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他胸中郁闷满满,扶苏此举,往好处想,是对他这个父亲的信任与忠孝,和胡亥那个王八蛋相比,个中情义,实在珍贵。
这一刻,他从未如此思念过这个羽翼已丰,总是和自己政见不合的儿子。
“再传扶苏……御史拟令便称,朕念及父子情深罢。”
年迈的秦始皇深深叹一口气,缓缓吐唇。
于是传扶苏的第三个传令侍卫奔驰而出,行至宫门,碰巧遇上最初去传扶苏,但被第二个传令兵叫回来的一号传令兵。
一号传令兵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兄弟,你这般风风火火,是宣传何许人也?”
三号苦笑一声:“接陛下最新命令,还是传公子扶苏。”
一号:“……”得,又得掉头。
大殿内,天幕之音仍在继续。
【赵高这一招棋某种意义上也切中了扶苏的要害。
后世史料推测,公子扶苏对儒学耳濡目染相较于法家学说,他更倾向于儒家,但是他爹秦始皇比较有想法,力排众议选择了少数派法家。扶苏被赶去上郡,就是因为在“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他处处和亲爹作对,惹了嬴政不高兴。
他是这样一个富于仁心的皇子,生在中华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被群臣和父亲寄予厚望,却死在了自己的懦弱与孝良上。
假使这当中哪里出了变数,或是始皇的尸身被非赵高党羽发现,或是蒙恬再强硬一些,能够劝下扶苏,整个大秦的历史都将改写。
主播猜测,扶苏这样的选手上台后,也许会和汉朝一般,发展儒术,修生养息,让大秦的人民再也不要体验一世的法繁役重。在这样的未来里,大秦也许还能再有百年的寿数,而不是在胡亥手里,不足一年便有陈胜吴广起义,百姓揭竿而起,三年一到大厦将倾,被项羽火炬咸阳,烧得一干二净。
所幸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并不是某一位暴君就能够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行进的,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冥冥中阻止胡亥继续祸害人世。
如果说嬴政的苛政厉法下,秦朝子民尚有喘息的空间,那么胡亥将这种残酷的管理模式推到顶峰后,黔首们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在以前,按秦朝法律,征用徭役,误了三五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谁家没点急着要处理的事情呢,迟到了也只会受到一些训斥和责问罢了。但是当时间线推到陈胜吴广起义,虽然还没离谱到真的“失期当斩”的程度——这是陈胜吴广用于招揽起义军的名头,但是这样荒唐的说法民众们都能相信,秦法之严,可见一斑。
胡亥的暴行并不能压住底下的黔首,反而让秦国各地都有了起义军,加之这个时候,朝廷里能任用的贤良之士,已经在这两三年间被睚眦必报地赵高杀到一个不剩了。什么冯去疾、蒙毅、蒙恬、李斯,那些陪伴秦始皇建设大秦的肱股之臣,统统都没了。
整个大秦,竟是找不到一个能站出来力挽狂澜的人。
那历史只好让下一位君主登上这个闪耀的大舞台了。】
现在对赵高怒目而视的可不止是秦始皇了,冯去疾碍于在陛下面前,否则几乎要维持不住形象破口大骂。
蒙毅听了这话,手中的竹简记了一半,咣当一声砸在自己的鞋面上,慌慌张张地捡起,也是心如乱麻。
李斯心里倒是没有太多波澜,他是能预料到这样的结局的,既然胡亥能三年内葬送大秦,那说明朝中已无能够和赵高抗衡的势力——那自己的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不过今天我们游览的毕竟是兵马俑,就不展开描述秦汉交接的种种细节了,回到今天的主题,秦始皇身上。
如果要想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作分析,不可避开的便是这个世人对秦始皇最大的误解——焚书坑儒。】
--------------------
第6章
【首先要指正的是,焚书坑儒虽然常常连在一起说,但这其实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情,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也完全不同。
秦始皇在做出这两个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两件事对后世产生的思考,竟然会到谈及始皇便绕不开的程度。
宋人称“焚坑之祸”,元人言“焚坑之厄”,明人语“焚坑之惨”,千年来古代文人墨客始终将“焚坑”一事描绘为地狱图景。
一直到近现代,另一位开国伟人诗曰“全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才标志着历史风向标悄然改变。
先说焚书,最先的起源也不是李斯一个人一拍脑袋,想出了这么一个“绝世好主意”。早在战国先秦,商鞅变法之际,韩非子已经提出了“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观点,嬴政和李斯也不过是抄一抄先辈的作业,不算是太过出格的举动。
此外,和大家普遍印象中的广烧群书不同,嬴政列为禁书的对象是《诗》、《书》以及六国遗留的诸侯史书,当然,官至博士的儒生们还是可以继续研究的,因为“焚书”的目的是让一般民众不要再看这些书,以免乱了法家治国的道心。
细心的始皇帝陛下还把医学、卜卦、农业生产乃至于诸子百家的实用学说都剔除在外,下一大批实用之学得以保存下来。
也就是说,焚书其实是只针对五经,不涉及诸子。】
天幕的意思很明显,在为秦始皇焚书一事的历史渊源作详细描述,以拨正原本的恶评——
这一刻,他从未如此思念过这个羽翼已丰,总是和自己政见不合的儿子。
“再传扶苏……御史拟令便称,朕念及父子情深罢。”
年迈的秦始皇深深叹一口气,缓缓吐唇。
于是传扶苏的第三个传令侍卫奔驰而出,行至宫门,碰巧遇上最初去传扶苏,但被第二个传令兵叫回来的一号传令兵。
一号传令兵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兄弟,你这般风风火火,是宣传何许人也?”
三号苦笑一声:“接陛下最新命令,还是传公子扶苏。”
一号:“……”得,又得掉头。
大殿内,天幕之音仍在继续。
【赵高这一招棋某种意义上也切中了扶苏的要害。
后世史料推测,公子扶苏对儒学耳濡目染相较于法家学说,他更倾向于儒家,但是他爹秦始皇比较有想法,力排众议选择了少数派法家。扶苏被赶去上郡,就是因为在“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他处处和亲爹作对,惹了嬴政不高兴。
他是这样一个富于仁心的皇子,生在中华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被群臣和父亲寄予厚望,却死在了自己的懦弱与孝良上。
假使这当中哪里出了变数,或是始皇的尸身被非赵高党羽发现,或是蒙恬再强硬一些,能够劝下扶苏,整个大秦的历史都将改写。
主播猜测,扶苏这样的选手上台后,也许会和汉朝一般,发展儒术,修生养息,让大秦的人民再也不要体验一世的法繁役重。在这样的未来里,大秦也许还能再有百年的寿数,而不是在胡亥手里,不足一年便有陈胜吴广起义,百姓揭竿而起,三年一到大厦将倾,被项羽火炬咸阳,烧得一干二净。
所幸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并不是某一位暴君就能够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行进的,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冥冥中阻止胡亥继续祸害人世。
如果说嬴政的苛政厉法下,秦朝子民尚有喘息的空间,那么胡亥将这种残酷的管理模式推到顶峰后,黔首们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在以前,按秦朝法律,征用徭役,误了三五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谁家没点急着要处理的事情呢,迟到了也只会受到一些训斥和责问罢了。但是当时间线推到陈胜吴广起义,虽然还没离谱到真的“失期当斩”的程度——这是陈胜吴广用于招揽起义军的名头,但是这样荒唐的说法民众们都能相信,秦法之严,可见一斑。
胡亥的暴行并不能压住底下的黔首,反而让秦国各地都有了起义军,加之这个时候,朝廷里能任用的贤良之士,已经在这两三年间被睚眦必报地赵高杀到一个不剩了。什么冯去疾、蒙毅、蒙恬、李斯,那些陪伴秦始皇建设大秦的肱股之臣,统统都没了。
整个大秦,竟是找不到一个能站出来力挽狂澜的人。
那历史只好让下一位君主登上这个闪耀的大舞台了。】
现在对赵高怒目而视的可不止是秦始皇了,冯去疾碍于在陛下面前,否则几乎要维持不住形象破口大骂。
蒙毅听了这话,手中的竹简记了一半,咣当一声砸在自己的鞋面上,慌慌张张地捡起,也是心如乱麻。
李斯心里倒是没有太多波澜,他是能预料到这样的结局的,既然胡亥能三年内葬送大秦,那说明朝中已无能够和赵高抗衡的势力——那自己的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不过今天我们游览的毕竟是兵马俑,就不展开描述秦汉交接的种种细节了,回到今天的主题,秦始皇身上。
如果要想对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作分析,不可避开的便是这个世人对秦始皇最大的误解——焚书坑儒。】
--------------------
第6章
【首先要指正的是,焚书坑儒虽然常常连在一起说,但这其实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情,两者的性质和程度也完全不同。
秦始皇在做出这两个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两件事对后世产生的思考,竟然会到谈及始皇便绕不开的程度。
宋人称“焚坑之祸”,元人言“焚坑之厄”,明人语“焚坑之惨”,千年来古代文人墨客始终将“焚坑”一事描绘为地狱图景。
一直到近现代,另一位开国伟人诗曰“全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才标志着历史风向标悄然改变。
先说焚书,最先的起源也不是李斯一个人一拍脑袋,想出了这么一个“绝世好主意”。早在战国先秦,商鞅变法之际,韩非子已经提出了“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观点,嬴政和李斯也不过是抄一抄先辈的作业,不算是太过出格的举动。
此外,和大家普遍印象中的广烧群书不同,嬴政列为禁书的对象是《诗》、《书》以及六国遗留的诸侯史书,当然,官至博士的儒生们还是可以继续研究的,因为“焚书”的目的是让一般民众不要再看这些书,以免乱了法家治国的道心。
细心的始皇帝陛下还把医学、卜卦、农业生产乃至于诸子百家的实用学说都剔除在外,下一大批实用之学得以保存下来。
也就是说,焚书其实是只针对五经,不涉及诸子。】
天幕的意思很明显,在为秦始皇焚书一事的历史渊源作详细描述,以拨正原本的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