教有关的传播、推广。
玄奘是往西天取经,并翻译了大量的佛经。
鉴真是六次东渡倭寇,在那儿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倭寇律宗始祖。
空海是随遣唐使来华的,倭寇高僧。
在华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倭寇真言宗密教创始人。
“看到没,想成名僧,扬名立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黎洛棠挑眉道。
“我已经打消出家的念头了,我知道我就是个俗人,成不了佛,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上官姗姗抓起黎洛棠的胳膊,把她拽出了弘法堂。
两人不打算在寺里吃斋饭,从寺里出去,就往枫桥镇去。
镇中有家老店,卖得荠菜土鸡片,相当美味。
找到老店,点了荠菜土鸡片、炸排骨和麻油菜心。
荠菜土鸡片是道时令菜,一年四季,春季里的荠菜才够鲜嫩,其他三季吃,就有点老了。
土鸡是放养的,肉质细嫩少油,吃起来,满口的香、滑、甜......
老店做街坊生意,价格实惠分量足,三道菜把两人给吃撑。
结了账,两人没有急着回苏州,而是在镇子里闲逛。
枫桥镇随河成市,因水成街,有着独特的水乡风韵,舟楫往来,商旅云集。
在镇街尽头,有一块大的空地,摆着各色的摊子,有卖吃的、卖杂货的、有卖玩具的……还有跑江湖卖艺的、卖狗皮膏药的。
看到前方围了不少人,两个好玩的人,就挤进去一看。
里面是个卦摊,卦摊上,一块桌布直垂桌前。
左边写着:一支铁笔分休咎。
右边写着:三个金钱定吉凶。
横批:铁口卜卦。
这个怎么看着好眼熟呢?
黎洛棠再一看,呵呵呵,可不眼熟,坐在摊子后面的不就是那个在福安县见过的那个扮算命先生的儒生。
“没什么好看的,走吧。”黎洛棠小声道。
“反正也没事,听一听吧。”上官姗姗兴致勃勃。
这一回儒生不是卜卦,他在给一个乡妇解梦。
据乡妇所言,昨儿夜里她梦到牧童骑牛,牧童头上戴着笠帽,满天黄沙,连人带牛都给掩埋住了。
“小大嫂,是要问什么事?”儒生问道。
乡妇唇角微微嚅动,沉默片刻才道:“我男人离家已有三个月,一直没有捎钱回来,人也不知去哪儿了,这个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儒生提笔,“小大嫂,你这梦的兆头不是太好。”
乡妇脸色巨变,“我男人他……他怎么了?”
“梦中牧童骑牛,这个‘牛’字在下面,牧童头戴笠帽,‘牛’字上面,加上帽。”儒生在纸上写了一个字,递给乡妇。
“先生,我不识字。”乡妇面露难色。
旁边一个中年男子则道:“这是个‘牢’字。”
“依照梦境来,尊夫怕是有‘牢’狱之灾,黄沙掩埋,涉及官非。”儒生接着道。
“不可能,我男人是个老实人。”乡妇不相信,也不愿相信。
“出门在外,精明人好些,老实人才吃亏。”有人插嘴道。
儒生淡淡一笑,“小大嫂家中有事,这解梦的钱,就不收你的了,待明日就会有准信来。”
“不会的,不会的。”乡妇失魂落魄的走了。
“贤弟,你说为什么同为佛祖的弟子,有的成了佛,有的成了菩萨,有的却只能做罗汉呢?”上官姗姗问道。
原因黎洛棠知道,可她却不想正儿八经地回答,“嫡传弟子成佛,亲传弟子成菩萨,入室弟子做罗汉。”
上官姗姗哈哈笑了两声,“有道理。”
从罗汉堂出来,大雄宝殿仍然有许多人,两人也不想去挤,如是去看那“夜半钟声”的大钟。
寒山寺的钟声历来被诗人们题咏,至于为何寺院的钟声敲一百零八响?
佛教典仪百丈清规里规定的,规定来源于:觉醒百八烦恼之迷梦。
两个对佛经禅理,一知半解的人,来寺庙,就是走马观花,不会深究。
寒山寺除了大钟,碑刻亦同样闻名于世,最著名当推《枫桥夜泊》的诗碑。
看了诗碑,黎洛棠惊愕的发现,记忆里的《枫桥夜泊》的次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碑上却是:江村渔火对愁眠。
黎洛棠扶额叹气,年代久远,诗碑或毁于战乱,或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诗句传承,就模糊了。
“怎么了?”上官姗姗不解地看向她,“这诗碑刻得不好吗?”
“刻得很好,古朴重拙,气质闲雅中透着潇洒风流,实乃佳作也。”黎洛棠赞道。
“呀!”上官姗姗瞪大眼盯着黎洛棠。
“怎么了?”黎洛棠不解。
“想看看你眼睛和我有什么不同。”上官姗姗一本正经地道。
“什么呀?”黎洛棠还是不明白。
“这诗碑,古朴重拙,我瞧出来了,可气质闲雅,还潇洒风流,没瞧出来。”
“意会呀。”黎洛棠嗔怪地斜了她一眼。
“知了,知了。”上官姗姗嘿嘿笑了几声。
“仲春无蝉,怎听知了叫呢?”黎洛棠故意去看旁边的树。
“早蝉声,入闲人耳。”上官姗姗挤眉弄眼。
“蝉噪扰人烦,拿网捕蝉去。”黎洛棠挑眉道。
“哎呀呀,手下留情。”
两人边嘻笑斗嘴,边去看墙上寒山、拾得的石刻像。
石碑上方刻有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于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
这首诗整篇都在劝人变烦恼为欢喜,黎洛棠非常赞同,“人生在世,就该开开心心过日子。”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就像她,一觉睡醒,成婴儿了。
虽然在这里日子过得很好,可她还是会想起现代,会想起十米跳台。
上官姗姗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说了句,“其实做和尚挺好的,可扬名立万,流芳百世。”
黎洛棠幽幽地说道:“僧人要戒荤腥。”
上官姗姗和她一样,无肉不欢,一餐两餐不见荤腥还能忍,长期吃素……
呵呵,上官姗姗绝对会玩,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把戏。
在碑廊斜对面是弘法堂,里面供奉着玄奘,右侧是鉴真,左侧空海。
弘法,狭窄的讲就是指僧人内修外弘之法,泛指与宗教有关的传播、推广。
玄奘是往西天取经,并翻译了大量的佛经。
鉴真是六次东渡倭寇,在那儿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倭寇律宗始祖。
空海是随遣唐使来华的,倭寇高僧。
在华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倭寇真言宗密教创始人。
“看到没,想成名僧,扬名立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黎洛棠挑眉道。
“我已经打消出家的念头了,我知道我就是个俗人,成不了佛,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上官姗姗抓起黎洛棠的胳膊,把她拽出了弘法堂。
两人不打算在寺里吃斋饭,从寺里出去,就往枫桥镇去。
镇中有家老店,卖得荠菜土鸡片,相当美味。
找到老店,点了荠菜土鸡片、炸排骨和麻油菜心。
荠菜土鸡片是道时令菜,一年四季,春季里的荠菜才够鲜嫩,其他三季吃,就有点老了。
土鸡是放养的,肉质细嫩少油,吃起来,满口的香、滑、甜......
老店做街坊生意,价格实惠分量足,三道菜把两人给吃撑。
结了账,两人没有急着回苏州,而是在镇子里闲逛。
枫桥镇随河成市,因水成街,有着独特的水乡风韵,舟楫往来,商旅云集。
在镇街尽头,有一块大的空地,摆着各色的摊子,有卖吃的、卖杂货的、有卖玩具的……还有跑江湖卖艺的、卖狗皮膏药的。
看到前方围了不少人,两个好玩的人,就挤进去一看。
里面是个卦摊,卦摊上,一块桌布直垂桌前。
左边写着:一支铁笔分休咎。
右边写着:三个金钱定吉凶。
横批:铁口卜卦。
这个怎么看着好眼熟呢?
黎洛棠再一看,呵呵呵,可不眼熟,坐在摊子后面的不就是那个在福安县见过的那个扮算命先生的儒生。
“没什么好看的,走吧。”黎洛棠小声道。
“反正也没事,听一听吧。”上官姗姗兴致勃勃。
这一回儒生不是卜卦,他在给一个乡妇解梦。
据乡妇所言,昨儿夜里她梦到牧童骑牛,牧童头上戴着笠帽,满天黄沙,连人带牛都给掩埋住了。
“小大嫂,是要问什么事?”儒生问道。
乡妇唇角微微嚅动,沉默片刻才道:“我男人离家已有三个月,一直没有捎钱回来,人也不知去哪儿了,这个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儒生提笔,“小大嫂,你这梦的兆头不是太好。”
乡妇脸色巨变,“我男人他……他怎么了?”
“梦中牧童骑牛,这个‘牛’字在下面,牧童头戴笠帽,‘牛’字上面,加上帽。”儒生在纸上写了一个字,递给乡妇。
“先生,我不识字。”乡妇面露难色。
旁边一个中年男子则道:“这是个‘牢’字。”
“依照梦境来,尊夫怕是有‘牢’狱之灾,黄沙掩埋,涉及官非。”儒生接着道。
“不可能,我男人是个老实人。”乡妇不相信,也不愿相信。
“出门在外,精明人好些,老实人才吃亏。”有人插嘴道。
儒生淡淡一笑,“小大嫂家中有事,这解梦的钱,就不收你的了,待明日就会有准信来。”
“不会的,不会的。”乡妇失魂落魄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