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节
而此时的大明,显然还没有到这种土地兼并威胁到统治的地步,但是随着各地商贾势力的崛起,以及各地城中富裕百姓的增多,购买土地已经成了民间的共识,虽然朝廷已经三令五申禁止土地买卖,但是以租代售等手段层出不穷,刘衍必须要未雨绸缪,先以摊丁入亩的手段来抑制土地兼并。
并且,此番刘衍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也与历史上有所差别,虽然同样是将人头税摊入土地之中,但是却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承认民间土地的私自交易。
朝廷会将人头税减半,然后将一半的人头税并入土地之中一同收税,而且还是按照国土部和各地府衙记录在案的户籍、土地去征收。
这样一来,民间私自卖掉土地的百姓就要继续承担加了一半人头税的田税,如此这些人便会想尽办法拿回卖出去的土地。
再加上朝廷不承认土地私自交易,到时候会调集各地官吏进行大范围的调解,卖家退钱、买家退地,而后续土地买卖的事情也会大大减少,从而达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
“摊丁入亩的事情,由国土部牵头,民政部、财政部协助。”
此时众人已经看完了这三个政策,都对刘衍的想法大为赞叹。
刘衍笑着说道:“这三个政策诸位先看下,没问题之后便要提交内阁进行审议,尽快颁布实行吧。”
众人纷纷赞同。
“好!”
随后刘衍笑着说道:“现在公事谈完了,咱们也去花厅赴宴吧,衍圣公可等了许久,咱们有些失礼了。”
众人大笑起来,簇拥着刘衍前往花厅,少不了又是一番觥筹交错。
第七百六十一章 火耗
崇祯二十三年八月初三日,北京城。
这一天,财政部侍郎刘衍换上了一身便服,带着两个小厮来到了城内的一处热闹街市,这里便是后世北京城有名的宣武门内大街。
此时的街道两侧,也已经遍布店铺,琳琅满目的商货,天南海北、塞外关内的特产数不胜数。
而在这些店铺之中,有一处四层高楼非常醒目,一块楠木牌匾挂在大门上方,写道:“皇明钱庄总号”几个大字。
这里便是财政部下辖的皇明钱庄迁到北京城内的总号了,原本在青州府城西北角的总号原址,已经降级为山东道分号。
刘衍看着门庭若市的皇明钱庄总号,有不少百姓走出来的时候,手中都或多或少的拿着银币,或者是钱庄开具的银票。这些百姓有的是小商小贩,有的是商贾,也有的是小康之家,可见京城百姓之富庶。
“走,咱们也进去看看。”
说着,刘衍便迈步走进了皇明钱庄总号内,只见里面一层是宽敞的大厅,最里面是一排大柜,并且用木栏与外面隔开,留出十几个窗口,每个窗口外都有椅子,可供兑换之人坐下。
这时,一个伙计笑着走过来:“呵呵,这位客官是汇兑还是兑换?”
刘衍说道:“兑换,换几个银币。”
“这是号牌,请这位客官到里面稍作,听侯喊号即可。”
“嗯。”
刘衍带着两个小厮找个地方坐下,心中则是有些感慨,这钱庄里面的布置与后世的银行非常像,让刘衍有些恍惚的以为,自己是不是又回到了后世,耳边甚至还传来“对公业务请到xxx窗口办理”的语音,不由得哑然失笑。
此时大厅里面有十几人正在等候,刘衍也没有闲着,四处看了看,见皇明钱庄总号内已经挂出了公告,将朝廷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详细的写在上面。
其实朝廷的火耗归公政策主要是针对各地的钱庄和地方府衙。
以往各地钱庄在兑换银钱的时候,就会收取一定的火耗,只是比例有多有少,从没有统一过。这些收上来火耗银子的去向也不一定,有的地方会交给地方官府,有的则会留下给钱庄自己支配。
另外各地的官府还会向商贾以及普通百姓另行收取火耗银子,这部分收上来的银子则会作为地方府衙的留用资金。
现在朝廷推行火耗归公之策,说白了就是三点,其一:禁止地方官府再向百姓收取火耗银子,其二:火耗银子统一由各地的钱庄收取,并且统一收取的比例,其三:统一收取的火耗银子上交财政部,并且由财政部统一向地方分派使用。
如今皇明钱庄已经在大明各道、府都有分号,在一十三省大部分的县也有小号,再加上民间商贾成立的钱庄,已经辐射了大明几乎九成以上的地方,完全可以支撑火耗归公政策的执行。
刘衍看了一会儿,便见到旁边坐了一个商贾模样的人,于是便坐过去攀谈了起来:“呵呵,这位员外是来换银币的?”
“呵呵,是啊,做些小买卖,换些银币方便。”
“我看朝廷推行了火耗归公之策,不知道这多交的火耗能有多少?”
商人说道:“哦,您说的是这个事啊,不多、不多,千枚银币以内才收取百分之五而已,一千到两万收取百分之八,两万以上是百分之十,比以前少多了!”
刘衍暗道:“看来各地的钱庄的确是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并没有阳奉阴违。”
而且虽然现在看上去火耗归公之后,朝廷通过钱庄收取的火耗依然非常高,两万银币以上就要收取百分之十的火耗,可依然比之前降低很多了。
在明代,火耗放在明面上来收取,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而自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朝廷收取的税赋一律折合成银子上交国库,各地收取的火耗比例就远高于时机的消耗,普遍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间。
而到了后世的满清,即便是被后世满遗所吹捧的所谓康乾盛世,收取的火耗依然高居不下,甚至比明末都要沉重,每两银子收取五、六钱的火耗,都要算是清官了,满清时期的火耗甚至普遍都是征税的数倍!
所以两相对比之下,如今朝廷推行的火耗归公之策使用阶梯税额,最少的比例只要百分之五,最高也不过是要百分之十,在民间商贾和百姓看来,这个负担已经非常轻了,而且地方官府还不会再去另收一遍,已经算是天大的仁政了。
刘衍满意的与那商贾又攀谈了几句,便听到前面在叫自己的号码,便按照指引来到一处窗口,兑换了三枚银币,又交了一百五十个铜钱,作为火耗银子。
这边刘衍办完了之后,便准备到城内另一家民间钱庄去看看,忽然见到财政部侍郎高弘图带着几个部下走了进来,几人见到刘衍都是一愣,随后便要过来行礼,却被刘衍微微摆手止住。
于是高弘图便笑着上前,说道:“请这边稍作。”
刘衍点头,跟着高弘图穿过大厅,顺着楼体上了三楼。
皇明钱庄总号的三楼是专门针对“大客户”的,民间的大商贾、地方士绅都是这里的常客,商谈大宗借贷、兑换、汇兑等业务。
高弘图将刘衍请入了一处包间内,只见这里仿佛就是某个大户人家的书房,里面点燃着熏香,有一个华服美女正在沏茶,刘衍见了不有笑着说道:“你们这里的服务还挺好的啊!”
高弘图笑着说道:“阁老见效了,那些商贾总是附庸风雅,下官这里也只能如此迎合了。”
说着,刘衍便坐了下来,高弘图吩咐属下自去忙碌,然后自己留下作陪。
那美女为二人各倒了一杯清茶,刘衍便让人退下了。
“说说吧,这火耗归公之策已经推行两个月左右了,皇明钱庄各处的收益如何?”
按照财政部的经制,基本上是每三个月向内阁汇报一次数据,现在还没有到汇报的时候,所以刘衍才借着巡视的机会,直接向高弘图询问。
身为财政部侍郎的高弘图专门负责皇明钱庄的运转,以及各地银币铸造厂的经营,所以对这两个月各地火耗归公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只有高弘图才是最清楚的。
高弘图思索了片刻,然后说道:“启禀阁老,目前大明各地的分号已经陆续开始上报表单,并且稍远地区的分号已经开始向京城运送火耗银了。”
“根据目前各地分号上报的数据来看,这两个月各地收上来的火耗银子大致有五十二万银币。如果以后也都按照这个增速来看的话,我大明一年能够收上来的火耗银子大致在六百二十到四十万银币。”
刘衍点了点头,如果朝廷能够收上来六百多万银币的话,那就说明民间需要兑换业务银流的规模,在七千万左右,这还不算那些没有参与到钱庄业务之中的商贾和银流。
由此可见,此时大明的民间商业其实已经非常发达了,至少比后世满清时期要发达。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此时大明民间与海外也存在很大规模贸易,商务部下属的皇明商贸商社也与大量的民间船队有合作,每年都为朝廷从海外赚取大量的银子,这也为大明商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力的货币支撑。
“好啊。”
刘衍笑着说道:“在推行火耗归公政策之前,这一年六百多万的银子都被地方府衙分了,不但无法形成合力办大事,也造成了地方上的吏治腐败,给百姓加上了沉重的负担。”
“现在将这笔钱财统一收上来,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高弘图说道:“阁老所言甚是,此火耗归公之策的确是一个仁政、善政,既减轻了百姓负担,也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只是属下听说,地方上对火耗归公之策颇有微词。”
“这是肯定的。”
刘衍不以为意的说道:“毕竟是朝廷拿了人家口袋里的银子,人家自然要不高兴的。不过朝廷也不会亏待地方上,每年这些银子也是会反馈到地方的,只不过地方上没有机会借此来盘剥百姓而已。”
“阁老,属下还有一个想法。”
“嗯?说说看。”
高弘图说道:“因为今年这火耗归公之策是刚刚推行,很多地方还需要磨合。就比如解送钱粮入京之事,是不是可以随同这样,每年的火耗银子不要单独解送入京,而是随同各地每年上缴赋税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免不少不必要的重复开支。”
刘衍点头赞同,这一点自己也想到了,只是今年已经过去大半,火耗归公之策又是刚刚推行,所以便想看看效果,并没有让各地延缓上缴火耗银子。
“好,就这么办,你就此事写一个奏本,报给尚书岳明,此事尽快落实下去。”
“是。”
随后刘衍看着高弘图在,这个历史上的南明内阁首辅,如今已经算是脱胎换骨了,没有了之前对于权柄的执着,也没有了以往旧式文官的迂腐和执拗。
如今的高弘图,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实干派”文官,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将皇明钱庄与铸币厂经营得风生水起,是财政部尚书岳明手下的“头号大将”。
刘衍心中感慨一番,然后说道:“高侍郎好好干吧,如今大明如日中天,将来还会有很多机遇,高侍郎的未来绝不会局限于此!”
高弘图闻言心中激荡,抱拳说道:“属下定自当鞠躬尽瘁!”
第七百六十二章 摊丁入亩
瀚海都护府,净州城。
八月中旬的净州城内外已经凉爽了起来,这里毕竟地处关外草原,与关内的炎热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李富贵已经率部返回瀚海都护府驻扎,所在的驻防营就在净州城驻扎。
李富贵随军出征的时候,老李非常的担心,一个大男人甚至整日以泪洗面,还经常到城郊的庙宇烧香拜佛,为二儿子李富贵祈祷平安。
当李富贵跟随大军凯旋而归的时候,老李高兴得喜极而泣,要不是有城内衙役在维持秩序,将街道两边围观庆贺的百姓全都拦住,老李都要冲上去保住儿子李富贵好好看一看。
另外让老李欣喜的是,李富贵竟然还立下战功,当上了百总之职,成为了军中的基层军官,这可是让老李一家光耀门楣了,从一户小富人家,摇身一变成了军功之家。
这一日,老李美滋滋的拎着一壶烧锅酒走在街上,准备去买些下酒菜回去。
沿途遇到了邻里街坊,都笑呵呵的主动招呼老李,让老李心中很是受用。
如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了大出息,二儿子当了百总在军中带兵不说,三儿子李喜乐也在皇明商贸商社混上了一个管事的差事,现在又回到山东济南府那边“出差”,为商社采购货物,这段时间就居住在铧山东村的老宅里,一面忙着商社的事情,一面打理一下老家的产业。
前几日李喜乐还托人带来了书信,说是老家的乡亲很想念老李,同时也对老李一家非常的羡慕。另外李喜乐在书信中提到,自己已经快要忙完,八月中旬就能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算算时间也就是这一两天了,这自然也让老李心中喜悦。
走了一阵,老李来到城北三区的坊门附近,前面便是三区的公告栏,有很多人正在围观,老李也上前凑热闹。
只见一个书生模样的少年正在大声读着公告,看样子应该是城内府学的学生。
“......朝廷新政:自崇祯二十三年六月起,将大明各地的丁口税额折合一半,汇入田赋之中一同征收,各地府衙不得再重复征收丁口税、人头税等......”
“......大明各地已经征收崇祯二十三年六月之后的丁口税、人头税等,应在政令下发之日起二十天内,将所收税款全部退还百姓......”
“这是什么意思啊?”
一时间围观的百姓都议论纷纷,当然也不是都不明白公告中的意思,只是其中的内容太过“耸人听闻”,所以围观众人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
老李也是有些发懵,自古以来朝廷收取人头税、丁口税都是正理,这都收取千百年了,如今朝廷一道政令就给废除了?
虽然按照政令之中所说,还是有一半的丁口税被整合到了田赋之中,但也给百姓免除了不小的负担,足以堪称仁政了。
老李家只有三口人,按照朝廷之前收取的丁口税,每人每年要上交几十升的税粮,虽然在老李家算不上多,但是能够免去一半,也足以让人高兴了。
此时那书生正在为众人解释着,周围的围观百姓听完之后,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并且,此番刘衍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也与历史上有所差别,虽然同样是将人头税摊入土地之中,但是却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承认民间土地的私自交易。
朝廷会将人头税减半,然后将一半的人头税并入土地之中一同收税,而且还是按照国土部和各地府衙记录在案的户籍、土地去征收。
这样一来,民间私自卖掉土地的百姓就要继续承担加了一半人头税的田税,如此这些人便会想尽办法拿回卖出去的土地。
再加上朝廷不承认土地私自交易,到时候会调集各地官吏进行大范围的调解,卖家退钱、买家退地,而后续土地买卖的事情也会大大减少,从而达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
“摊丁入亩的事情,由国土部牵头,民政部、财政部协助。”
此时众人已经看完了这三个政策,都对刘衍的想法大为赞叹。
刘衍笑着说道:“这三个政策诸位先看下,没问题之后便要提交内阁进行审议,尽快颁布实行吧。”
众人纷纷赞同。
“好!”
随后刘衍笑着说道:“现在公事谈完了,咱们也去花厅赴宴吧,衍圣公可等了许久,咱们有些失礼了。”
众人大笑起来,簇拥着刘衍前往花厅,少不了又是一番觥筹交错。
第七百六十一章 火耗
崇祯二十三年八月初三日,北京城。
这一天,财政部侍郎刘衍换上了一身便服,带着两个小厮来到了城内的一处热闹街市,这里便是后世北京城有名的宣武门内大街。
此时的街道两侧,也已经遍布店铺,琳琅满目的商货,天南海北、塞外关内的特产数不胜数。
而在这些店铺之中,有一处四层高楼非常醒目,一块楠木牌匾挂在大门上方,写道:“皇明钱庄总号”几个大字。
这里便是财政部下辖的皇明钱庄迁到北京城内的总号了,原本在青州府城西北角的总号原址,已经降级为山东道分号。
刘衍看着门庭若市的皇明钱庄总号,有不少百姓走出来的时候,手中都或多或少的拿着银币,或者是钱庄开具的银票。这些百姓有的是小商小贩,有的是商贾,也有的是小康之家,可见京城百姓之富庶。
“走,咱们也进去看看。”
说着,刘衍便迈步走进了皇明钱庄总号内,只见里面一层是宽敞的大厅,最里面是一排大柜,并且用木栏与外面隔开,留出十几个窗口,每个窗口外都有椅子,可供兑换之人坐下。
这时,一个伙计笑着走过来:“呵呵,这位客官是汇兑还是兑换?”
刘衍说道:“兑换,换几个银币。”
“这是号牌,请这位客官到里面稍作,听侯喊号即可。”
“嗯。”
刘衍带着两个小厮找个地方坐下,心中则是有些感慨,这钱庄里面的布置与后世的银行非常像,让刘衍有些恍惚的以为,自己是不是又回到了后世,耳边甚至还传来“对公业务请到xxx窗口办理”的语音,不由得哑然失笑。
此时大厅里面有十几人正在等候,刘衍也没有闲着,四处看了看,见皇明钱庄总号内已经挂出了公告,将朝廷推行火耗归公的政策详细的写在上面。
其实朝廷的火耗归公政策主要是针对各地的钱庄和地方府衙。
以往各地钱庄在兑换银钱的时候,就会收取一定的火耗,只是比例有多有少,从没有统一过。这些收上来火耗银子的去向也不一定,有的地方会交给地方官府,有的则会留下给钱庄自己支配。
另外各地的官府还会向商贾以及普通百姓另行收取火耗银子,这部分收上来的银子则会作为地方府衙的留用资金。
现在朝廷推行火耗归公之策,说白了就是三点,其一:禁止地方官府再向百姓收取火耗银子,其二:火耗银子统一由各地的钱庄收取,并且统一收取的比例,其三:统一收取的火耗银子上交财政部,并且由财政部统一向地方分派使用。
如今皇明钱庄已经在大明各道、府都有分号,在一十三省大部分的县也有小号,再加上民间商贾成立的钱庄,已经辐射了大明几乎九成以上的地方,完全可以支撑火耗归公政策的执行。
刘衍看了一会儿,便见到旁边坐了一个商贾模样的人,于是便坐过去攀谈了起来:“呵呵,这位员外是来换银币的?”
“呵呵,是啊,做些小买卖,换些银币方便。”
“我看朝廷推行了火耗归公之策,不知道这多交的火耗能有多少?”
商人说道:“哦,您说的是这个事啊,不多、不多,千枚银币以内才收取百分之五而已,一千到两万收取百分之八,两万以上是百分之十,比以前少多了!”
刘衍暗道:“看来各地的钱庄的确是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事,并没有阳奉阴违。”
而且虽然现在看上去火耗归公之后,朝廷通过钱庄收取的火耗依然非常高,两万银币以上就要收取百分之十的火耗,可依然比之前降低很多了。
在明代,火耗放在明面上来收取,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而自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之后,朝廷收取的税赋一律折合成银子上交国库,各地收取的火耗比例就远高于时机的消耗,普遍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间。
而到了后世的满清,即便是被后世满遗所吹捧的所谓康乾盛世,收取的火耗依然高居不下,甚至比明末都要沉重,每两银子收取五、六钱的火耗,都要算是清官了,满清时期的火耗甚至普遍都是征税的数倍!
所以两相对比之下,如今朝廷推行的火耗归公之策使用阶梯税额,最少的比例只要百分之五,最高也不过是要百分之十,在民间商贾和百姓看来,这个负担已经非常轻了,而且地方官府还不会再去另收一遍,已经算是天大的仁政了。
刘衍满意的与那商贾又攀谈了几句,便听到前面在叫自己的号码,便按照指引来到一处窗口,兑换了三枚银币,又交了一百五十个铜钱,作为火耗银子。
这边刘衍办完了之后,便准备到城内另一家民间钱庄去看看,忽然见到财政部侍郎高弘图带着几个部下走了进来,几人见到刘衍都是一愣,随后便要过来行礼,却被刘衍微微摆手止住。
于是高弘图便笑着上前,说道:“请这边稍作。”
刘衍点头,跟着高弘图穿过大厅,顺着楼体上了三楼。
皇明钱庄总号的三楼是专门针对“大客户”的,民间的大商贾、地方士绅都是这里的常客,商谈大宗借贷、兑换、汇兑等业务。
高弘图将刘衍请入了一处包间内,只见这里仿佛就是某个大户人家的书房,里面点燃着熏香,有一个华服美女正在沏茶,刘衍见了不有笑着说道:“你们这里的服务还挺好的啊!”
高弘图笑着说道:“阁老见效了,那些商贾总是附庸风雅,下官这里也只能如此迎合了。”
说着,刘衍便坐了下来,高弘图吩咐属下自去忙碌,然后自己留下作陪。
那美女为二人各倒了一杯清茶,刘衍便让人退下了。
“说说吧,这火耗归公之策已经推行两个月左右了,皇明钱庄各处的收益如何?”
按照财政部的经制,基本上是每三个月向内阁汇报一次数据,现在还没有到汇报的时候,所以刘衍才借着巡视的机会,直接向高弘图询问。
身为财政部侍郎的高弘图专门负责皇明钱庄的运转,以及各地银币铸造厂的经营,所以对这两个月各地火耗归公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只有高弘图才是最清楚的。
高弘图思索了片刻,然后说道:“启禀阁老,目前大明各地的分号已经陆续开始上报表单,并且稍远地区的分号已经开始向京城运送火耗银了。”
“根据目前各地分号上报的数据来看,这两个月各地收上来的火耗银子大致有五十二万银币。如果以后也都按照这个增速来看的话,我大明一年能够收上来的火耗银子大致在六百二十到四十万银币。”
刘衍点了点头,如果朝廷能够收上来六百多万银币的话,那就说明民间需要兑换业务银流的规模,在七千万左右,这还不算那些没有参与到钱庄业务之中的商贾和银流。
由此可见,此时大明的民间商业其实已经非常发达了,至少比后世满清时期要发达。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此时大明民间与海外也存在很大规模贸易,商务部下属的皇明商贸商社也与大量的民间船队有合作,每年都为朝廷从海外赚取大量的银子,这也为大明商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力的货币支撑。
“好啊。”
刘衍笑着说道:“在推行火耗归公政策之前,这一年六百多万的银子都被地方府衙分了,不但无法形成合力办大事,也造成了地方上的吏治腐败,给百姓加上了沉重的负担。”
“现在将这笔钱财统一收上来,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高弘图说道:“阁老所言甚是,此火耗归公之策的确是一个仁政、善政,既减轻了百姓负担,也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只是属下听说,地方上对火耗归公之策颇有微词。”
“这是肯定的。”
刘衍不以为意的说道:“毕竟是朝廷拿了人家口袋里的银子,人家自然要不高兴的。不过朝廷也不会亏待地方上,每年这些银子也是会反馈到地方的,只不过地方上没有机会借此来盘剥百姓而已。”
“阁老,属下还有一个想法。”
“嗯?说说看。”
高弘图说道:“因为今年这火耗归公之策是刚刚推行,很多地方还需要磨合。就比如解送钱粮入京之事,是不是可以随同这样,每年的火耗银子不要单独解送入京,而是随同各地每年上缴赋税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减免不少不必要的重复开支。”
刘衍点头赞同,这一点自己也想到了,只是今年已经过去大半,火耗归公之策又是刚刚推行,所以便想看看效果,并没有让各地延缓上缴火耗银子。
“好,就这么办,你就此事写一个奏本,报给尚书岳明,此事尽快落实下去。”
“是。”
随后刘衍看着高弘图在,这个历史上的南明内阁首辅,如今已经算是脱胎换骨了,没有了之前对于权柄的执着,也没有了以往旧式文官的迂腐和执拗。
如今的高弘图,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实干派”文官,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能力,将皇明钱庄与铸币厂经营得风生水起,是财政部尚书岳明手下的“头号大将”。
刘衍心中感慨一番,然后说道:“高侍郎好好干吧,如今大明如日中天,将来还会有很多机遇,高侍郎的未来绝不会局限于此!”
高弘图闻言心中激荡,抱拳说道:“属下定自当鞠躬尽瘁!”
第七百六十二章 摊丁入亩
瀚海都护府,净州城。
八月中旬的净州城内外已经凉爽了起来,这里毕竟地处关外草原,与关内的炎热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李富贵已经率部返回瀚海都护府驻扎,所在的驻防营就在净州城驻扎。
李富贵随军出征的时候,老李非常的担心,一个大男人甚至整日以泪洗面,还经常到城郊的庙宇烧香拜佛,为二儿子李富贵祈祷平安。
当李富贵跟随大军凯旋而归的时候,老李高兴得喜极而泣,要不是有城内衙役在维持秩序,将街道两边围观庆贺的百姓全都拦住,老李都要冲上去保住儿子李富贵好好看一看。
另外让老李欣喜的是,李富贵竟然还立下战功,当上了百总之职,成为了军中的基层军官,这可是让老李一家光耀门楣了,从一户小富人家,摇身一变成了军功之家。
这一日,老李美滋滋的拎着一壶烧锅酒走在街上,准备去买些下酒菜回去。
沿途遇到了邻里街坊,都笑呵呵的主动招呼老李,让老李心中很是受用。
如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了大出息,二儿子当了百总在军中带兵不说,三儿子李喜乐也在皇明商贸商社混上了一个管事的差事,现在又回到山东济南府那边“出差”,为商社采购货物,这段时间就居住在铧山东村的老宅里,一面忙着商社的事情,一面打理一下老家的产业。
前几日李喜乐还托人带来了书信,说是老家的乡亲很想念老李,同时也对老李一家非常的羡慕。另外李喜乐在书信中提到,自己已经快要忙完,八月中旬就能回家休息一段时间,算算时间也就是这一两天了,这自然也让老李心中喜悦。
走了一阵,老李来到城北三区的坊门附近,前面便是三区的公告栏,有很多人正在围观,老李也上前凑热闹。
只见一个书生模样的少年正在大声读着公告,看样子应该是城内府学的学生。
“......朝廷新政:自崇祯二十三年六月起,将大明各地的丁口税额折合一半,汇入田赋之中一同征收,各地府衙不得再重复征收丁口税、人头税等......”
“......大明各地已经征收崇祯二十三年六月之后的丁口税、人头税等,应在政令下发之日起二十天内,将所收税款全部退还百姓......”
“这是什么意思啊?”
一时间围观的百姓都议论纷纷,当然也不是都不明白公告中的意思,只是其中的内容太过“耸人听闻”,所以围观众人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
老李也是有些发懵,自古以来朝廷收取人头税、丁口税都是正理,这都收取千百年了,如今朝廷一道政令就给废除了?
虽然按照政令之中所说,还是有一半的丁口税被整合到了田赋之中,但也给百姓免除了不小的负担,足以堪称仁政了。
老李家只有三口人,按照朝廷之前收取的丁口税,每人每年要上交几十升的税粮,虽然在老李家算不上多,但是能够免去一半,也足以让人高兴了。
此时那书生正在为众人解释着,周围的围观百姓听完之后,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