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
  摄政王脸皮那么厚,谁知道等到了一张床上,会不会动手动脚,然后发展成不能描述的事。
  面对摄政王的险恶用心,他自然是选择了拒绝。
  “陛下……”
  “孤再问你一遍,要还是不要?”
  燕于歌想也不想的答:“要!”
  先是偏殿,再是龙床,他都懂,稳得很。
  第95章
  山溪地动救灾兹事体大,理应所有事情压下,先集中解决这么个大问题。
  第一波救灾肯定先是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是以燕秦第一个想的,就是先八百里加急,令信使带上自己的口谕,命令当地粮仓开仓放粮,以及周围各郡,凡是风调雨顺的,至少调动当地粮仓的八成,解山溪灾民燃眉之急。
  不过按照独孤柳所言,这个和干旱还不同,强烈的地动摧毁的不只是百姓的房屋,官府储藏粮食的地方也毁了好几处。
  而且独孤柳的信件送到燕秦这里的时候,灾情已经发生了好几日,能够借到的粮食基本都已经借了,独孤柳还努力地组织那些灾民,待地动平息之后,在相对安全的地方,挖一切可以食用的野菜之类的来吃。
  可惜山溪都郡是平原,附近根本就看不到什么山脉,最多也就是一些小矮坡,短短几天的功夫,这山溪的山都被灾民们给秃噜光了。
  他是燕秦派过去的钦差大臣,自然也想到了向他处借粮。燕秦的旨意下达出去,周围郡县能拿出来的粮食也是十分有限。
  燕秦的口谕送到的时候,几个不肯借粮的隔壁郡县也终于肯打开粮仓,把粮食送过来。
  一辆辆马车拉着白花花的大米往山溪送,但房子倒塌的太多,灾民人数太多,官府还是得算计着派粮食。
  百姓想要吃上正常的饭菜,而不是勉强填充温饱的稀粥,还是得等朝廷送过来的救济粮。
  今日这信件来的突然,为了能够更好地处理此次救灾一事,燕秦先抽空批阅了一些其他奏折,怕还有什么别的要紧事,赶紧先处理掉。
  待明日早朝之时,他会着重强调此次大灾,勒令朝臣,能够拖上几日的事情,这两三日内,就不要写折子送过来耽搁他的时间。
  好在今日果真没有大事,大部分折子,他是看一眼,就匆匆放下的,只看到一封奏疏的时候,他的目光稍微多停留了一段时间。
  皇帝亲政之后,因为忙于政务,周太傅也自觉地减少了对小皇帝的一对一授课,今日更是上了奏疏,表示自己年事已高,难以继续担任太傅之职。
  看到这个内容,心中难免有几分唏嘘,周太傅也算是做了他三世的老师了,他所学习到的所谓帝王之术和第一世人格的塑造,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周太傅。
  如果不是因为周太傅一直鼓励他,赞美他,褒奖他,肯定他,他第一世的时候,可能还还撑不到二十多岁就自己找根绳子上吊死了。
  当然,周太傅也不是完人,缺点也有很多,但这并不影响燕秦对他的敬重。
  看了折子半晌,他提笔,一笔一划地写了个准字。
  合上折子的时候,燕秦又抬头看了眼和他相隔不过十尺的摄政王,后者正埋头在奏折上疾书,似乎是察觉到他的视线,又抬头看着他。
  “陛下?”
  燕秦道:“周太傅今日向孤请辞,孤允了。”
  “周太傅年事已高,也该好好歇息了。”燕于歌倒不是很在意周太傅,毕竟周太傅都那么大年纪的人了,便是年轻时候再风度翩翩,孙子都快比燕秦大了,就那一脸老橘皮的样子,小皇帝是无论如何看不上他的。
  周太傅在这里的时候反倒好,有对比,小皇帝看自己应当越顺眼才是,不过人家都已经年逾古稀,歇着也是应该。
  “孤的意思是,以后属于周太傅的那两个时辰,王叔就无需暂代了吧。都说小别胜新婚,王叔也得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是。”
  燕于歌的表情陡然危险起来:“陛下莫不是想学那过河拆桥之人,用完就把臣一脚踢开吧?”
  “王叔多想了。”
  如果燕于歌是桥,河是困难的话,那便是把河水都抽干了,他也不敢拆了这座大桥啊。
  算了,既然摄政王喜欢腻歪,就让先腻歪着好了,横竖他们两个确定关系的时间也不就,等时间淡了,兴许不用他说,摄政王还会主动提这一茬呢。
  燕秦很聪明地选择没有说话,把最后两三本折子看完,放到一边,又接着写此次山溪都郡地动的各种赈灾之法。
  先是仲夏之际,灾民暂时没房子住也不要紧,但是倒了那么多房子,肯定要灾后重建,摄政王的队伍护送的是第一批粮草。接下来要送过去的则是真金白银,用于灾后的重建。
  他在心里粗略地算了个数,发现这数字实在是太过庞大。
  他的皇爷爷喜战,搞得国库年年亏空,先皇喜好奢靡之物,燕秦刚坐上这个皇位的时候,国库勉强也保持着平衡。燕秦前些时日翻阅了户部的账册,发现先皇死的那一年,还欠了些银钱。
  这两年没怎么打仗了,国库渐渐充盈起来,先前他登基,娶妃,开销甚大,这一年半以来,倚仗着摄政王的兢兢业业,好不容易把之前补上了,他算了笔账,今年的赋税要是收上来,国库应当能够有五百万两的盈余,问题是现在才是仲夏,最大的那笔税还没有开始征呢,现在国库根本没有钱。
  燕秦看了眼摄政王:“王叔……”
  听到燕秦这语气,燕于歌就直觉没好事:“陛下有事直说便是。”
  “孤方才算了算国库,用于此次救灾的银两,怕是还缺了一些。”
  “缺一些,缺的是多少?”
  燕秦伸出手指,比了个四根手指。
  “四千两还是四万两?”
  “不是,是四十万两。”
  山溪是富庶之地,按照独孤柳信上所言,此次地动波及的灾民大概在一万余人,倒塌的房屋有几千间。
  灾民们自己修缮房屋,劳力是省了,材料取现成的,先把基本的住处搭起来了,才能考虑建好,建的奢华。按照大燕救济的标准,修缮一间房是十两银,重建是五十两。
  这几千间加起来,差不多就要个二三十万银子。这仅仅是房子,还得给当地百姓银两,让他们买粮食,直到百姓可以撑到新一季度的粮食种出来。
  当然了,受了这么重的灾,今年山溪的税赋他肯定是全部减免的。
  可就是这样,想要完成灾后重建,也得拨出去四十万两左右的银子,但是现在国库里能够拿出来的,就只有两万两了。
  四十万现银,对他这个皇帝来说,也不是什么小数目了。他倒是也想过动用自己的私库,问题是,宫中的开销盛大,而且大部分价值连城的东西,都是打上了皇家烙印。
  他总不能说,送些绫罗绸缎去贩卖,卖了这些东西,折算成现银再给百姓送过去。
  要是缺个小数目,那随便凑凑,也就能补上了,大不了燕秦带头吃素,让宫妃节俭一些,省一点开销,也能撑过去。
  可四十万两,着实是个不小的数目,再说了,如今才是仲夏,每时每刻,都是要花钱的。现在每月收的那些商税,还要拿来给文武百官发俸禄。
  要是现在就把他的私库掏空了,那万一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
  燕于歌沉吟片刻:“四十万两现银,确实是个不小的数目。”主要是赈灾还不能用银票,非得用现银,但是一下子要是从钱庄中取出这么多,可能还会影响京都的经济问题。
  是吧是吧,连摄政王这种有钱人都说是不小的数目,燕秦充满期望地看着摄政王:“王叔……”
  被小皇帝这眼神一看,摄政王差点要冲动了,不过不成,他的钱还得留着做聘礼呢,不能一下子就掏空他的家底吧。
  “陛下是九五至尊,而且登基以来,已经是十分节俭了,你还在长身体,也不能为了灾民连肉都不吃。”
  其实也没有这么严重,不过摄政王的意思就是不想让他这个做皇帝的掏钱,燕秦私库满满当当也就算了,问题是先皇死得太早,他现在都不知道自家父皇的小金库藏在哪呢,就做了一年多的皇帝,还真的是挺穷的。
  燕于歌接着说:“先皇赏赐给臣的东西虽然多,但真金白银并不算多。”都是些古董啊,珍奇什么的,皇帝赏赐的东西,家里拿来用,摆排场是可以的,但卖是万万不成的。
  摄政王这话,燕秦是不信的。
  “但臣要捐个万两左右,倒也是可以的。文武百官那么多,凑一凑,不就有了。”
  若是清廉的臣子,就凭着俸禄,家中也不会富裕到哪里去,而且先前摄政王清洗过一回朝堂,萧远的事情又换掉了一拨人,如今朝中许多寒门弟子,绝大部分,都很穷。
  谁都标榜自己清廉,有钱也不敢拿出太多。
  “那如何凑法呢?”
  摄政王看了眼在御书房外候着的宫人:“这法子,等晚上,本王再同陛下商讨一番。”
  第96章
  商讨国家大事,有什么非得在晚上讨论的,不知道为什么,燕秦总觉得摄政王没安好心。
  不过有件事说的对,文武百官那么多,寒门弟子虽多,但更多的还是世家子弟,那些世家可比他这个皇帝有钱多了。
  就那之前的萧家,抄个家吧,家底差不多就价值好几百万,不过萧家的东西,很多都是不大好变现的书画古玩,银票啊银子之类的并不算多。
  而且那些个现银,在抄家之后就用掉了,用来充当今年大燕的军饷。
  尽管现在没有什么硬仗要打,但是驻守边疆的将士他总不能亏待。特别是摄政王以前就一直待在边疆,深谙军饷不够的苦,在这方面就大方了些。
  关于军饷的批文,是元正那十日的假期过后就开始走流程的,前些时日批文已经下达,刚好国库中富余了些银两,燕秦大笔一挥,就把这钱用了。
  而且因为离京城太远,往返一次都要耗上个把月,一年才送一次军饷,一次就是送出去一大笔钱。都怪他记性不好,完全不记得山溪地动的事情,非得人家的折子都写出来了,他才想起这么件事。
  早知道的话,他把萧家那些东西给卖了,现在不就有钱了。
  哎,他都重来了两回了,怎么就不知道长点记性的。燕秦打算等摄政王出去了,他好翻出来自己刚重生那会写的小本本,把重要的事情全部记下来,好歹能够未雨绸缪。
  等批阅完折子,燕秦又召见了户部尚书,再确认了一番国库里目前能够支出去的银钱。
  户部尚书说了一大堆,总结起来,给他的回答也是一个字:“穷!”
  燕秦盯着户部尚书看了好一会,让他把账给送来,他就不懂了。他皇爷爷,和早逝的父皇,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开创盛世的明君,可每年账上记着的税收也不算少。
  他看了账,大燕岁入银钱大概有一千万两,每年用于赈灾的,总数大概在一百万两左右。地方的官员那都是由地方上的官府出的,本来就已经在缴纳的税款里减免了一部分,又不需要中央拨款。
  他呢,感觉自己也不算奢侈。以前不当家的时候呢,总感觉好像钱还够花。自从他亲政之后,就感觉,好不容易有钱进账,都是哐当一下就没了,都没听到个钱响的。
  就这样,他的内阁大臣,他的户部尚书,他的礼部尚书,兵部尚书,还老是向他哭穷,说钱不够。从账上看,他们的钱真是不够,样样都是要钱的,而且样样都有要钱的正当理由,反正就是天天钱不够用。
  户部尚书在小皇帝的面前上演了一番经典式哭穷,在一刻钟之后,抹了把老泪走出了御书房。燕秦又看了眼摄政王,这一回他看摄政王的眼神多了点别的东西。当然,是那种是善意的,充满温暖的眼神。
  燕于歌从来没有被小皇帝用这样的眼神看过,一时间竟然解读不出小皇帝这个眼神的含义,他在小皇帝面前一向是直白的很,有想说的就直接问了:“陛下怎生这般看我?”
  燕秦感慨说:“孤就是觉得,王叔对孤真的挺好的。”
  摄政王这点多好啊,从来不向他哭穷。不仅不哭穷,还晓得给他送礼,虽然除夕那日,摄政王给他的压岁钱也只是一枚铜钱和看起来不怎么值钱的玉……但那好歹也是礼物,对比下只晓得伸手的诸位大臣,摄政王就显得多么与众不同清新脱俗!
  虽然不知道小皇帝为何突然发出这样的感慨,但燕于歌非常配合地接过了话茬:“陛下慧眼如炬,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好吧,看在这是事实的份上,这一次燕秦决定先不说摄政王不要脸了,下次有机会,他一次性要说三次。
  一下午的时间,燕秦都在召见大臣,果然,和户部尚书一样,就没有一个让他省心的。
  唯一能够毕竟让他省心的独孤柳现在还在山溪都郡,人正在安抚着灾民,和灾民同甘共苦着呢。
  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燕秦也不敢让他轻易回来。召见了一下午的大臣,旁敲侧击了一番,俱是此次的灾难表示非常的痛心,一定按照陛下的旨意来。
  但是一提到捐钱的事情,他们就表示,家中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五岁小儿嗷嗷待哺,皇帝给的俸禄,还要养活家中仆人,总不能为了灾民把自己的家人给饿死。
  当然了,他们也不是不捐钱,努力一把,勒紧裤腰带,捐个五百两一千两的,那都是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