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3节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时候因为一些原因,面试可能会提前或者延后,不过极限跨度正常都不会超过4-7月这个区间。
徐云记得当年曾经在科大的bbs上看过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大记录,其中就有最晚和最早的研究生答辩,分别是7月22和3月27。
目前徐云的情况是生物学博士在读,物理学硕士在读,今年分别要准备两场答辩。
至于潘院士和徐云所说的委员会指的便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主要负责审查学位论文,组织答辩这些,然后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当然了。
本科……也就是学士学位是不会有答辩委员会参与的,答辩委员会针对的是硕士和博士这两个学位。
一般硕士的答辩委员会人数在四五个,博士六七个。
细分下去的具体规则有很多,不过核心就是导师不能担任委员会的一把手,博士需要有几位是外单位专家等等。
相较于博士答辩,硕士答辩的要求会更低一些。
因为硕士答辩可学习的东西一般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相互包容一下就让学生通过了。
不夸张的说。
那个由学科老师以及校外专家组成的答辩专家组,在你答辩的时候,基本只有两种态度:
一是让你顺利通过。
二是将你臭骂一顿后让你通过,基本不存在答辩现场不让你通过的情况。
凡是导师同意你参加论文答辩的,就已经等同于放你过了,如果不放你过不可能让你参加答辩,甚至不可能让你去送审——除非你导师不怎么负责任,或者这门学科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你们的学科带头人有意如此安排,又或是你的表现极其离谱,否则不会出现答辩现场否决的情况。
所以徐云对于自己硕士答辩还是挺有信心的,闻言只是习惯性的问了一句:
“老师,评审委员会都有哪些人?”
在徐云想来,潘院士接下来应该会报出几个徐云有所耳闻但又不那么熟悉的名字,这些人要么来自科大校内的其他专业,要么就是其他一些大学的正副教授。
在经过诸多……好吧其实没那么多但质量极高的副本之后,徐云在能力这块其实已经超过很多正高级别的教授或者研究员了。
所以说不定参与评定学位的那些教授里头,有很多人甚至还比不上徐云呢……
结果没想到的是。
在听到徐云的问话之后,潘院士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微妙了起来:
“小徐,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徐云原本随意的表情顿时一愣:
“嘎?”
这啥意思?
啥叫有个心理准备?
随后潘院士想了想,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张名单:
“小徐,这是你答辩委员会的评审名单,你自己看看吧。”
徐云眨了眨眼,接过名单看了起来。
就在看清名单的一瞬间,徐云的左手顿时一抖,整个人好险没有从椅子上滑下来。
只见这张名单之上,赫然写着几段话:
【根据《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硕士学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至5人组成,一般应当由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副教授,教授和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现经华夏科学技术大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届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对徐云(学号114514)硕士学位答辩做出如下评审安排】
【答辩委员会人数:5人】
【答辩地点:燕京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振宁】
【委员会委员:王希季、周光召、周绍平、薛其坤】
徐云:
“ovo?”
我踏马看到了些啥?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徐云才从懵逼中回过了神,整个人猛然看向了潘院士:
“老师,这啥情况?这么多大佬给我个硕士做评审是什么鬼?”
潘院士很淡定的朝徐云耸了耸肩,他才不会告诉徐云自己在看到名单的时候也愣神了好一会儿呢: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学位条例》只规定了答辩委员的下限是副教授,并没有规定院士不能充当评审。”
“事实上院士充当评审在博士答辩里也不是没有先例,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徐云依旧直愣愣的盯着他:
“……”
或许是被徐云看的有些尴尬加上心底确实有点发虚,过了一会儿,潘院士也忍不住干笑了起来:
“其实这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暗物质发布会那会儿,那时候几位大佬们在后台聊到了你,侯院长问了一句【小徐是不是快硕士毕业了】。”
“我也随口答了一声【快了,等答辩委员会人员找齐差不多就能进流程】,结果没想到杨老他们居然来了兴趣……”
提到当初这事儿,潘院士整个人也有点心绪微妙。
平心而论。
当时无论是侯院长……也就是中科院院长侯星远还是潘院士本人,他俩的一问一答都属于很平常的闲聊范畴。
就像几个五六十岁的家长聚会,闲聊的时候通常会问到【你家小孩也快工作了吧】这种问题,问答者根本就没有任何目的性。
结果没想到。
杨老和王老、周绍平几人居然来了兴趣,后来杨老又喊上了周光召和薛其坤,愣是硬生生的凑齐了个究极天团……
不夸张的说。
这几位再加上潘院士、陈佳洱、王贻芳和祝世宁四位大佬,基本上就是如今华夏物理学最巅峰的那有数几人了。
而且几人中除了王希季……也就是王老专业略微有些不对口之外,其他几人的方向刚好也和徐云所学的凝聚态有所重合。
虽然重合的程度没有百分百那么高,但评审个小小的硕士还是轻轻松松的。
同时很凑巧的是。
杨老、周绍平和周光召老爷子三人常年都在燕京疗养,王老此前一直待在滇省,但在不久前那次病危之后便也留在了燕京。
五人中只有担任南科大校长的薛其坤院士不在首都,但薛其坤院士只有60出头,坐个飞机或者动车身体几乎不会有什么压力。
换而言之。
整个过程只要徐云能够按时抵达首都,那么无论是专业还是评审行程,压根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于是乎……
中科大……不,准确来说应该是全华夏有史以来最强的硕士答辩天团,就这样诞生了。
第803章 只能是你
“……”
此时此刻。
面对一脸卧了个槽的徐云,潘院士的语气却骤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小徐,别看委员会的阵势很大,杨老他们可不是无底线为你来捧场的。”
“倘若到时候你的答辩表现平庸……你应该能猜到会有什么后果——我不是指学术领域,而是指舆论层面的后果。”
徐云原本还在为名单内容而惊讶呢,听闻此言后整个人顿时一凛。
的确。
这个名单阵容对于徐云……或者任何一位硕士研究生来说都堪称惊喜,是一件足以吹嘘一辈子的经历。
但另一方面。
这种大佬阵容并不单纯是一件好事儿,巅峰阵容代表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徐云必须要拿出配套阵容的表现。
毕竟……
从纸面能力上来看,这个评审委员会评院士都绰绰有余了。
五人中的杨老自不必多言,华人物理学史上迄今为止的最高峰,他的争议主要停留在行为选择层次,单论能力即便是黑子也难以质疑。
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个人能够拿出来被人黑,这说明他本身就有被黑的价值——要么是能力,要么是流量,要么二者皆有,总之绝不可能二者皆无。
除了杨老之外。
剩下的王老和周光召都是两弹一星功勋,副本里徐云还和他们的青春版……或者说中年版有过交集。
周绍平则是华夏高能物理的第二代拓路者,在赵忠尧王淦昌等人开路之后,便是周绍平他们一直在扛着华夏高能物理界一步步的前进。
至于剩下的那位薛其坤院士,徐云更是闻名已久。
如今的薛其坤院士是南方科技大学第三任校长,说实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南科大自带的buff,它的每任校长都多多少少坐的不太安稳。
例如南科大的第一任校长是原科大校长朱清时,科大学子公认的科大之耻,量子佛学的提出者。
当时朱清时提出了“6+3+1”模式对南科大进行招生,即录取综合成绩的考量方式为“高考占60%,自主测试占30%,高中平时成绩占10%”。
虽然没有完全脱离高考,但也算脱离了“一考定终身”的框架。
然后……
南科大首批招录的45位学生中,有4个中途退学,4个学分不够暂缓毕业,成功毕业的只有37人,只有两人被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录取……
接着南科大计系一大半人在搞演化计算,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编译,软件工程方向研究的老师几乎没有,并且几乎每个组都有几个搞视觉的课题方便水论文,堪称乌烟瘴气。
等朱清时退位后,陈十一上位。
陈十一先生的科研水准要比朱清时高很多,但他一上位后就开始彻底推翻了南科大原本的招生方案,实行“2十2”的模式。
徐云记得当年曾经在科大的bbs上看过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大记录,其中就有最晚和最早的研究生答辩,分别是7月22和3月27。
目前徐云的情况是生物学博士在读,物理学硕士在读,今年分别要准备两场答辩。
至于潘院士和徐云所说的委员会指的便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主要负责审查学位论文,组织答辩这些,然后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当然了。
本科……也就是学士学位是不会有答辩委员会参与的,答辩委员会针对的是硕士和博士这两个学位。
一般硕士的答辩委员会人数在四五个,博士六七个。
细分下去的具体规则有很多,不过核心就是导师不能担任委员会的一把手,博士需要有几位是外单位专家等等。
相较于博士答辩,硕士答辩的要求会更低一些。
因为硕士答辩可学习的东西一般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相互包容一下就让学生通过了。
不夸张的说。
那个由学科老师以及校外专家组成的答辩专家组,在你答辩的时候,基本只有两种态度:
一是让你顺利通过。
二是将你臭骂一顿后让你通过,基本不存在答辩现场不让你通过的情况。
凡是导师同意你参加论文答辩的,就已经等同于放你过了,如果不放你过不可能让你参加答辩,甚至不可能让你去送审——除非你导师不怎么负责任,或者这门学科的专业建设存在问题,你们的学科带头人有意如此安排,又或是你的表现极其离谱,否则不会出现答辩现场否决的情况。
所以徐云对于自己硕士答辩还是挺有信心的,闻言只是习惯性的问了一句:
“老师,评审委员会都有哪些人?”
在徐云想来,潘院士接下来应该会报出几个徐云有所耳闻但又不那么熟悉的名字,这些人要么来自科大校内的其他专业,要么就是其他一些大学的正副教授。
在经过诸多……好吧其实没那么多但质量极高的副本之后,徐云在能力这块其实已经超过很多正高级别的教授或者研究员了。
所以说不定参与评定学位的那些教授里头,有很多人甚至还比不上徐云呢……
结果没想到的是。
在听到徐云的问话之后,潘院士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微妙了起来:
“小徐,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徐云原本随意的表情顿时一愣:
“嘎?”
这啥意思?
啥叫有个心理准备?
随后潘院士想了想,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张名单:
“小徐,这是你答辩委员会的评审名单,你自己看看吧。”
徐云眨了眨眼,接过名单看了起来。
就在看清名单的一瞬间,徐云的左手顿时一抖,整个人好险没有从椅子上滑下来。
只见这张名单之上,赫然写着几段话:
【根据《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硕士学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至5人组成,一般应当由外单位的专家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副教授,教授和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现经华夏科学技术大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届第二十—次会议审议,对徐云(学号114514)硕士学位答辩做出如下评审安排】
【答辩委员会人数:5人】
【答辩地点:燕京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振宁】
【委员会委员:王希季、周光召、周绍平、薛其坤】
徐云:
“ovo?”
我踏马看到了些啥?
过了足足有好一会儿,徐云才从懵逼中回过了神,整个人猛然看向了潘院士:
“老师,这啥情况?这么多大佬给我个硕士做评审是什么鬼?”
潘院士很淡定的朝徐云耸了耸肩,他才不会告诉徐云自己在看到名单的时候也愣神了好一会儿呢: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学位条例》只规定了答辩委员的下限是副教授,并没有规定院士不能充当评审。”
“事实上院士充当评审在博士答辩里也不是没有先例,没啥好大惊小怪的。”
徐云依旧直愣愣的盯着他:
“……”
或许是被徐云看的有些尴尬加上心底确实有点发虚,过了一会儿,潘院士也忍不住干笑了起来:
“其实这事儿最早可以追溯到暗物质发布会那会儿,那时候几位大佬们在后台聊到了你,侯院长问了一句【小徐是不是快硕士毕业了】。”
“我也随口答了一声【快了,等答辩委员会人员找齐差不多就能进流程】,结果没想到杨老他们居然来了兴趣……”
提到当初这事儿,潘院士整个人也有点心绪微妙。
平心而论。
当时无论是侯院长……也就是中科院院长侯星远还是潘院士本人,他俩的一问一答都属于很平常的闲聊范畴。
就像几个五六十岁的家长聚会,闲聊的时候通常会问到【你家小孩也快工作了吧】这种问题,问答者根本就没有任何目的性。
结果没想到。
杨老和王老、周绍平几人居然来了兴趣,后来杨老又喊上了周光召和薛其坤,愣是硬生生的凑齐了个究极天团……
不夸张的说。
这几位再加上潘院士、陈佳洱、王贻芳和祝世宁四位大佬,基本上就是如今华夏物理学最巅峰的那有数几人了。
而且几人中除了王希季……也就是王老专业略微有些不对口之外,其他几人的方向刚好也和徐云所学的凝聚态有所重合。
虽然重合的程度没有百分百那么高,但评审个小小的硕士还是轻轻松松的。
同时很凑巧的是。
杨老、周绍平和周光召老爷子三人常年都在燕京疗养,王老此前一直待在滇省,但在不久前那次病危之后便也留在了燕京。
五人中只有担任南科大校长的薛其坤院士不在首都,但薛其坤院士只有60出头,坐个飞机或者动车身体几乎不会有什么压力。
换而言之。
整个过程只要徐云能够按时抵达首都,那么无论是专业还是评审行程,压根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于是乎……
中科大……不,准确来说应该是全华夏有史以来最强的硕士答辩天团,就这样诞生了。
第803章 只能是你
“……”
此时此刻。
面对一脸卧了个槽的徐云,潘院士的语气却骤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小徐,别看委员会的阵势很大,杨老他们可不是无底线为你来捧场的。”
“倘若到时候你的答辩表现平庸……你应该能猜到会有什么后果——我不是指学术领域,而是指舆论层面的后果。”
徐云原本还在为名单内容而惊讶呢,听闻此言后整个人顿时一凛。
的确。
这个名单阵容对于徐云……或者任何一位硕士研究生来说都堪称惊喜,是一件足以吹嘘一辈子的经历。
但另一方面。
这种大佬阵容并不单纯是一件好事儿,巅峰阵容代表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徐云必须要拿出配套阵容的表现。
毕竟……
从纸面能力上来看,这个评审委员会评院士都绰绰有余了。
五人中的杨老自不必多言,华人物理学史上迄今为止的最高峰,他的争议主要停留在行为选择层次,单论能力即便是黑子也难以质疑。
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个人能够拿出来被人黑,这说明他本身就有被黑的价值——要么是能力,要么是流量,要么二者皆有,总之绝不可能二者皆无。
除了杨老之外。
剩下的王老和周光召都是两弹一星功勋,副本里徐云还和他们的青春版……或者说中年版有过交集。
周绍平则是华夏高能物理的第二代拓路者,在赵忠尧王淦昌等人开路之后,便是周绍平他们一直在扛着华夏高能物理界一步步的前进。
至于剩下的那位薛其坤院士,徐云更是闻名已久。
如今的薛其坤院士是南方科技大学第三任校长,说实话,也不知道是不是南科大自带的buff,它的每任校长都多多少少坐的不太安稳。
例如南科大的第一任校长是原科大校长朱清时,科大学子公认的科大之耻,量子佛学的提出者。
当时朱清时提出了“6+3+1”模式对南科大进行招生,即录取综合成绩的考量方式为“高考占60%,自主测试占30%,高中平时成绩占10%”。
虽然没有完全脱离高考,但也算脱离了“一考定终身”的框架。
然后……
南科大首批招录的45位学生中,有4个中途退学,4个学分不够暂缓毕业,成功毕业的只有37人,只有两人被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录取……
接着南科大计系一大半人在搞演化计算,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编译,软件工程方向研究的老师几乎没有,并且几乎每个组都有几个搞视觉的课题方便水论文,堪称乌烟瘴气。
等朱清时退位后,陈十一上位。
陈十一先生的科研水准要比朱清时高很多,但他一上位后就开始彻底推翻了南科大原本的招生方案,实行“2十2”的模式。